松锦之战——关宁军最后的辉煌
1640年到1642年间,东亚大陆上爆发了激烈的松锦之战。交战一方是皇太极率领的以满八旗为主的清军,另一方面是和皇太极,李自成交战多次,刷出大量经验的关宁军。
关于松锦大战有份很有趣的史料。皇太极御驾亲征的同时,强迫在沈阳做人质的朝鲜世子(昭显世子)随行。从当年8月20日,昭显到达锦州城下,直至9月12日皇太极听闻宸妃海兰珠病重的消息迅速回师为止,这场战争的很多细节被记述在等同于昭显世子“起居注”的《沈阳日记》一书中。
因为是松锦大战的亲历者留下的见闻录,这份史料的价值相当高。
昭显世子到达前线的第三天,就有“汉兵潜入汗阵”,偷袭皇太极大营,引发了大骚乱。战火一度烧到昭显世子的住地眼前。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晚,据《沈阳日记》载,清军告诉这帮朝鲜人,跟他们交战的明军“有走向海边而尽为清人所杀者”。
“以大炮向放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城中亦为应......松山炮丸大于鹅卵,屡落于幕次近地矣。”——清军惧怕松山城的火炮,不敢离明军营地太近。有时候还有一堆炮弹就落在昭显世子的营帐旁边。
偷袭杀入皇太极大营的那些人是谁呢?通过翻阅《明史》可知,是曹变蛟的部队。
曹变蛟率领他的部队夜袭皇太极营帐,额驸多尔济率亲军前来阻击,随即被曹部杀散;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继率部来战,又被击溃。皇太极的护卫们作为捍卫皇太极的最后一道防线拼死防护,就连皇太极本人都披甲了(明史记载披甲,不知是否参加战斗)。清军开始从四面八方向御营聚集,赶来支援,曹部这才退却,逃回松山。此战异常激烈,皇太极的护军(巴牙喇护兵)可是清军的最强战力。
说明松锦之战的13万关宁军拥有和清军满八旗不相上下的高超战斗力。
在清朝史官写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的记载中,特别夸赞了两位武将,一位是金国凤,一位是曹变蛟。赞曰: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事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遂至谋勇兼绌,以身殉之。盖天命有归,莫之为而为者矣。
威胁皇太极生命的人,仍然被明史夸赞。你看这是多大的本事!
这只是松锦之战中的一小段,其他战斗也是很激烈。
穆护萨,满洲正黄旗人,姓赖布,世居佛阿拉。崇德五年,以武备院卿从大兵征明,距锦州城五里列阵,以炮攻城北晾马台,克之。七月,睿亲王多尔衮遣卒刈城西北禾稼,明兵突出,枪炮并施,穆护萨与护军参领觉罗兰泰、署护军参领温察力战,明兵大溃,追至壕,掩杀之,克台九,及小凌河西岸台二。锦州外城蒙古贝勒诺木齐等见大兵困城,志必得,谋来降,遂持书縋城下,约内应。信泄,大兵至,明总兵祖大寿出拒战,城内蒙古縋绳,前队援之以登,吹角夹攻,穆护萨跃上,被创卒。觉罗兰泰、参领宏科俱阵殁。鏖战久,明师退守内城,大兵遂入外城。
明年五月,明总督洪承畴率六总兵兵六万来援,屯松山北冈,击斩其二千,敌势犹劲,骑都尉旦岱、参领彰库善、三等侍卫博朔岱陷阵死。八月,大军驻松山、杏山间,立营截大路。承畴率马步兵十三万,营松山城北乱峰冈,旋犯汛地。閒散辉兰同参领囊古击卻之。参领阿福尼越众冲突,负重伤,犹斩将夺帜,诸军继之,敌奔塔山,遂进兵松山城外。十二月,承畴以兵六千夜至,辉兰奋杀,既出,复进击,与温察、启心郎迈图皆殁,复沿壕射击,杀四百馀人,敌退入松山城。
围既合,明总兵曹变蛟欲突围出,至正黄旗汛地(夜袭皇太极大营),佐领彰古力战死,变蛟亦中创奔还。七年二月,克松山,擒承畴及明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变蛟等。时明总兵吴三桂犹驻塔山,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兵至城下,列红衣炮攻之,佐领崔应泰被创死,参领迈色力战阵亡,城坏二十馀丈,诸军悉登,遂克塔山。先是蒙古兵有降於明者,特穆德格执而戮之,及两师酣战,复有讷木奇突出鵕阵,乘马冲入多尔衮营,将行刺,特穆德格只身奋救,相抱持急,卒遇害。
皇太极带病参战,史书记载此时皇太极正流鼻血。这是明清之间的战略决战。
松锦之战以清军的苏联而告终。清军不仅取得了山海关外的辽西全境,还歼灭了五万关宁军,改编了五万关宁军,使明朝只剩下吴三桂部的两万多关宁军作为最后的精锐明军。吴三桂率残军在宁远击退清军后,就退守山海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