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物志·材理

2022-07-30 23:22 作者:陈谷子吃西瓜  | 我要投稿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才异也。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办成一件事情确立一种观点,全都需要道理的支持才能确定。然而在讨论辨明道理的时候,却很少能有定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道理的种类很多而且人才也各有不同的缘故。道理的种类很多,就很难讲通。人才各有不同,则性情就有差别。性情有差别道理难讲通,就会发生道理有失、事与愿违的现象。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道理有四种,因而产生外在的表现有四种,人的性情偏颇有九种,似是而非的现象有七种,在论说中造成的失误有三种,在非难中所构成的情绪有六种,兼通天下之理需要有八种能力。


        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至于天地阴阳之气所化成的万物,有消长盈亏的变化,这是世间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理。以法律制度治理政事,这是关于人事的道理。用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教育人们使他们的行动适合时宜,这是关于义的道理。通过观察人的语言了解性情,这是关于性情的道理。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四种道理各不相同,对于人才来说,四理必须依靠其外部表现才能彰显,而外部表现是依赖于内部资质的。所以人才的资质与道理相吻合,吻合了就会有其外部表现,外部表现充分了道理也就体现出来了,道理充分了就形成了一家之理。所以资质平和恬淡,思考玄远微妙的事物,与自然相通,就是道理之家的表现。资质敏锐观察透彻,灵活有谋机智敏捷,能处理繁杂急迫的事务,就是事理之家的表现。资质性情温和平缓,能论说道理教化,论说其中的得失,就是义理之家的表现。资质性情机敏聪颖有悟性,推想性情追溯本意,适应情意的变化,就是情理之家的表现。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 炎而不定。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此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四家的外部表现已经不相同,由此又产生了九种性情的偏颇。因性情侵扰而使外部表现受到损害,就使四家各有失有得。性情刚烈粗犷的人,不能处理细微的事,所以他在论说事物概貌时,会显得博大而高远;而在审察细微的道理时,则会豪纵不羁疏忽遗漏。性情高尚严正的人,不能屈服折节,论说法律所适用的地方时,会执法审察刑狱公正不偏;而在谈论灵活变通方面,则会出现悖谬不合情理。性情坚定强劲的人,喜好钻研具体事务的真实情况,在谈论具体事物变化的道理时,敏锐鲜明而明白透彻;而在谈论宏观道理时,则直截了当所持义理单薄。能言善辩之人,语词丰富而情意急切,推断人事时,会见识精深道理深透;而在碰到大的道理时,则恢廓直率而不周到。性情浮躁不沉稳的人,不能深入思考,排列疏密远近亲疏顺序时,会豁达范围广大;而确立事物的关键时,则会像火焰一样飘忽不定。理解问题肤浅的人,不能深刻地问难,听到别人的辩说时,会认为得到像剑刃一样犀利语言而心怀喜悦;而在审察精深的道理时,就会颠三倒四没有根据。性情宽厚能体察别人心理的人,不能迅速敏捷地反应,谈论仁义时,会宽宏和顺高尚文雅;追赶时务潮流时,则会迟缓而落后。性情温柔的人,力量不强壮,体味道理时,会顺应适合平和顺畅;决断处理疑难问题时,则会软弱迟疑犹豫不决。好标新立异的人,纵横奔放追求新奇,制造权谋实行诡诈时,会不同寻常瑰丽雄壮;按照清静无为之道做事时,则会违反常规不切实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性情的九种偏颇,他们分别把自己心中认为是对的东西作为普遍适用的道理。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若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至于那些性情不纯正畅达的人,则有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有的人大谈陈旧的学说,好像他的学说时下正在盛行。有的人道理并不充分却涉及广泛,好像其学说含义宏大广博。有的人附合别人的意思进行答复,表面上称赞别人说得好,心里对别人所说并不理解。有的人在别人谈论后发表意见,持赞许态度,顺从众人认为可靠的观点,好像能判断谁是谁非。有的人实际上并不明白别人所说,但假装加以轻视不予回应,好像已经知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人仿效那些精通事理的人马上加以回应,好像因有所悟而显出高兴的样子,实际上并不高兴。有的人因追求在论辩中取胜而失去常情,已经词穷还自以为妙而难以尽意,理已屈还勉强坚持以为依据,理屈词穷心里想着和对方停止辩论,而嘴上却滔滔不绝地说,让旁听的人认为他并没有被说服。以上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往往让众人迷惑,分辨不清。


        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历之不动,则不说也。傍无听达,则不难也。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是说之三失也。

        辩论有以道理取胜,有以言辞取胜。以道理取胜的,辨别黑白是非以使自己的理论得到推广,解释微妙的道理使别人通晓明白。以言辞取胜的,打破正理求得异说,追求异说则就失去了正理。九种性情偏颇的人才,其性情有同、反、杂三种。性情同的则会与别人的观点融为一体,性情反的就会与别人的观点互相非难,性情杂的则能容纳别人的观点。所以善于和别人交谈的,会忖度对方的长处而与之谈论。自己的意见不能说动对方,就暂时不说。旁边没有通达的人听,就不提出非难了。不善于和别人交谈的,用混杂相反的论点和别人论说。用混杂相反的论点与别人论说,就会与对方的想法格格不入。善于开导别人的,能用很少的语言说明很多的事情。不善于开导别人的,说很多话也说不明白一个意思。说很多话也说不明白一个意思,别人就不会听了。这是论说方面的三个失误。


        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善攻强者,下其盛锐,扶其本指,以渐攻之。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挫其锐意,则气构矣。善蹑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以为难谕,则忿构矣。夫盛难之时,其误难迫。故善难者,征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其势无由,则妄构矣。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讳不解,则怒构矣。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也。

       善于辩驳的人,致力于抓住根本而舍去末节。不善于辩驳的人,则舍去根本而去注意末节。舍去根本而去注意末节,则就构成了言词烦冗,废话连篇的情形。善于战胜强大对手的人,先使对手的盛锐之气减低,然后顺着他本来的意旨,逐步地批驳他。不善于进攻强大对手的人,往往找出对手语言上的失误,以此来挫败他的锐气。用这样的方法挫败对手的锐气,就会使他说话和表情都显出生气的情绪。善于利用对手过失的人,当对手出现失误时,对着他的失误不去进逼。不善于利用对手过失的人,趁他理屈的时候进一步挤压使他受挫。趁他理屈的时候挤压他,则会使他在心里结成怨恨的情绪。有的人自己常常思考寻求道理,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有所发现。然而他却让别人马上接受这个道理,别人不能马上接受,就以为别人难以理喻。把别人看作是难以理喻的人,别人就会因愤怒而与之争辩。当别人气盛而出现语言错误的时候,对其错误应该回避,不要进一步逼迫。所以善于对待别人语言错误的人,指出他的错误却让他有挽回的余地。不善于对待别人语言错误的人,会借此侵犯欺侮他,使他做出更激烈的反应,对手即使顾念爱惜自己的面子,但却无法挽回。无法挽回,就会使他随意乱说,恣意诋毁。大凡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同时听到别人在说什么。所以在别人思考的同时去和他谈话,制止别人的谈话,只想让人家听自己的,别人因为正在思考的缘故,没有听进去,就以为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意图。忌讳别人说不了解是人之常情,因为忌讳别人说自己不了解,便造成了无比愤怒的情绪。由于上边所说的六种情况,谈话中的纠纷便由此产生了。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用矣。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必也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

        然而在辩说中虽有各种情绪的变化构成,最终还是要以确定的真理来取得成功。如果只有述说而没有辩论质疑,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就不知道哪种道理是可用的了。因此可以说,泛泛而谈没有辩论而确定的道理,是盲目的。必须做到听力敏锐得能分辨声音大小细微的差别,思虑深远得能够追溯到事物的开端,眼光敏锐得能够察觉到事物变化的先兆,言辞巧妙得能够表达心中的想法,处事敏捷得能够弥补一时的失误,防守坚强得能够挡住强敌的进攻,进攻凌厉得能够战胜严密的防守,争夺巧妙得能够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方。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然后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通晓天下的道理,就能够透彻地了解人了。不能够同时具备八种才能,而只有一种才能,所获得的成就是偏颇的,而且是各自以偏才建立自己名声的。


        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鄙误在人,过而不迫。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采虫声之善音,赞愚人之偶得。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吝。方其胜难,胜而不矜。心平志谕,无适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

        听力敏锐得能分辨声音大小细微差别的人,称为名物之才。思虑深远得能够追溯到事物开端的人,称为构架之才。眼光敏锐得能够察觉到事物变化先兆的人,称为达识之才。言辞巧妙得能够表达心中想法的人,称为赡给之才。处事敏捷得能够弥补一时失误的人,称为权捷之才。防守坚强得能够挡住论敌进攻的人,称为持论之才。进攻凌厉得能够战胜严密防守的人,称为推彻之才。争夺巧妙得能够用对方弱点制服对方,称为贸说之才。通才就是兼备上述八种才能的人,他们能够遵循事物的规律发挥这些才能。他们和通才交谈,则理解相同心里明白。和一般人交谈,则察言观色并顺从他们的性情。他们虽然明白并掌握众多的道理,但不因此而居人之上。他们虽聪明而富有天资,却不因此而居人之先。美言出于己口,道理讲充分就适可而止。别人出现低下的错误,看到这些错误也不去逼迫追究。替别人抒发情怀,帮助别人发挥才干。不用类似的事冒犯别人,引起别人的嫉恨,不用比喻的词语涉及自己的长处。无论劝说正直刚毅的人还是劝说权变诡诈的人,都无所畏惧无所厌恶。从鸣虫的叫声中获得美的声音,对愚笨之人的偶然发现给与赞许。获得和给与都恰到好处,离开或留下都毫不迟疑。当他气势旺盛之际,也能不惜弯腰致歉。当他战胜论敌的时候,也能做到胜而不骄。心气平和志向明确,在坚持一定目标下,善用灵活权宜手段,只期望能够掌握事理而已。这种人就可以与他谈论治理国是管理民众的道理了。



《人物志》



文章来自梁满仓译注版《人物志》中华书局出版

人物志·材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