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教版科学《雨天中的布料》说课稿

2022-07-01 11:07 作者:江西易公教育陈老师  | 我要投稿

人教版科学《雨天中的布料》说课稿

一、背景知识

《雨天中的布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雨天中的布料》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材料的特征》课文之后,继续引领他们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材料的某一类特征。(易公教育)

二、设计理念

本课选择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的吸水性、防水性及渗水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控制条件的模拟实验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活动,使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认识雨中的布料。教材中以“下雨了”这一生活化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淋雨后,衣服上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思考:布料在雨中是否有不同的特性?怎么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模拟研究“毛毛雨”下的布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15cm×15cm大小的布料上,自主选择材料,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中对布料表面的水珠和布料背面的湿度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等上面的差异。同时,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部分使模拟研究“中雨”中的布料。学生借助观察雨量变化后布料不同变化的比较实验,来认识布料不同渗水性。这两个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布料的防水性或渗水性,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也将两个可以并为一个环节,由学生来设计、完善和选择实验。第四部分是布料的使用。这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使用布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材料单元的要求、对五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引领学生经历“雨天中布料”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下雨),了解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的细致观察(水珠大小的变化,布背面干湿度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在今后应用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部分模拟研究“雨中的布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的模拟实验,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能力的所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模拟的初识也使这部分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准备了下列材料。

1、演示实验材料:

伞,喷雾器,各种布样一块;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

(1)、布料(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杯子,橡皮筋各四样;

(2)、洒水器、喷雾器(均装好水),放大镜,水槽,记录纸各一个。

六、设计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原则,结合本课的特点,选择采用由美国著名的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创造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按照科学探究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布料差异性的研究问题。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布料的具体差异性。三、利用所了解的布料的差异性,应用于生活。

七、教学板块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产生期待心理,将对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伊始,我出示雨伞,以“雨伞的作用”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接着问:“伞的作用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引入对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等布料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适时提出:“在毛毛雨下,这些布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促使学生推测,提出种种假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以简要的形式板书。

2、研究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 这是杨振宁教授的一句名言。本课中,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假想这后,面临的就是怎么去证明?怎么从证明中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为此,我安排小组研究讨论实验的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组织实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视情况以“参考意见”的形式,给出几点实验提示:

 面试备考2020-11-24 12:32:05

一、背景知识

《雨天中的布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雨天中的布料》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材料的特征》课文之后,继续引领他们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材料的某一类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课选择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的吸水性、防水性及渗水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控制条件的模拟实验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活动,使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认识雨中的布料。教材中以“下雨了”这一生活化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淋雨后,衣服上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思考:布料在雨中是否有不同的特性?怎么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模拟研究“毛毛雨”下的布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15cm×15cm大小的布料上,自主选择材料,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中对布料表面的水珠和布料背面的湿度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等上面的差异。同时,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部分使模拟研究“中雨”中的布料。学生借助观察雨量变化后布料不同变化的比较实验,来认识布料不同渗水性。这两个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布料的防水性或渗水性,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也将两个可以并为一个环节,由学生来设计、完善和选择实验。第四部分是布料的使用。这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使用布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材料单元的要求、对五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引领学生经历“雨天中布料”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下雨),了解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的细致观察(水珠大小的变化,布背面干湿度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在今后应用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部分模拟研究“雨中的布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的模拟实验,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能力的所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模拟的初识也使这部分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准备了下列材料。

1、演示实验材料:

伞,喷雾器,各种布样一块;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

(1)、布料(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杯子,橡皮筋各四样;

(2)、洒水器、喷雾器(均装好水),放大镜,水槽,记录纸各一个。

六、设计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原则,结合本课的特点,选择采用由美国著名的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创造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按照科学探究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布料差异性的研究问题。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布料的具体差异性。三、利用所了解的布料的差异性,应用于生活。

七、教学板块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产生期待心理,将对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伊始,我出示雨伞,以“雨伞的作用”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接着问:“伞的作用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引入对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等布料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适时提出:“在毛毛雨下,这些布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促使学生推测,提出种种假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以简要的形式板书。

2、研究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 这是杨振宁教授的一句名言。本课中,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假想这后,面临的就是怎么去证明?怎么从证明中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为此,我安排小组研究讨论实验的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组织实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视情况以“参考意见”的形式,给出几点实验提示:


人教版科学《雨天中的布料》说课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