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朝代的崛起与坠落——读《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有感(1)

2023-08-30 18:46 作者:百年人生实录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自我的公众号,公众号名称:百年人生实录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哈。

1、摘要

作者:刘勃

出版信息:百花文艺出版社

字数:320页,13.8万字

豆瓣评分:8.7分/5438人评价

分类:历史

感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讲述了司马迁在武帝朝的所看所闻所思所想。里面有并朝鲜、灭南越、破匈奴、通西域的辉煌、热血事件。也有李广失道自杀、李陵走投无路被迫投匈奴、太子被冤杀、民众生活越来越困苦的凄惨、悲凉事件。引用狄更斯《双城记》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2、本书内容

2.1 司马迁的家族史、个人英雄梦和他所崇敬的英雄

司马迁的祖先从秦国起家,大放异彩应该从秦惠文王时期的司马错开始,孙子司马靳是白起手下战将,最终随白起一起被赐死。司马靳孙子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司马昌的儿子在刘邦时期做长安城市长。司马迁祖父司马喜是一个五大夫,一个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高位,但却是高位中的最底层了,可见在此阶段家族的没落。司马喜儿子是司马谈,担任汉武帝太史令,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期间做过类似事情。

司马迁

年轻的司马迁在后来出门远行,遇到很多英雄豪侠,司马迁很喜欢他们的豪气,顶天立地大丈夫。出游归来在父亲安排下做了郎中,当时的领导正是李广,后续成为了李广粉丝。当时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是组织汉武帝去泰山封禅的重要环节,不知何故最终出发前没让随去,一气之下病倒,托付给司马迁完成记史大业。在犹豫是否陪伴并未的父亲还是陪同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孝道:“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所谓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进而忠于君主,但终究是要成就你自己。你如果能扬名于后世,父母也会因此获得荣耀,这才是最重要的孝。”

李广

当得知李广出征后失道自杀、没有封侯的时候,司马迁对李广非常惋惜。李广儿子李敢被霍去病杀害,孙子李陵兵败匈奴,为了让更多士兵逃回去,他做了俘虏。他也因为为李陵说话,被入狱宫刑。后来李陵看见苏武被匈奴俘虏想去说服其归降却被苏武拒绝。后来苏武被召回,而李陵却再也回不去汉朝了。李陵感慨:“终究,没有任何伟业,是可以和做一个忠臣相比的。

李陵

2.2 武帝朝的招贤纳士和开疆拓土

武帝朝初期,招揽人才,丰富自己的人才库,大批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长安。纷至沓来的几名人才我们耳熟能详,司马相如、庄助、朱买臣、主父偃。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期,景帝不太欣赏诗词歌赋,所以司马相如没有发挥的空间,生活穷困潦倒,后来倒插门娶了卓文君,到了汉武帝时代开始受武帝赏识,风光耀祖。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庄助,会稽郡吴县人,会稽郡举贤良,他便到了长安自荐,受武帝赏识,靠自己努力,成为了中大夫。

朱买臣,庄助同乡,在别人眼里就像神经病,女人也和他分手了。后来借着给中央汇报的人去长安需要伺候的机会,他就随同去了。自荐不得,后受庄助推荐得官。赐官回家后在前女友面前显摆,女友后来羞辱上吊自尽。

主父偃,来长安走卫青门路,但武帝没理。后自荐,武帝赐官。“推恩令”制定和推广者,揭发检举并逼死了很多诸侯王,后被其他诸侯王检举,被武帝赐死。

主父偃

在开疆拓土方面,当时武帝朝,还存在着几块没被统一的地方,例如,越国、朝鲜、滇国。越国包括浙江南部的瓯越(或者叫东瓯)、福建的闽越、以上统称东越,岭南的南越。后来闽越欺负东瓯,武帝派少量人就解决了问题,并让东瓯往北迁移。后来闽越又欺负南越,武帝派人征讨,闽越杀皇帝投降。后续,武帝出兵灭了南越等国,还有云南滇国。元封三年,汉朝灭朝鲜,设立四郡。之后,卫青霍去病痛击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使其逃跑到大漠以北,不敢南下。

霍去病

张骞凿空西域,开始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凿空西域

2.3 酷吏的舞台和无辜的百姓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面对国家不断开疆拓土,文景帝时代的积累也随之消耗殆尽,武帝开始发明各种税收,从诸侯王、富裕阶层、商人、百姓中不断挖掘财富。例如,针对诸侯王,把煮盐和冶铁两个行业从私有变成国有,增加了财政收入,顺便打击了诸侯王,因为这些收益之前都是进入诸侯王的口袋。针对富裕阶层,开始卖官鬻爵,国家收入有了,但也导致行政班子质量下降。针对商人的车辆和现金收税,开始收取缗钱。防止商人不交税,又发明了告缗。针对不申报财产,或者申报不实的人,都发配到边境地区一年,资产没入国库。如果有能检举揭发这种现象的,就把被检举者的财产,分给他一半。有收税,就会有逃税,有反抗。所以,酷吏就产生了。

有名的酷吏张汤,他的父亲是长安丞,接触到高层机会多,这个成长环境对张汤性格的影响,变得有眼力见,在如何待人接物方面培养得很成功,也懂得知恩图报。在官期间,顺从皇帝意思,皇帝想严办谁,他就会严办谁,而且一定会办得特别漂亮。因为聪明,只做必要的恶,而不是无底线的作恶,所以也叫逢君之恶。但上述的那些敲骨吸髓的经济政策,都是他参与制定的,那些神经病杀人狂一样的酷吏,也是他后来提拔培养的。官员们当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人民群众眼光是雪亮的,所以慢慢的大家都很恨他。

张汤

后来,武帝又启用桑弘羊,制定出了均输经济策略。之前大汉的各郡国都要向朝廷进贡物品,这个行为源于古老的传统。后来因为道路等原因,贡品在武帝朝时,不再成为对于皇帝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钱是最终要的东西。所以想把贡品变成商品,根据各地需求,运输贩卖获取利润,最终把钱上缴国库。通过打击商人的同时,国家直接经商,这就是所谓“均输之法”。和均输法配套,后来桑弘羊又创设了“平准之法”,也就是朝廷规定物价,不允许商人肆意涨价。

通过上述制度一顿操作,最终的后果就是,盐铁国家专卖导致这两项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质量却断崖式下跌。政府出售的盐,往往“苦恶不可食”;朝廷鼓铸的铁器,规格单一,不能满足民间多样化的需求,质量也极其糟糕,最差的竟至于“割草不痛”,草都割不断。算缗、告缗毁掉了大多数“中民之家”。对商人的车辆和大船征税,导致物流瘫痪。均输和平准相配合,意味着官府可以强行压低价格采购价值很高的东西,又可以随意抬高价格强迫民众购买价值低劣的东西。这些政策突破了社会承受力的极限,无数人流离失所,接下来的日子里,民变会不断爆发。最终武帝万年在轮台发布罪己诏!

轮台罪己诏

2.4 皇帝的长生梦和血腥的权力交接

人老了,就会慢慢变得纵欲。例如,当时本来用于发展水师消灭南越用的钱被武帝在长安用来盖了很多观景建筑,同时宫女发展至千人,这比当时景帝时期的几十个多多了,这些都是以军事目标来让自己享福。

古代迷信养生。武帝很晚才有第一个儿子,叫刘据,后续接连生了5个儿子,让武帝更加相信迷信的力量。后来随着年纪增加想要长生不老,开始招揽四方的方士,服用仙丹,发现都是骗局,最终将命葬送。

武帝后期对自己的治理相当满意,因此进行了泰山封禅,期间花费甚多,劳民伤财。

太子刘据遭江充陷害,称太子使用巫蛊之祸诅咒武帝,期间小人不断挑拨太子和武帝之间关系,断绝了武帝和太子之间和好的可能,最终武帝消灭刘据叛乱,刘据被杀,这期间背后的推手是李夫人的人,目的就是进行太子之争。然而,随着武帝后续明白事情真相,斩杀李夫人同伙刘屈鳌,李广利兵败投匈奴,李夫人的孩子也措施了当太子机会,最后便宜了别人,立了钩弋夫人的孩子,刘弗陵,即汉昭帝。

3、内容摘抄

3.1 司马谈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所谓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进而忠于君主,但终究是要成就你自己。你如果能扬名于后世,父母也会因此获得荣耀,这才是最重要的孝。 

司马谈的孝

3.2 想象一下,朱买臣、主父偃或者其他来自大汉天下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又在未央宫巍峨的北阙外满心期待地等待了一天,终于有人出来,告诉他们皇帝已经看了大家的上书,但是今天不打算召见任何人。希望的泡沫再次破碎。这时,夕阳渐渐要从长安城的城垣外坠落下去,关中平原的晚风吹来,不由让人感受到阵阵寒意。人们掸掸身上的灰土,这才意识到早已饥肠辘辘,今天的饭食,却不知道在哪里着落。透过宫门,他们可以看见未央宫以内,灯火渐渐亮起来了。回过头,则是长安城最豪华的一片住宅区,宗室外戚公卿豪族都住在那里,号称“北阙甲第”。天黑下来之后,那里会显得格外灯火辉煌。现在,盛大的筵宴正准备开席,精美的肴馔,艳丽的歌姬……正排列整齐等待权贵们来享用。这一切距离自己如此切近,又如此遥远。这个时候,难道不是所有人的眼中都欲火炎炎?北阙之外的人们,谁不想冲进那个热闹的蜂房,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口吸尽?他们岂不都想气概非凡地说一句:“现在咱们来拼一拼吧!”所以,他们需要皇帝,而皇帝也需要他们。正是这些人改变自己人生的欲望,成为大汉疆域维持一统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3.3 《鲁滨孙漂流记》一开头,有一段鲁滨孙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话。老人家认为,自己处于“平民阶级的上层”:凭他长年累月的经验,他认为这种社会地位是世上最好的,是最能使人幸福的,既不像劳力者那样,得去经历无数的艰辛困苦,也不像所谓的人上人那样,受骄奢、野心和忌妒所累。往上看,财富、权势不如,但有道德优越感;往下看,则有财富和道德的双重优越感。这大概是古今中外“平民阶级的上层”共同的心理。

鲁宾逊漂流记

3.4 司马迁当然是有偏见的,可不容否认的是:现在大家吐槽李广的材料,都是司马迁留下来的;歌颂卫霍的材料,也是司马迁留下来的。司马迁的偏见只是表现在,他把他喜欢的事实写得更动人。后来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在许多问题上,看法都和司马迁不同,但他仍然称道这位前辈史家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偏见和实录并不矛盾,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各式各样的偏见并存,远远好过唯一的正确答案。

3.5 “戴盆何以望天”是当时谚语,比喻事难两全。具体说,皇帝是“天”,其他的人只是“盆”。所以这句话经常用于表达,为了效忠皇帝,可以置亲朋好友于不顾。

3.6 靠道德和才华都达到绝高境界的人来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只是美好的愿景,问题是世界上哪里有如此多的完人?这种理想的状态,这个小小寰球上的人类历史里,几乎就从未出现过。相反,赌却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只要需要,总会有足够多的赌徒。理性告诉你,不要去做那些成功概率极低的事;赌性却告诉你,还是要放手一搏。和平安乐的岁月里,赌只会制造不幸;但历史的某些关键突破口,也许只有赌一赌才有希望。这也就是司马相如对汉武帝说的:“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人类进化的亿万年历史中,对赌的爱好始终保存在天性之中,大约也正是为此。汉武帝扩张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这个过程里可见的不仅是帝王对皇权无远弗届的追求,实际上参与其中者万里觅封侯的热望时时更为耀眼。朝廷的意志和冒险者的欲望,难分彼此。

3.7 张汤是一个足够聪明,不做不必要的恶的人,但既然“人主与俱上下”,只要皇帝有需求,那就多大的恶也是必要的。这个时候,你不要指望他有道德底线。“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这也是句皮里阳秋的话。国家当然是指皇帝,当时朝廷上多次争论新政策到底是否合适,全靠张汤,皇帝的意志才能顺利推进。换个说法,也可以叫“逢君之恶”。君主给你一个坏任务,你去认真贯彻执行,这叫“长君之恶”;君主有了坏想法,但具体怎么做还没办法,你替他把方案拿出来了,这就叫“逢君之恶”。孟子说:“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义纵、王温舒他们都只算是长君之恶,所以他们官也做不到张汤这么大。不是张汤这样财经、法律、意识形态……全方位都是高手的聪明人,还真没有本事这么恶。

3.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的,而是为了理想而活的。理想已经实现之后可以不畏惧死亡,目标还没有达成之前,要不害怕活着。

司马迁的价值观

3.9 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才是历史。没有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凝聚力的。重点倒不是历史长短,而是历史叙事是否有力量。所以美国短短二百多年历史,当年那些让美国伟大起来的美国人,也一定要赋予自己的国家“天定命运”这个神奇的使命;全世界的美国爱好者,也要把美国的开国总统描述成一个具有超卓人格的伟人。

3.10 古代中国人不怎么信神,但相信历史中包含着深刻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所以把最古老的历史讲述成什么样子,却是关系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

3.11 后来中国的历代王朝,大致都是一个抛物线的轨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然后国力逐渐恢复、发展,终于到了盛世,然后就开始在内部的奢华腐败和对外的盲目扩张中耗蠹国力,于是由盛转衰,之间虽然可能经历几次反复和重振,但终究大势所趋,难逃灭亡的命运。

3.12 很大程度上,文学是共情的艺术。最容易唤起人的共情的,就是“人”。而纪传体,正是以“人”为中心的。

3.13 司马迁写下来的,远远不是几个概念所能概括的历史。他笔下的世界,英雄气洋溢又血泪悲情,豪情慷慨又众声喧哗,一个个人物缺陷成堆但仍然光芒四溢……他能够让两千年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仍然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历史为荣。

4、相关拓展

4.1 《西方将主宰多久》——书中根据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四项指标,计算社会发展水平。


一个朝代的崛起与坠落——读《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有感(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