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技术:关于引膝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发力点定义的探讨/伸髋引膝阶段/发力点》

关于引膝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发力点定义的探讨
作者:showtime911
日期:2020年7月22日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引膝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对目前发力点定义的更新建议。下文按照我个人的学习顺序介绍各个阶段的定义概念。最先我是从举重理论教案开始学习和接触理论知识,几年后购买了举重教材,我个人的理论基础比较偏向2010版理论教案的内容和结构。
关键词:引膝;伸髋引膝阶段;发力点;Double Knee Bend; The Scoop;
前提:第三阶段是杠铃从膝关节上面再上升到大腿上三分之一处。
传统的引膝和发力点的定义:
《举重理论教案》是全国举重教练培训教材。旨在系统和规范化教练员理论知识。
【发力点】:引自《举重理论教案》日期:2008-2010年
在抓举发力动作中,必须固定发力点(即开始发力的部位)。抓举发力点一般在杠铃提到大腿上三分之一的部位,也就是在引膝动作结束之后。
【伸髋引膝阶段】:引自《举重理论教案》日期:2008-2010年
第三个阶段是杠铃从膝关节上面再上升到大腿上三分之一处,即发力之前是靠继续伸髋(向前下送髋)展体和屈膝(膝部回降)来完成,简称伸髋引膝阶段。
在本教案中,直接将提铃过膝和发力二者中间的衔接阶段(第三阶段)的动作定义为伸髋引膝阶段;引膝结束位置,杠铃至大腿上三分之一处定义为发力点。
在1989年定稿2012版《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举重》一书中,另有对《第三阶段》的定义。本书为体育学院举重专业学员的教材。
(三)第三阶段:杠铃从膝前上方继续上升到大腿上三分之一处的瞬间,膝角有大变小,再度回屈;而髋关节的角度由小变大,使上体伸展。此时有两种方式使杠铃继续上升。一是主要依靠继续伸髋的力量使上体抬起,到发力时仍以展体为主完成提拉杠铃动作,此种动作方式称为单节奏提铃;二是在展体(克制性工作)的同时两膝积极回屈完成退让性工作,这个动作就是常说的“引膝”,有引膝动作的提铃方式称为双节奏提铃。由于引膝的结果使髋部下沉(髋部有不同程度的想前下方移动的情况),从而使杠铃紧贴腿部上升至大腿三分之一处,膝部的前引(平均10-15厘米)使膝关节夹角由大变小(14-24度角),而使髋关节夹角由小变大。
本教材中,对第三阶段做出了两个定义,即单节奏提铃和双节奏提铃。双节奏提铃,定义为引膝。而在解说中,主要是围绕后者,即有引膝的双节奏提铃进行的阐述。
《举重理论教案》与《体育学员通用教材
举重》相比较而言,对引膝的定义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论教案中,去掉了所谓单节奏和双节奏提铃的区分。并且对膝关节前移幅度回、屈角度做了删除。可理解为,修改了对引膝的定义,删除了对双节奏提铃的定义以及描述。此时的引膝已经不单纯表示双节奏提铃了。强调伸髋作用,可理解为把有膝关节前移的持续伸髋衔接动作,定义为伸髋引膝阶段。我不确定在引膝前加“伸髋”和“阶段”,是否是为了区别早期举重教材中的引膝。即教案不否定传统教材的双节奏提铃的引膝的定义,而是重新定义一个全新的概念“伸髋引膝阶段”来区别“传统定义的双节奏提铃的引膝”。是不是修改教材的整个审批过程投入过大?不得而知。事实看,是对举重教练在理论培训方面做了更新和调整。
国内外提铃过膝与发力的衔接阶段的对比:
在中国与欧美的举重教学体系比较,目前中国部分主流教学体系中依然保留这引膝这一技术词语的表述;欧美大多数情况,不使用引膝一词。除中国大陆本土以外,台湾地区举重届是比较早引进和使用引膝这一技术词汇的,并且有一定的深入的研究。有的也称其为过度阶段,有的直接使用引膝来表述。
在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举重技术及其重视和强调引膝,并且对引膝幅度回屈角度、髋关节下降幅度有过很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一段时期,存在明显二次发力节奏的二段式双节奏引膝发力技术。这点在早期各种体育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的有关引膝的技术文献上可以看得出来,甚至有一些技术文献里会详细观测并记录不同选手引膝时的回屈角度、幅度、时间等数据。
在欧美一部分教学理论体系中,尤其是一些针对运动员的技术研究中,也有采用“过度阶段(Transition)”来表述第一拉和第二拉中间这个衔接的。即First pull、Transition和Second pull。
过度阶段(Transition)的两种方式:
Scoop:对应单节奏提铃
该类选手特点,膝上至发力点时持续伸髋,膝不主动前移回屈,杠铃不贴身,距离身体较远;到达发力点时,主要依靠伸髋力量发力,即单节奏提铃。
Double Knee Bend:对应双节奏提铃
跟单节奏提铃相比,双节奏提铃过膝后,膝主动回屈角度以再次拉长腿部肌肉获得更大的二次发力效果。在杠铃的运动特征上,膝关节大幅度回屈时,杠铃会有明显的速度下降甚至停顿,个别情况下甚至有杠铃高度下降的情况发生。
对Double Knee Bend和Scoop,统称为:Transition。
无论是强调回屈幅度的Double
Knee
Bend还是不强调主动回屈幅度的Scoop两种情况,无论哪种,只要有膝的前引动作,那么膝关节一定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回屈的。而髋关节,在Double
Knee Bend会有一定程度的回降;在Scoop中,髋关节下沉但不会有明显下降。Double Knee
Bend和Scoop现在也极少被运动员和教学中使用,也是基于运动员的技术发展变化,由清晰的划分逐渐向模糊的中间地带发展。


现在优秀运动员,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选手,结合自身特点,在提铃过膝与发力阶段的衔接动作上,既有单节奏提铃的持续伸髋的特征,也具备双节奏膝髋前移的特征,形成了取长补短的更加流畅的衔接动作。但举重理论教案中并未明确,在举重教材中应该做出修改。
再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主观是否有主动膝关节回屈的意愿,事实上,绝大多数选手的膝关节在发力前都会有一定的前移,使身体重心更靠近杠铃,这是个本能的动作,尤其是在确保杠铃贴身的情况下,无论愿意与否,它都客观存在。而膝前移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回屈,膝回屈则一定伴随着髋下降下沉,所以在表述中无需强调膝回屈和髋下降。并且,髋向前下运动是膝前移的结果,与伸髋并无直接关系。
发力点的定义的变化:
传统发力点的定义:大腿上三分之一处;
现代发力点的主流:发力时髋接触的位置;
综合以上变化,以及目前绝大多数中国选手的技术特点,可以考虑对第三阶段内容重新定义:
引膝/伸髋引膝阶段(补充定义):沿用举重理论教案的框架,即发力之前是靠继续伸髋展体,使杠铃贴近身体上升;同时膝前移、送髋,使髋向杠铃靠近,简称引膝。
注:强调提铃节奏为“双向式”提铃,即:膝、髋前移向重心线*1靠近,同时在持续伸髋带铃抬起上体时,杠铃也向重心线*1靠近。
保留膝前移,但删除“回屈“,保留送髋但删除”向前下“。膝前移但并无主动的大幅度回屈,送髋但髋关节但没有明显下降,这也使得引膝与发力阶段的衔接更加顺滑合理,动作上更加流畅。提铃过膝之后到发力点之前,介于单节奏和双节奏之间,即依靠继续伸髋的力量使上体抬起,同时也有一定幅度的膝前移。提铃过膝时预留膝角较大,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膝前移,但是回屈幅度较小。在杠铃的运动特征上,杠铃在引膝开始时加速度大幅度下降,运动速度较为平缓,有时会有轻微的速度下降,但没有明显的顿挫,大多数情况下接近匀速运动。
发力点(重新定义):在抓举发力中发生髋接触的位置即为发力点。
发力阶段(重新定义):基于发力点的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发力阶段。引膝到位时,杠铃大约提到大腿上三分之一的部位,此时开始进入发力阶段(将原有的发力点改为发力阶段的开始)。发力阶段大体分为:加速过程和发力点发力过程。由大腿上三分之一到杠铃与髋发生接触的位置(新发力点),此过程膝髋并伸,使杠铃加速上升,并在接触到发力点时有达到比较理想的速度,确保在蹬腿发力时杠铃能够与髋同速、同步上升;在接触到发力点时,膝髋微屈,杠铃具备了一定的速度,膝髋并伸全力蹬腿展体,进而使杠铃产生最大的加速度和速度,并完成发力展体。
这样,把旧的发力点,即大腿上三分之一位置,改为发力阶段的加速开始位置,杠铃与髋接触位置定义为发力点,由发力点接触开始进入发力点发力过程。
膝上至发力点发力几个教学法:
(1)传统:提铃过膝,引膝,三分之一进入发力阶段;
(2)现在A:过膝后匀速提铃,至发力点发力;
(3)现在B:过膝后逐渐加速,至发力点发力;
其实上述三种思考方法或者动作方法,实际的结果是殊途同归。
(1)传统:提铃过膝,引膝,三分之一进入发力阶段;
相对于2、3,传统教学法相对复杂一些,细节更多一些。
(2)现在A:过膝后匀速提铃,至发力点发力;
(3)现在B:过膝后逐渐加速,至发力点发力;
2、3,当重量比较小的时候,可以做到把整个发力过程凝结成一个“点”,也就是几乎可以做到匀速提铃一直到髋接触瞬间完成蹬腿发力。完全可以用这种动作意识进行训练。
然而,随着重量的增大,在发力点蹬展之前必须要有一个短促的加速过程,也就是这个点在会被扩大成一掉“线”,而这条加速线的上限,也就是最大长度不宜超过大腿三分之一的横轴长度。我不确定传统发力点定义中“大腿三分之一”的这个数据来源,但感觉上,这就是个实测结果,也就是再这个范围内加速是能够顺利完成在发力点最大发力的。如果重量小,那这个距离可以缩短,最轻的情况下缩短回成一个“点”;如果重量大,并在大腿三分之一以下就开始加速的话,那么降导致发力不充分/发力早等技术问题,不利于完全发挥腿力。
也就是提铃发力的节奏要有变化,加速距离要短。运动员的力量大小是固定的,只有在最短的距离、最短的时间内加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爆发力。所以,这个节奏非常重要,在小重量的时候就要体会这个节奏把握和固定这个节奏。小重量成功不是问题,关键是用小重量举出大重量的感觉和节奏。
我个人并不反对大众教学中简化技术环节,化繁入简有利于普及这项运动,让更多人循序掌握最基本最基础的技巧。尤其是在以发力点发力为核心的教学法中,2和3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发力技巧。而且会极高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直接从发力点抓开始教学,首先固定了发力点和发力时的姿态,其他的提铃过膝和衔接都为了发力点发力姿态而做,无论怎么做,只要确保了发力点发力时的基本姿态,那么就是合理的。至于之前的提铃节奏是单节奏双节奏还是单双结合,那都不重要,舒服合理顺滑就好。这一点我有非常深的体会的,刚开始按照举重理论教案的顺序按部就班的学习技术,从预备提铃到发力,这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做出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后边的技术动作,这样效率确实比较低,尤其是缺少专业教练指导的情况下。后来在曹飞燕教练的建议下,改成先练发力点抓,这让我的训练效率大大提高,先练发力点抓,再练腿上抓,从腿上到发力阶段的调整皆为发力点发力服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向下一直延伸至预备提铃姿态,这样一环扣一环回到发力点发力上,是训练以及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提高很大。
但随着学习训练的深入,还是应该对各个技术环节以及理论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成绩。
例如,在不强调引膝的教学中,强调过膝后杠铃带向发力点带(单向/单节奏 ),这种教学表述并无不可,实际的膝髋运动和配合时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讲述。建议学习过程中定期检测杠铃运动轨迹以及膝髋前移时机以及加速位置。
我个人对伸髋引膝阶段的技术环节的看法是,持续伸髋带铃向身体靠近的同时,要有引膝意识,即膝前移的意识,使身体主动向杠铃靠近。但不要刻意追求前引幅度、回屈角度和髋下降幅度,还是要在保障杠铃不明显降速、停顿,贴近身体的情况下完成引膝,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的方式完成。主要考虑的还是进入发力阶段时杠铃的速度,躯干、髋膝踝的角度和相对位置关系。一切为发力点发力服务。
关于加速时机:
通常提铃过膝后杠铃是在引膝结束之后接近发力点时开始加速,这是大部分举重技术理论的共同看法。即加速前后要有节奏变化,平稳带铃之大腿上三分之一开始加速并在髋接触时完成蹬展,但也有例外,例如下文对石智勇抓举的技术分析。
不前移、不回屈的“引膝”:
石智勇 引膝时膝几乎静止、几乎没有回屈和下降,持续伸髋;个人特色:最大加速度出现在引膝而非发力阶段。根据石智勇的技术完成情况,可以说第一他不采用传统的引膝技术,第二他的发力发生在引膝阶段。
整体上本文与下面文献的直接关系不大下文主要是考察石智勇的个人技术和总结。但可以注意到2011年就已经有举重技术研究人员明确注意到引膝技术的变化。只是目前看,此类型选手并不多见。


重心线*1:指人体与杠铃整体的人杠重心,一般位于杠铃与躯干之间。在动作过程中,这三条线是有横向位移的,但基本上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大约在发力点发生髋接触时,三者无限接近,完全重叠为理想状态。

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我无意对专业领域指指点点,但其实业余爱好者随着学习训练的深入,也是应该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希望本文对自学苦恼中的举重者们有点启发,本文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