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9):“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5)”

2022-12-04 02:46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在上篇文章的最后,我以《48》-1至《48》-3三幅图片说明了纯能量构成的微观最小圆物理结构是难以——或是用更干脆一点的话语来形容——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这种不稳定的物理结构性质不足以形成目前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绝大多数稳定的物理结构,假定我们宇宙中的物理结构均由这种不稳定物理结构构成,那么世间一切的结构稳定性都将会比“气体”还要脆弱——而这明显与我们所知的物理世界并不相同。

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同,是因为我们的物理宇宙中存在可以释放源质引力、有将其他物质锚定在自己周围——能产生这种锚定效益的物质——“源质”的存在,而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从这种源质的“锚定效应”开始说起吧。

首先请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在上篇文章中绘制的模型《48》-2如下:

《48》-2

在上篇文章中我有指出,如果一个微观最小圆完全由能量构成,那么该微观最小圆一旦其接受来自该微观最小圆以外范围的引力作用(主要由微观最小圆外,不属于该微观最小圆的其他源质释放),那么这个微观最小圆几乎百分之一百地会被拆解并使得构成该微观最小圆的能量单位扩散如下图《48》-3:

《48》-3

由上述两幅图可知,在现实环境中完全由能量单位构成的微观最小圆高度不稳定,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明显不是所有物体都处于这种不稳定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在我们真实的物理环境中几乎所有稳定的物理结构——包含构成这些物理结构的最小单位,微观最小圆内都至少持有一个单位的源质,而这些源质释放源质引力起到了稳定整个物理结构的作用。

那么这些源质究竟如何起到稳定整个物理结构的作用的呢?我们还是以在《48》-1基础上延伸的《48》-2的模型举例,不过在原本《48》-2的模型中构成微观最小圆的三个单位均是能量,但是现在我们将其中一个能量单位替换为源质,于是有《49》-1模型如下:

《49》-1

然后我们假设《49》-1的模型也受到微观最小圆外的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的影响发生类似于《48》-2至《48》-3的拆分如下图《49》-2:

《49》-2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含有至少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原即使受到该微观最小圆外的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拆解如上图《49》-2,原本属于该微观最小圆的源质会增大其移动方向的源质引力合力大小——以上图《49》-2的模型举例来说就是在该模型中处于右下角的区域中存在两个邻近源质,而左下、上方均只有一个源质,由于所有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大小相同,故而右下处源质数量更多,此处源质引力就更大——并且由于此处源质引力合力大小更大,微观最小圆内的两个能量单位最终会被向着这个方向吸引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如下图《49》-3:

《49》-3

由此,即使外界环境对该微观最小圆进行作用,该微观最小圆也仍旧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使得构成微观最小圆的三个单位连续而不被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源质引力就像一柄锚一样把该最小微观圆内其他单位固定在了其附近,故而我将该作用称之为引力锚定作用。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只”含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可以因为引力锚定作用而维持相对稳定,但它们却不一定能够维持正三角形,甚至是连三角形都不一定能够维持——在周围基本微观物理单位较少,环境较为空旷的情况下有转变为直线上的连续三点单位的可能例如下图《49》-4:

《49》-4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只含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虽然可以依靠其含有的那个源质起到引力锚定作用,但除起到该引力锚定作用的源质而外构成微观最小圆物理结构的剩余两个基本微观物理单位均为能量,由于能量本身不具备释放源质引力并将其他单位吸引至自身周围的能力,故而在只具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中除了那个源质的位置会在整个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引力作用下相对两个能量中的任意一个会比较固定,余下两个能量单位彼此间的位置却会因为微观量子层面的布朗运动相对不稳定,因此在只具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之中整个微观最小圆视情况而定,其形状也会比较多变并在在正三角形、其他三角形、直线间不断变化——多半处于其他三角形的状态,由此不完全能体现一个圆形的性质。

当然地,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只含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是处于一个“在周围基本微观物理单位较少,环境较为空旷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分析得出的结论,而在一个基本微观物理单位比较多甚至是非常多、相对密集甚至是非常密集的环境里,拥有一个源质的最小微观圆就能维持一个相当稳定的正三角状态,如下图《49》-5:

《49》-5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无数次地运用和说明过“能量覆膜”这么一个概念,在极微观的环境——上图《49》-5的模型中就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能量覆膜的实际状态——由数个纯粹由能量单位连接而成的能量图形闭环即为能量覆膜如下图《49》-6,该能量覆膜用由和黄色辅助线一样并不实际存在的紫色辅助线标出:

《49》-6

然后,在说明完了只含有一个源质、两个能量单位的微观最小圆——这种相对稳定却又不那么稳定的物理结构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含有两个源质、一个能量单位的微观最小圆结构如下图《49》-7:

《49》-7

在该类微观最小圆之中,由于能够产生引力锚定作用的源质由一个增加了到了两个,所以即使该微观最小圆即使被微观最小圆外的源质能量引力场拉开,属于该微观最小圆的两个源质最终也极有可能会在彼此的源质引力作用下再度汇聚在一起,并且它们汇聚以后由于这两个源质形成的强引力场,原本属于这个微观最小圆的能量单位最终也会被这两个源质所吸引而和这两个源质再度聚合并重新形成其原本的微观最小圆单位,于是对这个微观最小圆而言,其分解再聚集产生的最终效果实际上也只是使得该微观最小圆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物理位移而不具有使其分解的效果,这里我就适度地画下模型《49》-7位移形成的《49》-8吧,其位移结果如下:

《49》-8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拥有两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物理单位中,由于这种微观最小圆拥有两个源质,而两个源质的引力锚定效果明显比一个源质的引力锚定效果更强,故而拥有两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单位往往比只拥有一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单位更难以被相同的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引力作用效果拆解,但是这也不是意味则拥有两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单位是永恒稳定的。

视整个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引力分布情况而定,在一些特殊的物理结构和特殊且强力的源质能量引力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拥有两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仍存在被拆解的可能,这里列举其中一种可能如下图《49》-9:

《49》-9

在《49》-9中黑色圈标记字母“N”代表的是由N个源质组成的源质聚合体释放的源质引力趋于无限大——当然这只是为了该模型说明需要而简化形成的一个单位,在现实中与这种单位近似的东西是类似于黑洞的或者大质量星体的占有大量空间和诸多源质的单位——将这些东西在图中画出实在太复杂和麻烦了,所以我以该黑圈N替代这些单位。

在该模型的影响下,由于源质引力趋向于无穷的源质N的存在在《49》-9的模型中农含有两个源质的微观最小圆(黄色三角)的两个源质可能因为位置关系而被拆分先变成下图《49》-10模型中的情况如下:

《49》-10

然后进一步拆解成下图的《49》-11:

《49》-11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微观最小圆的拆解形式和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其实很像,说实话我认为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这种物理现象基本是基于相同或类似的物理结构作用进行运作的,关于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生物学这部分的内容在以后我完成物理学万物理论的基础框架结构,把它解释到基本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并且在不需要我继续说明读者也可以根据我已经写下的内容去推断我尚未完全写下的其他内容之后我可能会考虑将这些物理学万物理论交给别人去完成,然后我将自己的精力节省下来并且考虑去写一个从碳原子开始的生物进化史——回答我们人类从哪来的问题,或者写一个社会发展史——回答我们该向哪里去的问题,然后可能的话推动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如果顺利的话这些研究成果说不定能赶在我躺进棺材前让我用上(虽然我感觉我大概率会用不上)。

然后大概就这样了吧,3K多字了,下篇我考虑下是否开始写宇宙空间三维立体结构的最小构成单位——微观最小球的内容还是写篇三源质的微观最小圆——黑洞的内容,我之前写过一小部分的黑洞的内容,当时我写到快要解释黑洞是怎么消失的部分就暂时断了,断了的原因是因为我当时在写这部分内容前稍微思考了下,觉得既然要解释黑洞形成,不如先把引力锚定说了(其实我觉得不解释引力锚定的内容后面的其他内容大概率会解释不下去),但是当时要说引力锚定我觉得可能需要先说空间形成,但是要说空间形成,我当时又隐约感觉当时用着的正方体空间结构好像有误(现在确实证明是有误了),所以一直挂着了,但是现在在说的正四面体、正八面通(十二棱体)就是对于宇宙空间结构的描述(这个描述详细的解释完之后我就可以去解释迪拉克之海——量子能量海的具体构成,之后就可以讨论双缝干涉实验、光传递的规则、量子场的微观构成、量子本身的微观构成以及反物质形成等等一大堆东西的基本原理了——这些东西都以空间的基本结构为基础,因此对于空间的非常详尽的描述必不可少),而且引力锚定也说了,所以我说不定可以考虑把之前挖的坑填了,所以下篇文章我去琢磨一下要不要插一篇黑洞怎么消失并转化成大爆炸前夕的状态的文章,我琢磨琢磨再决定继续把空间结构说完还是说黑洞吧,就这样吧,溜了,嗯·····································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9):“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