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景观设计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四十一期
Vol.41
寒地景观设计案例





砒沙岩是一种集中在鄂尔多斯古大陆上极端贫瘠的特殊岩层,其沟壑纵横的外貌色彩斑斓,观赏如画。为研究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质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休憩与活动场所,客户决定在暖水乡砒沙岩地区建造一座占地89.7平方公里的地质公园。尤为突出的一点是公园中瀑布部分的设计,项目考虑到中国南北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景观的设计手段有所不同,在南方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下,拟自然化的人工瀑布景观较易于实现。而在北方的干燥气候特征下,设计师采取了对瀑布形象的写意化,抽象化设计。




2017年,位于国道Fv17上的临时休憩场所在迫切的要求下开始了全面整修工程。原场地的雕塑被赋予了新的底座,而新建的混凝土房子公共卫生间,通过立面的玻璃设计,为夜晚带去柔和的灯光。位于停车场前侧的阶梯广场上,散布着大理石座椅。朝向滨海的阶梯铺开如古罗马剧院般的观景效果。天气晴朗时,罗弗敦群岛的绝美景色会在远处若隐若现。



2019年山西省承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并要求通过改造西侯度“人疙瘩岭”上已有的圣火广场以举办“二青会”圣火采集仪式。设计挑战是不能拆除现有的取火台、点火台及广场等设施。解决方案是用大地景观的手法把圣火广场和周边环境整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神奇的、灵性的、哲理的场所,用当代设计在这个独特地段上重新解释天人合一。极短的工期和恶劣的严寒条件倒逼出仿本地生土的GRC材料的创意性运用,材料上以当地黄土为对标样本,采用宝贵石艺的仿土装饰混凝土,协调了文物本体与环境的自然关系。



HYLLA高山花园仰望玉龙雪山,被森林溪流等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所环抱。她远离城市的喧嚣,濒临佛教重地福国寺,与纳西文化策源地白沙古镇守望,拥有丰厚的纳西人文资源底蕴。致舍追求朴拙的自然之美,在景观设计手法上强调与自然共生,与历史对话。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注重在地性材料的选用提炼,用当代设计语言和手法加以表达,并用当地村民祖辈相传工艺进行呈现,以达到新旧之间的共存融合以及自然生长的境界,帮助雪山下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古村落活力的复兴。



项目位于大陆分水岭向西13英里处,在由冰川形成的山谷尾端。海拔8000英尺的基地处于山地森林生物带。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特殊,阴冷潮湿的北向和东向坡面上长有杨树和针叶混合林,其中间杂着滨水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经历了几千年的对自然的适应和演变才形成了如今复杂多变的山地森林地形,其保留价值极高。湿度或动植物种类的突然变化以及人为开发都会削弱甚至破坏这片脆弱的地貌。如今,包括山杨林、针阔叶混交林、艾灌林、草甸、滨河植被区在内的十种植被群落被重新引入场地,重建了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间的联系,提升了区域内流域的生态品质,也鼓励了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接触。



Štvanice海拔886米山顶上的这座瞭望塔是建筑师与当地滑雪度假胜地Kraličák合作多年的成果,处于Hynčice 与 Stříbrnice之间的最高点。35米高的瞭望塔现已建造完成并且全年开放,它位于雪坡森林度假区的中心,在观光缆车终点站区域,周边是一片美丽而壮阔的景色。一侧的老城是整个Jeseníky山脉的景观点,另一侧是Králický Sněžník树木茂盛的山坡,Morava河流也发源于此。



“天气预报员”(Weatherman)是一系列互动艺术雕塑,形态模拟沿着红河小径景观中人们熟悉的雪人。“天气预报员”的规模从5英尺高的实体到10英尺高的内部中空亭子不等,这些亭子作为取暖小屋可供人们进入内部使用。“天气预报员”内部雕刻堆叠绝缘泡沫,外部采用石膏涂层,涂刷为各种暖色调的颜色。通过在贫瘠、寒冷的环境中引入暖色调,取暖小屋在视觉和物理上活跃了所处场地。“天气预报员”在安装开始时都处于同一地面高度。在冬季风暴期随着雪的堆积,参观者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员”这一熟悉的人体度量工具来推测降雪量。



在夏季 30°C,冬天-30°C的自然条件下,这个100%矿物质“生物墙“却营造出了全年都生机勃勃的面貌。该项目位于斯德哥尔摩以北1小时的乌普萨拉,这面墙很可能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北部的绿墙(北纬59,86),而这里冬季只有几个小时日照。这个地区采取过很多措施来试图改善寒冷季节的整体印象。首先,为了确保该项目的最低维护成本,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典型的羊毛织物,因为墙壁必须好看无论上面有没有植物。其次是塑料网,但在无水状态下,任何塑料制品都有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则不堪想象。基于这些考虑,设计师最终选择了一种叫做Butong的高性能混凝土面板。



魁北克的冬天阴郁而冰冷,白天较短,人们大多留在家中,与外界少有接触。Vive le vent d’hiver是一个测试性的装置,设计师希望可以借此试探出北方寒冷气候下一个公共空间的开发潜力。设计师试图将寒冷季节中的不适与舒适分离开来。天气因素是影响室外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低温,强对流和潮湿的环境降低了市民室外活动的活力和兴趣,并直接降低了城市的户外活动数量。户外的移动活力降低,公共交通被积雪阻塞,室外活动风险升高,个人活动受限,移动的限制,多余的外衣,减少的社交活动,人们甚至选择步行而多于移动交通。显然,上述所说的种种不适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各种舒适感的叠加,身体之间的接触,热感,丰富的美食,无风的环境,熟悉的气味和令人舒适的色彩。简言之,任何形式的,易察觉的或不易察觉的舒适感,都能让你在寒冷冬季中感受到一丝美好。



Craig Thomas探索与游客中心坐落于怀俄明州小城Moose附近,大提顿国家公园的南侧入口处,一侧是蜿蜒流淌的Snake河水,另一侧则是雄伟壮观的提顿山脉。之前泛滥的洪水给基地带来了微微起伏的地势。原生的植被或密或疏,而其后提顿山脉的景色也随之或隐或现。这片占地12英亩的场地紧靠着茂盛河岸森林中的一片鼠尾草草甸,丛丛生长的山杨、三角叶杨与云杉带来多样化的视觉与生态效果。
场地的生态背景为设计奠定了基础,而景观设计师也意图借此进一步激发游客在场所中的空间体验。而诸如地形、视角、植被与季节的动态变化等不同层面上的场地特征则确立起一套设计原则,影响着包括空间序列、设计介入策略、雨雪管理、季节性康乐设施以及空间体验的放大等在内的设计过程。



这座55米高的空中步道位于斯内齐尼克山海拔1116米的山顶,靠近缆车站,缓坡的步道能支持残疾人和婴儿车到达,让人们欣赏到整个山谷的美景。在山顶上建造一座大型步道充满挑战,不光运输材料困难,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天气:前一分钟火辣的太阳让人只能穿短袖,后一分钟刮着大风的寒冷天气便不期而至。设计从技术和人性的角度出发,丰富人们的观景体验,让游客终生难忘。



群山之中,松林密布,一片面向绝美山湖景色的坡上,这个弯曲的混凝土观景台优美的躲开了场地上任何一颗树,在森林中如艺术品般轻盈漂浮自由蔓延。这个平台没有伤害场地上的树木和树木的根,以及坡上的地形。考虑到冬季的大雪重量而采用了混凝土结构,地面上的开洞可以漏走雨水,透过阳光。基础打桩穿越冻土层,深达地下2.5米。



青海省祁连县白杨沟村位于青海湖北线景区卓尔山脚下,沿卓尔山谷地分布着成片的龙鳞大白杨。这里夏季光照充足,冬季瑞雪封山,周边山上雨雪汇集成溪穿过村庄。村庄的回族、汉族、撒拉族村民与这片白杨林共同生活多年。场地本身最大资源即是分布在溪谷两侧疏密有致的龙鳞白杨林,方案希望通过林间路径与主题景观的精心布局突出这片林地高低错落的场地特征,为村庄营造一系列舒适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球的多年冻土正在快速融化,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永久冻土融化的过程中,会将封存在其中的有机碳等物质释放到环境当中,并且被微生物分解,最终与甲烷一起以温室气体的形式融合到大气环境中,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同时汞和远古病菌也会通过水循环等方式流动到环境当中对人类及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中国永久冻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高原冻土为主,其永久冻土总量占全球永久冻土总量的15%,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其冰川消融了7600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冰川总面积的18%。在此背景下,本次设计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调研永久冻土融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危害,从其根本原因入手,希望以人为手段改善局部环境,来减缓冻土消融速度并使其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利用已有数据在ArcGIS中分析青藏高原冻土环境中各项指标的分布来确定冻土保护的安全格局,在安全系数较低的区域进行筛选来选定本次设计的地址。以降低近地面大气温度为切入点,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建筑群的形式通过人为改变近地面大气的流动方式对高原冻土进行合理的保护。并通过计算机对场地气候环境的处理,来进行智能的调整,以增加建筑在特殊的场地或气候环境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该项目利用处于澜沧江高原河谷边缘地区,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生态破坏严重。借用就地取材的腐木、石块和树木的自然修复能力,以最小干预的态度,解决水土流失、堤岸修复等问题,逐步达到整体生态回复。为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文化平衡发展,该项目以自组织的理论,组建修复共同体,促进当地居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经过科学分析建模,搭建生态修复框架,探索了高原河谷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和植物群落回复演替机制,对同类高原河谷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