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一般的90后有多少人可以在北上广深扎根?
这个话题让有的人异常激动、充满斗志,也让有的人感到沮丧、觉得受到了侮辱。
大城市城市化加速,大概是从2008年开始的,08年以前,大城市远远没有现在规模那么庞大,那个时候做外贸的、采矿的地方很发达,温州、鄂尔多斯是明星城市,一线城市远没有现在这么耀眼。
我记得08年的时候,上海通车的地铁还没几条,往北边,宝山、嘉定是大把大把的农田、垃圾站,往东边,浦东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没开发,很多地甚至都是荒的,市区有很多乞丐,还有小偷在静安寺一带的商场转悠问你要不要买包,火车站有中年妇女问你要不要发票。
晚上炒面、炒河粉、炒饭、烤冷面、关东煮、烧烤摊各种小吃摊主推着小车出来,送人去地铁站的摩的开到了市区,很多小区中间还有小集镇一样的花鸟市场,卖各种小商品、衣服鞋子、铜钱假玉,商铺也非常热闹,人民广场、五角场的老式商场客流量很大。
那个时候买房政策友好,房价相对不贵,没文化也可以靠做点小买卖赚钱,比如去跑物流、开废品收购站、摆夜市小吃摊、去商铺里拿一套门面房卖衣服、开个理发店等等,买房压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大,大学生稀缺,房价收入比低。
2011年开始上海第一次开始房子限购,那个时候温州房价到了顶峰,达到了三万多,这个时候上海房价大概在两万。大城市开始发力,开始正规化,乞丐陆续被赶走,摩的载客陆续被赶走,夜市陆续被赶走,花鸟市场陆续被拆除,农田上修起了地铁、盖起了高楼,火车站卖发票的声音少了,随着网购比例越来越高,商铺竞争开始激烈(那个时候我有认识的一个初中学历的女生靠在上海开门店卖几年服装买了两套房),这个时候,学历的作用开始显现,没文化越来越难在大城市找到合适的收入来源。
到15年的时候,上海房价直接暴走,开启了翻翻的格局,这个时候很多人刚刚经历了股灾弄得倾家荡产。房价翻倍,到16、17年到达顶峰,二三线城市在16年、17年跟随着发力,也迎来了翻倍行情。之后几年,一直到2020年,上海房价几乎没怎么动,反而有所微跌。那个时候,如果你没有背景,不是富二代,家里不能给你凑首付,年薪30万还是有希望在上海买房落脚的。
疫情之后,在2020年底的时候,上海房价开始了按耐不住了,其他城市也蠢蠢欲动,上海房价这次涨得没有15年那么凶残,不过各地陆续有20-40%的上涨,便宜点的小区,两年前四五万的,现在基本上要差不多六七万了,置换需求导致次新房上涨得更厉害。
而且出台了严重的调控政策,控价格,首付款的比例会更高,严查流水,控制贷款,贷款排几个月的队,这对买房的首付、资金流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前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上车小两居,在外环内还能找到300万不到的老房子,现在普遍在400万以上。
想上车,保险起见也要近200万首付,房租也涨得十分厉害,因为疫情出国留学的少了,更多的人选择去一线,这样导致一线的居住竞争激烈,工资上涨乏力。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我说50万年薪是无背景、无首付款的年轻人的立足希望,很多人义愤填膺,觉得受到了侮辱。
不过,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本就是血淋淋的,时代不同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比较优势。十几年前,哪怕没文凭靠不怕吃苦,都可以在上海立足,那个时候各种非固定自由职业弥补了城市就业能力的不足,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成熟,这些职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不看文凭的职业,就业人数最高的应该是快递员、外卖员。
年轻人的棱角,逐渐在被社会的现实毒打后消磨了。正如我前面微博所说的那样:
一位工作刚满三年的男生跟我说:
初来上海读大学时,感觉整个城市都是自己的,城市这么大,到处都有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
毕业时,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人满为患的招聘现场,信心受挫了;
现在,经历过租房、搬家、跟房东讨价还价、每天长时间的通勤、无尽的加班,被领导PUA,跟同事撕逼,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指望能有一天凑齐首付,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不被这座城市扫地出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