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爱”
码字的时候到网易云找一首纯音乐听,很习惯的往下翻评论,看到第一个热评是“为什么每首歌都要扯上你失败的爱情”,我又迅速地翻他评论下边的回复。是在pc端的网易云,没有回复显示,我又赶紧去手机端看。
事先说明,我是因为第一反应很同意他说的话,所以才想看看评论是如何回复的,而我那种自然而然地去翻评论的习惯与此相同,必定是去寻求归属感和“同类”,弥补我无处安放的“孤独感”。
就和我没事就要翻一翻微信qq一样,一会儿不看就要焦虑。当然这种焦虑究竟是源于条件反射还是人的本性都不必过多讨论了,我特别想了解一下“爱”这个东西。
或者说这种对情感的直接讨论,不仅限于爱,还有亲情,友情等等。
作为一个“二次元”,我听的大多数歌曲也都是acg相关的,所以对科普和同好会非常向往,但每每点开评论,却总和作品无关,我难免会有些失望和落寞。
评论无外乎亲人离去,痛失伴侣,相思离别,动辄数以千万计的点赞。我并不是在说他们的情感不重要,这些人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绝非配角,而是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内心,然而带给我一个旁观者的却是厌烦和抽离感。
这些文案往往优美华丽,感人至深,看来发自肺腑,用词情真意切,流连忘返。他们在听到歌曲的时候总能出发一连串的联想,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每个音乐总会把握住一个人的脉搏,让他在或优美、或悲伤、或激昂的旋律中回视自我,触碰内心。我也非常理解这种迫切想要分享的心情。
但当我翻看评论却全是此类的评论时,人未免会产生质疑,毕竟质疑是人类的行为衍生物,这种衍生物是不可避免的。
这份如此贴近内心的文段是否发自内心?真的是在和音乐的共鸣后的产物吗?毕竟无论承认与否,这些公共场所的情绪喷发都是占用了公共资源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划过,它都占去了相当的分量。因为总有人期待着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只能在认同中获得,评论就是载体。
因为人生中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爱,还有诗和远方(不是),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不论高尚还是肤浅,不论复杂还是简单,这些不同往往无法决定他们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时间很久又很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刻骨铭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些简单恰恰为复杂留下了空间与精力。
我承认爱很重要,但我不认同把每首歌都用爱填的满满的。可能每个人只在一首歌下找到了自己的情感,但每份情都是需要分担的,而分担看似是自愿的,当往往却是被自愿的,如此这般,它自然而然的就占据了公共资源。
这种被迫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往往是被那些自愿的人组成的人群所充斥的。如何证明这一点?只要有人感到冒犯这就足够了。当然这不是在说绝对,因为没有人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而不被任何人讨厌。但我要说的从来都不是这么绝对的事情。
“网抑云”从来不是因为它在散播抑郁情绪而让人厌烦,而是它作为情感的宣泄地,比生化危机爆发还要泛滥成灾。音乐拥有着非常奇妙的魔力,它带给我们的是我们无法简单概括的神奇作用,毕竟音乐种类繁多,来源无数,就和语文题里的阅读理解一样,精彩非常。
却是,爱也有很多种,即便是同一种,每个人所经历的也不尽相同。但说实话,这种不同在音乐的多样面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篇不能说是发牢骚,也不是批判,仅仅只能说是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