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谈】三国杀DIY(二):强度与操作
夜谈:254698651
【夜谈】系列,就是秋夜的瞎谈。

强度
是衡量一个武将技能收益的标准。但这个标准相当模糊。加上武将之间自带的生克关系以及神抽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没有什么完全的纯粹的强度排序。各种排名都是基于某些前提。
虽然单个武将的强度意义不大,但是平均强度还是有些作用的。平均强度就是当前游戏环境能平稳接纳的武将强度。太强的或者太弱的都会严重破坏平衡。
强如当年的高达一号,没有屏蔽系在场几乎不可能死(手里卡四张黑桃还不是黑桃酒然后被杀)。弱如白马义从,上将潘凤。没人有兴趣打,还翻不起浪花。
标风时代,武将强度方差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一些每回合不限次数的技能自带巨大方差,另一方面,那些每回合限一次的技能收益也不尽相同。
这一点在2014年的界限突破里就有体现。当年界限突破很多武将的修改都遵循“压上限,保下限”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提高单次收益,限制发动次数”。以致于很多武将都提高了单挑能力,限制了团战能力。如黄盖、大乔、张辽。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界吕蒙。标吕蒙最大的问题在于团战参与度低以及单挑的无解,界吕蒙的修改也没怎么提高团战参与度,反倒是单挑更加无解。
2018年的新一代界限突破则是环境平均强度再次提升之后的适应。单纯的强度上升一个台阶。
武将的平均强度一步步水涨船高。原先超模的武将也一点点跌下神坛。当年号称神将是按照普通武将1.5倍强度设计的,现在大多数神武将都处在中游水平。
神关羽一直都很废,神吕蒙三血身板脆。
神诸葛七星限定技,神周瑜弹琴烧自己。
神曹操随机降强度,神吕布无谋负面技。
神司马界限突破版,神赵云两张加收益。
而当年一将成名的武将强度,比较有特点的的强弱悬殊的将3与整体很弱的将4。现在将3的曹冲李儒伏皇后已经修改,将4的曹真陈群周仓等弱将也进行了提升。(还没有瞎坑钱)感觉这是官方做过的最后一件好事了。
我印象中,第一个单挑比较无解的武将,是新的风曹仁。曹仁刚改的那段时间,个人一度认为这种武将进了单挑过于无解,多人局发挥也不差,会不会再来一刀给他砍一下。
后来,事实证明我错了,因为像这样的武将越来越多。你无解无所谓,大家都无解不就可以了吗。
现在再看曹仁的强度,嗯,也就那样吧。
强度标准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如果DIY的作品是要融入当前环境的,那么强度就要与之匹配。如果是自成一个体系的DIY,那就要将创作的每个新武将拉到一条平衡线上。例如我以前看过的一个“武将削弱计划”就是将所有武将技能向技能描述简洁且技能收益较低的方向制作。
至于强度的调控也很简单。“牌”和“手牌”;“出牌阶段结束时”和“结束阶段”;“每回合限一次”和“出牌阶段限一次”;“一名角色一张牌”和“一名角色区域里一张牌”;“且至少/至多为”。简单地修改字面,就能进行强度微调。

操作
就是游戏过程中的参与度。毕竟三国杀是个桌游,操作越多代表参与度越高。
就拿刘备来说,牌多的刘备和牌少的刘备就是两种操作感。牌多的刘备要考虑什么牌给什么人,出杀吃桃还是酒杀。牌少的刘备二话不说牌给光完事。
有些武将就很没意思,例如标马超,杀,判定。基本上都是无脑点判定就对了。而到了界马超这里,可能需要铁骑封掉解围之后再用锦囊牌,而不是先锦囊牌后使用杀。这就是一种操作。
操作也分正操作与负操作。
曹真这个武将,神起来超神,废起来超废。他神起来的时候对手什么牌都无法使用,也就是通过技能减少了其他角色的操作感,让人觉得恶心。而如果对方本来就没想出牌而你曹真却发动司敌。那就是你一通操作把自己非基本牌扔光毫无收益,影响自己体验。
操作感是必要的,但也不宜过于复杂或拖沓。自身参与度的提高意味着压榨了其他角色的参与程度。
全场看着一个玩家在那一回合操作五分钟,那也是没意思的。DIY不仅要考虑使用该武将的玩家,更要考虑其他玩家。这也是袁绍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最近出的武将里徐荣也是这样,司马徽可以让别人变成这样。
不进回合则已,一进回合一通操作游戏结束。没意思的。如果所有武将都有一回合清场能力的话,以后玩三国杀是不是座位靠前的就直接宣布获胜?
贴一个我当时做过的比较喜欢的技能。
明鉴:其他角色出牌阶段开始时,你可以交给其任意张手牌,令其此阶段可以多使用一张【杀】。若如此做,此阶段结束时,若其此阶段未使用过第二张【杀】,你对其造成1点伤害。
进可给队友送杀强化输出,退可给对手废牌自己输出。魏国自带的不动白属性,这技能逼敌方动你这个魏国。有辅助有输出偶尔还有乌龙,这技能简单且烧脑。唯一不太好的是其他角色回合插入操作。
→还是不建议那种技能在其他角色回合插入发动。很影响游戏体验而且面杀很容易乱。
出牌阶段开始时“此镬加之于你……”“萧墙之乱……”“筑城固守……”“谁要跟我争宠……”你就抱着一手桃当场去世。当前回合结束时“本后,自有……”(被蔡夫人捂嘴)“此人不露锋芒”。

总结。
强度要限制差距。操作要兼顾全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