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脏腑辨证:心病辨证

2023-06-30 05:26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知本达至

各位同学,学习是一个知本达至的过程。“本”是指物质,包括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对于学习而言,“本”是学习对象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至”是指(境界),由人和“道”组成,对于学习而言,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道”是指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总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      从“本”到“至”的过程称为“达”,即在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总结、提练出来的学习方法、学习之道;从“至”到“本”的过程称为“知”,即用自己领悟到的学习方法、学习之道指导具体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创”,“创”即生生不息:新的不断代替旧的,新旧交替,循环不已。在学习过程中,“创”不仅指学习对象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之道的不断总结与提高。      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这是一个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达至,即心灵将知识融会贯通,合而为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各位同学如果你没有听前面的课程,接下来的课程,你将很难听懂。中医不需要你死记硬背,靠的是悟性,和你的理解能力。

各位同学,我们在脏腑学说,已经学习了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联属功能,这里我们就不在重复,还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找到前面的视频进行学习。

那么脏腑辨证就是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联属功能,从而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从而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已经学习过八纲辨证的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疾病正邪盛衰的一对纲领。虚指的是正气亏虚,邪气不明显;实指的是邪气充盛,正气不虚。虚实辨证是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来鉴别病情变化的辨证方法。心系疾病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证、实证两方面和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耗血太过,生血不足、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血虚证、多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动不安,故心悸怔忡;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

心血虚的辨证要点是;心悸、失眠、健忘,与血虚证并见。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思虑劳神暗耗心阴,温热火邪灼伤心阴,肝肾阴虚累及心阴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以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阴虚证、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动不安,故心悸怔忡;阴虚心神失养,且虚热扰心,心神不安,故心烦、失眠多梦;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心阴虚的辨证要点是;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与阴虚症状并见。

心气虚证、即心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先天不足、劳心过度、久病体虚、老年体衰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心气虚证、多因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心悸怔忡;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心神失养则神疲乏力;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汗为心液,心气虚则肌表不固,故自汗;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则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心气虚的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证并见。

心阳虚证、即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致阳虚寒生所致,或他病及心。

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心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色㿠白,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微细,或结代。

心阳虚证、多因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则心动失常,故心悸怔忡;胸阳不振,阳虚则寒凝,寒凝则经脉不通,轻则胸闷气短,重则心痛;心阳虚衰,卫外不固,则自汗;阳气亏虚,形体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心阳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微细,均为阳虚寒盛之象,脉气不相接续则脉结代。

心阳虚的辨证要点是;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与阳虚证并见。

心阳虚脱证、即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多在心阳虚衰或心脉痹阻的基础上暴脱亡阳所致。

常见症状、即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

微弱,面色苍白;或胸痛暴作,口唇青紫;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心阳虚脱证、多因阳气衰亡,津随气泄,故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厥冷,血不上荣而见面色苍白,舌淡或淡紫;阳气暴脱,宗气大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呼吸微弱。心阳虚衰,寒凝经脉,心脉痹阻不通,则胸痛暴作,痛势剧烈,口唇青紫。阳气外脱,心神失养,神散不收,致神志模糊或昏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外亡之象。

心阳虚脱证辨证要点是;心胸憋闷疼痛,与亡阳证并见。

心火亢盛证、指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以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尿黄便结;或生舌疮,腐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赤、涩、灼、痛;甚或狂躁、神昏谵语,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心主神明,火热内炽,扰乱心神则心烦失眠,甚或狂躁、神昏谵语;火邪伤津,故口渴、尿黄、便结;心之华在面,开窍于舌,火热循经上炎,则面赤、口舌生疮、腐烂疼痛;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灼、痛;舌尖红绛,脉数有力为火热内盛之象。

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是; 神志、舌脉与实热症状并见。

心脉痹阻证、指由于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等阻痹心脉,不通则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或痛如针刺,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或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突发剧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心胸胀痛,胁胀,善太息,脉弦。

心脉痹阻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则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循肩臂而行,故见痛引肩背或内臂,多属本虚标实。瘀阻心脉以刺痛为特点;痰阻心脉以闷痛为特点;寒凝心脉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气滞心脉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往往与情志因素有关。

心脉痹阻证辨证要点是;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痰蒙神窍证、是指痰浊蒙蔽心神,以神志失常为主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神志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或面色晦滞,脘闷恶心,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常见于癫病、痫病、痰厥或痴病等。

癫痫为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痰凝,痰气搏结,蒙蔽心神所致,故神识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痫证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心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若湿浊酿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则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恶心;痰浊上蒙心窍,则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盛之象。

痰蒙神窍证辨证要点是;神志异常与痰浊内盛并见。

痰火扰神证、是指痰火内盛,扰乱心神,以神志失常为主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以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躁狂谵语,便秘尿黄;或胸闷,喉间痰鸣,痰黄稠,心烦失眠;甚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火扰神证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热病中,邪热内炽,则发热气粗,面红目赤,便秘尿黄;痰火扰乱心神,见躁狂谵语;邪热灼津,痰阻气道,故见胸闷、痰黄稠、喉间痰鸣。内伤杂病中,痰火内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出现神志狂乱,故见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等痰火蒙蔽心神之症,而火属阳,阳主动,故病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痰火扰神证辨证要点是;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为辨证要点;内伤病以心烦、失眠、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瘀阻脑络证、是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以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心悸,失眠健忘;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瘀血阻滞脑脉,不通则痛,故头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若血郁于脑,上蒙清窍,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脉络失畅,气血不荣,故半身不遂;气血瘀阻,不能上荣,清窍失养,则头晕时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故见心悸、失眠健忘等症;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瘀阻脑络证的辨证要点是;头痛刺痛不移,头晕经久不愈,与瘀血症状并见。


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