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自从人类有自己的历史开始,这个问题便已存在。
阿德勒认为:“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这样,我们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科学’的生活意义。”
“所有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准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的好方法,必然也能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成功的方法对人类来说具有共同的意义,也是可以分享的。”
他指出:“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类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人,他的行为方式明显地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类的喜好所指引,当他遭遇困难时,他会选择用不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方法来加以克服。”
那么有人会质疑:“我们都奉献别人了,我们自己怎么办?”
阿德勒认为这类的问题都是虚假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自然会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态 —— 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假如我们没有奉献的目标,而只想凭空发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装腔作势,只会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阿德勒如此总结道。

读后感
违和!
这是我阅读本章节最大的感受。因为阿德勒先生提出的有关“生活的意义”的观点,我秉持怀疑的态度。
首先,我们做为个体的存在,只会有一种角度去看待世界与人生。那就是“我”这个角度!我们的每一次思考和举动都是围绕“我”这个要素去进行的。
我们要认清,需要“生活意义”的到底是谁?
没错,是“我”。
个体想要跳出“我”这个角度是不可能的,阿德勒先生也不例外。即使我们真正地想要去为他人着想,也会因此受限而身陷囹圄。因为,你不是他,只有他才是他自己。一厢情愿,只会变成大家厌恶的“我是为了你好。”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适用地“真正”的生活意义。每个人的生活意义,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也必须是他自己不可。
主张奉献,为他人,为集体。这是好事,奉献是美德。但是奉献并不是绝对的不求回报,奉献者必定是有所求,才会有所付出。为了名也好,为了自己良心也好,为了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也好……只是相对收益者来说,奉献者是不求回报的。
回看阿德勒先生主张的:所做的事是被别人喜好所指引,人格的塑造也完全为了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这不是“无私”,这是“无我”。“无我”之人非人,乃是工具人。

本书《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我想该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摆脱心魔,早日回归社会。
因此,他提出的“生活意义”的观点其实是为其治疗服务的。与他人和社会产生链接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
我认为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显示出操之过急并一劳永逸的想法。
在这里我谈一点自己的拙见:拥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是无法建立良性的自我边界。
一种是生活中遭受否定和打击导致边界萎缩封闭,他们认为一切的不顺和失败都是自己的错;(阿德勒先生的“生活意义”理论会对这一类患者造成致命地打击,因为它彻底否定了“自我”。)
另一种,是受到娇宠,他的自我边界会膨胀至包含整个世界,他们认为任何不顺和失败都是别人或者这个世界的错。
而将自我控制在良性地范围内则是解决的根本方法,不同的病人也需要区别对待。
对于封闭的患者,首先要对他的“自我”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其干瘪地“自我”慢慢滋养恢复。
对于膨胀的患者,则可以利用阿德勒先生的“人生三大事实”理论让其看到“自我范围”是不可越界的。
(“这三个事实之一是: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
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
人类同时还被第三种事实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当以上步骤完成以后,才是开始尝试让其与“他人和社会”进行链接的时机。
如果,贸然让患者与“他人和社会”进行链接,而不考察接触者和其环境是否为良性,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最后,要肯定的是:阿德勒先生是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家,他对人心理的分析十分透彻,在刚开始阅读时我不住地惊呼:“你是不是在我心里装了摄像头。”
我仅对“生活意义”这一点与阿德勒先生持相左的意见,我想这可能是时代变化导致的。
我会继续秉持辩证的态度去阅读完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