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才的烦恼

2023-05-04 09:19 作者:旮旯人黄越青  | 我要投稿

        曾经有个女孩子叫李倩,她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天才,她的专业是美术,但是对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等姊妹艺术都有所涉猎。欣赏她的一位朋友把她拉到我的群里,她就在我群里狂发她的那些东西:她谱的曲、她写的诗、她作的画、她拍的美景和她自己的故事,虽然在我看来,她只是“每种口味都品尝了一点”而已:她只能谱两首简单的歌曲、她的诗歌也谈不上有多大的价值、她画的画也说不上如何惊世骇俗、她的摄影也未达到专业水准,但她却执着地认为“像我这种人世上能有几个啊”、“像我这种惊世大才女所有人都该对我顶礼膜拜才对”,她见我这个群主并不反感她的那些东西,她就疯狂地发、事无巨细,甚至连遛个狗都要拍几张照片配两行文字发进来,甚至还打起了广告在我的群里卖画,这可触碰到我的底线了,我办这个群的初衷是为了无偿分享知识的,被你这样一搞岂不乱了套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能把她从群里“抱出去”。

        尽管吃了个闭门羹(当然,我相信依李倩的那套做派,她肯定不只碰过我这一回钉子),但她依旧死性不改,她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梵高在世,虽然生前欣赏她的人寥寥无几,但死后必定能名噪一时,自己的画作也能被拍出数千万的高价。可悲的是她的父母一直认为这是病,一旦她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就不停地给她加药,吃药带来了很多副作用,比如长胖、手发抖、控制不住地流口水、思维迟钝,这让她苦不堪言,同时,身边也很难找到一位跟她臭味相投的知音,所有人就是认为“你不过是普通人当中稍微优秀一点的而已,你又没如达芬奇那般画出《蒙娜丽莎》、又没如但丁那般写出《神曲》、又没如贝多芬那般谱出《命运交响曲》,你算什么狗屁天才?就你这种天才值几个钱?”但即便遭受了重重磨难、即便是所有人都对她视若无睹,她依旧如一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那般对自己的信仰忠贞不二:我就是举世无双的天才!天才是孤独的,你们这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我的价值是因为你们瞎了狗眼!

        就连我的那位把她拉到群里来的朋友见她如此钻牛角尖也忍不住敲打她了:要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那人人都算是天才了。这话或许是为她好,毕竟她天才做得这么痛苦,这名号不要也罢,天才说穿了是个社会学的概念,当我评价你为天才的时候,我是在表达自己对你的高度认可,话说现实中没有一个人认为你李倩是天才,这就意味着你还不具备所有人一致公认的才华,你不符合一个天才的标准,你成天自诩为天才,这意思无非就是说尽管我如一块破石头被所有人弃之如敝屣,但我就是高度认可我自己,我自恋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地步,这岂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李倩被朋友敲打后,不是自我反思,而是直接把这位朋友拉黑了,大有“谁说我不是天才,我就跟谁翻脸”的势头,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了,我相信只要她继续这么冥顽不化、固执己见,她决不可能登上天才的宝座,相反,她的精神状况只会越来越差,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厌世、药越吃越多,可是我们谁能帮得了她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物质的形式因和质料因,杯子的形式是一件有凹口的容器,以便用来盛水,杯子的质料可以是木材,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陶瓷,将形式和质料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将陶瓷烧成杯子的形状就构成了一个具体的杯子。类似地,我们可以设想天才的形式和质料,天才的质料就类似于一块上好的天然和田玉石,虽属稀奇之物,但未必价值连城,仅仅当雕刻艺术家将将马的形式、佛的形式或手镯的形式加诸在它之上,它才算是真正成了一件稀世珍宝,你李倩说白了仅仅是有很好的天赋,你是一个好苗子,若是稍加锤炼、若是被名师雕琢,你比普通人有更大的可能性成功。这就好比一粒橡树的种子,种子本身并不是一株参天大树,但是包含了一株参天大树的全部可能性,种子虽说有潜力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但是在潜能尚未完全兑现出来之前,它说到底也仅仅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而已。话说你又没画出《最后的晚餐》、你又没写出《唐璜》、你又没谱出《悲怆交响曲》,你凭什么那么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第二个达芬奇、第二个拜伦、第二个柴可夫斯基?

        在李倩的认知中,一个人成功要么靠天分、要么靠勤奋,我是一个天才就意味着普通人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我,天才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像她在一次发朋友圈动态的过程中描述的那样“我是意识流写作,我天生就会,我知道大家都觉得意识流很难,很厉害的人都要学好半天才能学会,我也没办法,天才玩的就是天赋。”

        可在这一点上我恰恰不敢苟同,我曾经在《天分还是勤奋》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率=天分因子*勤奋因子,我们假设天分因子的取值范围是1到10,值越高就意味着你的天分越厉害;勤奋因子的取值范围也是1到10,值越接近10就意味着你越是努力,我们假设李倩的天分因子取值为6,因为她鄙薄那些勤奋的人,她自诩“不用任何努力我就能成功”,所以她的勤奋因子只能被取为区区的1,那么她的成功率=6*1=6,假设我黄某人的天分因子是3,我跟她不同的是我恰恰认为一个人再聪明,要想成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因此我玩命地学习,我的勤奋因子是8,那么我的成功率=3*8=24,李倩天赋异禀,却败给了我这么个笨鸟先飞的人,可见天赋仅仅是一个人真正能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赢在起跑线上的天之骄子未必能笑到最后,对于成功而言天分和勤奋同等重要。

        因为我爸爸是南林大信息院的教授嘛,所以我曾听他说起这么一则故事,王娜是他手底下的一个本科生,王娜特别贪玩,追剧、逛街撸串、翻小说、谈男朋友,但就是不学习,因为只要一上完课她就不知道死到哪儿疯去了,而她同班的其他同学要么就是整天在教室里上自习、要么就是泡在图书馆,因此当期末考来临之际,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冷汗。

        考前的一个礼拜,王娜终于把玩心收敛了一下,她象征性地翻了翻书、梳理了一下老师传授的知识点,一考就拿下了90分的成绩,整整把同班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同学甩出了一条街,大家都惊呼“此乃天才也”!

        我们假设王娜的天分因子是10,因为她不努力,所以勤奋因子我们就给她个2吧,10*2=20就是她的成功率,而同班的其他同学天分因子是2,勤奋因子却达到了7,2*7=14,因此他们才不及王娜。我们假设有三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王娜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她的勤奋因子是4,10*4=40,在这种情况下她或许能考上南大、东大之类的名校;在第二种情况下王娜每天花三个小时学习,她的勤奋因子是6,10*6=60,这么看来她或许能读清华、上北大,并在毕业后轻松跻身白领阶层;在第三种情况下王娜每天花六个小时学习,她的勤奋因子是8,10*8=80,如此这般她或许能冲击哈佛、麻省理工之类的顶尖学校,甩出全中国99%的考生整整一条街。这么看来,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王娜只能勉强混个南林大本科的原因了,因为她不努力,她的勤奋因子拖了后腿。

        绝大多数人都对天才抱有一种相对浪漫的看法,就像莫扎特,他从来不做和声题、从来不研究曲式结构,也从不分析其他同行的音乐作品,只要灵感来了跃然纸上立马就是天籁之音、传世经典,因此他才被看作一个奇迹,但凡我们在现实中碰到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我们总不免惊呼“他就是某某领域里的莫扎特”,因为在我们眼里,莫扎特成功全凭天赋,莫扎特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们才有失偏颇地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天赋足够高,他即便是不下苦功夫也能把那些勤奋的孩子远远甩在后面”。

        但实际情况是天才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提出狭义相对论后的他一举成名,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你从一个专利局的小瘪三一跃成了所有人顶礼膜拜的物理学大佬,从此以后肯定是锦衣玉食,即便是躺着也不愁有人把吃的喝的送到嘴边。但实际情况是爱大师仅仅提出了一个理论胚胎,他还需要进一步巩固他的战果,把自己的理论推广到弯曲空间上去,只有这样他才算是真正引领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于是他花十年时间自学了黎曼几何,终于凭借《广义相对论》登顶封神、登上了理论物理学无可撼动的宝座。

        爱因斯坦何尝没有七情六欲?爱因斯坦何尝不想混吃等死?爱因斯坦何尝不流连于跟他的表姐卿卿我我、风花雪月?但是如果不下十年的功夫头悬梁锥刺股,他就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上:你只是在这个领域内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你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凭你现在这副德行,你还能被同行找出很多漏洞,并据此否定你的价值。这就好比一个爬山的人,爬到半山腰就停下来了,并自以为“我都爬了那么高了,你们谁能比得过我”,你说他高,他也没登上山顶;你说他低,至少你我都不及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呢?

        在我看来,天才与其说是一种凌驾于芸芸大众之上的优越感,倒不如说是一种使命。因为天才的天赋远远高于普通人,所以他们相较于你我而言更有可能出成绩,对于普通人而言,看一场电影、打两天游戏、交个女朋友那叫享受生活,但是对于天才而言只能说是不务正业:你那么好的天赋,谈场恋爱浪费的时间得让人类历史停滞多少年?追一部剧下的功夫得少写多少篇SCI?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作为麻省理工清洁工的威尔没有受过一天高等教育,但在数学上却有着惊人的天赋,即便是难倒了名校高材生的数学题都能被他轻松解开,一个偶然的机会得过菲尔兹奖的数学教授兰博发现了他,并对他的数学才能赞不绝口,兰博坚持认为威尔之前诸如清洁工、建筑工地搬砖之类的低贱职业说穿了是在浪费他的生命,这么厉害的人应该做尖端研究、应该跻身精英阶层,利用他那与生俱来的天赋为人类数学贡献一笔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就好比每只鸡都会下蛋,但是我们假设有一只鸡能下金蛋,它每下一只金蛋就是在为社会贡献一份价值,那么它自我实现最好的方式就是啥事都不做,一天到晚都在下蛋,只有这样才能倾其所能为社会贡献出最大的价值。

        有很多人认为我是天才,既然是天才嘛,不用费多大的劲就能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谱出一首又一首的传世经典,相较而言,身边的那些庸才即便是为了一篇本科毕业论文都得绞尽脑汁、掉多少根头发,但这恰恰是一种对天才的误解。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我也渴望谈恋爱、我也爱游山玩水、我也想吃吃喝喝、我也留恋灯红酒绿,我何尝不想享受美好的生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中国人民大学读个哲学研究生,跟名家张志伟面对面地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我的阅历、增长我的见识,但是我不行啊!读个研究生得少写多少首曲子、少做多少部视频?应付学校的功课得占用我多少本就捉襟见肘的时间?

        因为我开的科目太多了,我是哲学研究、英语语言文学、作曲、打拳、电影剧情解说、游戏攻略制作等多方面左右开弓、双管齐下,过分偏重其中的任何一门就必定会致使自己分身乏术而无法兼顾到其他科目,就像我刚刚说的,如果去人民大学读哲学研究生,那么钢琴怎么带过去?我在寝室里吵吵闹闹的怎么作曲?做游戏攻略这种非必要性的东西是不是就应该砍掉?我该怎么同时既享受跟着名家面对面交流的愉悦过程,又兼顾到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

        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天才、为了时刻保持锋芒、为了不至于被别人扣上“伤仲永”的帽子,我只能把自己囚禁在书斋里,把自己经营的一切继续维持下去,我必须不停地“下金蛋”,为人类音乐和思想宝库贡献一笔又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只有这样我这把“刀”才算是用对了地方,我才不致于愧对天才这个名号,从诸多天才中脱颖而出的我才更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么看来,画地为牢的我倒是特别羡慕那些研究生,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抱负,他们读研也就是为了一纸文凭;另一方面作为优等生的他们读个研也不要费太大的劲,在零星的课程之外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供支配:谈谈恋爱、追追剧、打打游戏、翻翻小说,甚至躺在宿舍里睡睡懒觉,最后只要能交篇论文答辩通过就万事大吉,而不至于如我这般像个苦行僧似的,一根弦时刻绷得紧紧的,分身乏术地必须兼顾到每一个方面,为了自己的作品达到百分百完美累得都快吐血了,哪怕是看场电影、跟女网友聊个天对我来说都是奢侈的享受。

        尽管品尝了天才之苦,但我一点都不想逃离现在的生活,做一个悠哉游哉的普通人爱吃吃爱玩玩,我相信有舍才有得,凡事都有代价,既然是下了决心成就一番惊天伟地的事业,我就不得不做出牺牲,曹雪芹一辈子就为了一部红楼梦,我为了中国能出一个肖邦式的音乐巨匠搭上自己的半辈子青春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就是我在做天才的过程中领悟到的东西,听完我的叙述之后,你还想做天才吗?

天才的烦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