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狮牙之卷》(35)

2021-01-31 10:38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附录(1)年号和谥号

       每一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比如白胤的年号是“火薇”。史书的纪年以根据星相而定的星流纪年和年号纪年并用,对应史官而言,事实上星流纪年就足够了,但是民众还是普遍的采用年号纪年。但是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还必须延用上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那一年的结束,新年到来之际,他将拥有自己的年号。比如白清羽的年号是“北离”,他登基在夏日,而在那年冬天的大雪中,帝都中张灯结彩,他对群臣宣布他的“北离”纪年的开始。

       这个结果是任何一个星流纪年中的年份,必然只有一个年号。

       皇帝的年号是自己起的,并不需要咨询大臣们的意见。比如白胤的年号毫无疑问是他根据自己的战旗随便起了一个,他确实就是那么一个吊儿郎当的人,而风炎皇帝的年号被认为和某个叫做“秋陌离”的女人关系很大。曾经也不乏搞笑的皇帝,比如胤景纯帝,此人非常想把他的年号定为“花开”,因为他是个有名的花艺大师,而他栽培了九年的黑色虞美人终于在他即位那一年盛开,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最大成就,也是自己的吉兆,坚决要求以后便以花开元年、花开二年来纪年。皇室大臣们忧郁的设想这将令帝朝威武扫地,这个年号怎么也难写在诏书中,拿去在外邦面前宣读。景纯帝和大臣们拉锯的结果是年号被更换为“花熠”,大臣们勉强认可,虽然还是显得太过柔媚,但是终于有了一点熠熠生辉的气势。

       皇帝还有一个谥号,谥号是他在死后才获得的,是根据他一生的作为,臣子们对他的评价。不像年号,谥号皇帝是无法参予评定的。谥号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字,臣子们根据这些字的古意来描绘已故皇帝的生平。比如“胤烈帝”在谥法上看来就不如“胤武帝”,因为谥法说“武而不遂曰烈”,也就是崇尚武功但是不成功。所以白清羽的谥号还算不错,但是也有说但凡用“武”字,已经说明皇帝重武轻文,是明褒暗贬。不过白清羽总之是不会在乎,首先因为他的战旗他被后世永远的作为“风炎皇帝”而记住,其次这个谥号被写在灵位捧入太庙的时候,他毫无疑问的已经死了。


附录(2)后宫

       皇帝拥有极其庞大的后宫系统。按照天子之婚的规则,所谓“天子一娶九女”,皇帝大婚会一次性的迎娶九位妻子,由三位正妻组成,每位正妻会带有陪嫁的两位,也被看作皇帝的妻子。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多数皇帝第一次结婚的时候还未即位,所以他们便也不能享受盛大的“一娶九女”的大典。

       胤朝后宫以皇后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德贵妃各一名辅佐皇后,又设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六妃,又设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又设十二婕妤,婕妤又有美人、才人、良人不等,最低级的称为采女。

       “嫡出”是指正妻所生的孩子,但是皇帝的正妻不只一位而是三位,分别是“皇后”、“皇贵妃”和“德贵妃”,其他的妻子都算妾室,生出的孩子便是“庶出”,地位要低一等。但是若是母亲升为正妻,孩子也能顺理成章的变为嫡出。所以母亲和孩子在地位的诉求上是一体的,胤朝皇帝往往深爱母亲,但是对于父亲的感情则淡得多。

       皇帝的妻子没有数目上限,对于多数皇帝而言,他们会在即位之后每年选取一些女人入宫,编入他妻子的队列。事实上整个后宫的女性,其中大多数是侍奉皇帝和妃子们的,并未经过正式的迎娶,但是她们也是皇帝随时可以临幸的对象。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使女如果被皇帝临幸了,会被造册记录,如果生下孩子,则皇帝必须给予其一个称号。所以对于后宫数量巨大的使女而言,如何邀宠使得皇帝能够临幸自己,乃至于运气的诞下皇子,便是一生最大的目标。

       胤朝的皇帝中不乏被后世看作“淫行败德”的皇帝,其中以胤仁惠帝最为离谱,仁惠帝首创了“羊车”与“扣铭”的临幸手段。妃子们为了获得这位皇帝的宠幸,也绞尽脑汁的想出各种手段去迎合他的欢心。

       但是这仅仅是少数的例子,对于多数皇帝而言,庞大的妻子队伍也是庞大的负担。因为他的正妻们都限于出身和家世,未必是绝丽的女子。皇帝的正妻,要么出身于东陆世家豪门,要么就是外族的公主,平民是绝不考虑的。即使那些后宫使女,因为怀了皇子而获得称号,也很难升为正妻。而皇帝轮流在正妻们的寝宫中过夜,被看作他的责任之一。他和正妻们的生育过程,被看作具备重大的象征意义,象征大地的哺育能力,甚至关系秋季收获的数量。仅仅在他完成了这个使命之后,才能临幸他自己所喜欢的美丽女子,但是,下个月他依然需要赶回正妻们的寝宫中去履行责任。而正妻们的家族往往都是对于统治极其重要的几大家族,皇帝在私生活中对于这些正妻是否足够亲近,甚至会被悄悄告知这些大家族的家主。而消息又会反馈到内监的统领那里,再由内监的统领劝说皇帝要“敬重”正妻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通过隆重大典娶来的女人身上。这让代代皇帝为之苦恼不堪。胤仁惠帝为了自己的淫行能够得逞,甚至不惜派内监悄悄把年少美貌的男子输入宫中供给自己的正妻们淫乐,从而堵住了正妻们的嘴。

       可以说为了打破这种对皇帝私生活的强力控制,历代皇帝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胤光毅帝是个非常有名也为人赞叹的案例,他年少即位,尚未大婚,喜欢出身贫家的少女。可是碍于典律,他必须迎娶世家之女作为妻子,他固然可以把心爱之人纳入后宫,但是扶她成为正妻,是皇帝的威严也无法做到的。光毅帝思索再三之后,做出了大臣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决定,他发动了对羽族的战争,把心爱之人的父亲——一个沽酒的小商客——奉为统军大将。而这个小商客无疑没有能力统领羽林天军和诸侯军混编的军队,此时,光毅帝又宣布自己要亲临前线鼓舞士气。最后那场局部的战争以胤朝大军的胜利结束,而实际指挥的是光毅帝本人,他一身铁甲骑着战马领军冲锋在前,而名义上的领军大将,或者说皇帝未来的岳父只是手持令旗,坐在最高处左顾右盼、扭捏不安。

       胤光毅帝返回帝都之后,立刻封“凯旋归来”的小商客为侯爵,又在当日下旨迎娶他的女儿为皇后,从此算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这么一番浩大工程也说明,皇帝事实上也是被束缚在种种律条中的一个人,远没有多少自由可言。


附录(3)后妃

先皇后甄氏

       太傅甄承之女,文帝修文二十二年赐婚成为太子妃,时年十七岁。仁帝登基之时册立甄氏为后,修文七年甄氏因病晏驾。仁帝与甄皇后的感情很好,甄皇后去世后,仁帝甚为哀恸,虽群臣数次请立新后,三年未准。并对甄妃所出的皇长子白肃之关爱有加。

       文帝修文二十三年,生皇长女白珺,修文九年封安康公主,修文五十六年殁。

       文帝修文二十六年,生皇长子白肃之,修文二年立为皇太子,修文四十五年驾薨。

       修文三年,生皇四女白玥,修文十七年殁,谥安阳公主。


皇后安氏

       麓阳郡太守安逸均之女,文帝修文二十五年赐婚成为太子侧妃,时年十六岁。修文元年册皇贵妃,修文十年册封为皇后。

       文帝修文二十七年,生皇次女白瑶,封安乐公主,修文二十五年殁。

       文帝修文三十年,生皇三女白琪,封安平公主。

       修文元年,生皇三子白远之,修文二十二年封锦王。

       修文九年,生皇七子白慎之,修文二十二年封朱王。


先皇贵妃甄氏

       太傅甄承幼女,修文二年入宫,时年十七岁。修文四年册宁妃,修文十年册皇贵妃。

       修文四年,生皇四子白允之,修文八年夭折。

       修文十一年,生皇八子白礼之,修文二十二年封青王。

       修文十二年,生皇九女白瑛,封安顺公主。


皇贵妃杜氏

       楚卫国相杜佑之女,文帝皇后杜氏的侄女,文帝修文二十七年成为太子侧妃,时年十七岁。文帝修文二十八年死于难产,修文二年追册为皇贵妃。

       文帝修文二十八年,生皇次子白延之,修文元年立为端王。


德贵妃秋氏

       淳国公秋瑾山之女,修文二年入宫,时年十九岁,修文四年册德贵妃。

       修文四年,生皇五子白宪之,次年夭折。

       修文六年,生皇五女白瑢,封安阳公主。

       修文七年,生皇六子白寿之,修文三十年封为福王。

       修文十年,生皇七女白瑜,封安义公主。


宸妃叶氏

       大将军叶延之女,修文三年入宫,时年十八岁,册为宸妃。

       修文九年,生皇六女白瑗,封安昌公主。

       修文十一年,生皇八女白玙,封安成公主。

       修文十四年,生皇九子白益之,修文三十年封缙王。

       修文十五年,生皇十女白玘,修文三十八年薨。

       修文十七年,生皇十一女白珣,封安泰公主。


贤妃虞氏

       澜州晋北人氏,仁帝十年进宫,时年十二岁,修文十四年册为常在,修文十六年册为贤嫔,修文十八年册为贤妃。因两子接连病逝,郁郁不乐,染疾,修文五十年薨。

       修文十八年,生皇十子白勉之,修文三十九年封孟王,修文五十年薨。

       修文十九年,生皇十二女白琬,封安茹公主。

       修文二十三年,生皇十一子白励之,修文三十九年封瀚王,修文四十八年薨。


恭妃赢氏

       离国公赢远威之女,修文二十三年入宫,册为恭妃。

       修文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子白守之。修文二十七年死于天花。


仪嫔栾氏

       修文三十二年入宫,任太御监采女。修文三十三年,仁帝至北苑围场秋猎,仁帝射杀巨熊一只,甚为得意,随以烈酒下熊胆,燥急难以自持,因无从妃,有太御监采女栾氏随行整顿鞍辔,遂召而幸之,其时仁帝年届花甲,已七年未有生养。栾氏修文三十四年生皇十三子白颙之,也就是后来的白清羽。修文三十三年册仪嫔。


容嫔谢氏

       修文二十三年,生皇十一女白珏,封安孝公主。


附录(4)胤朝军制

       胤初武略不彰,所控制的王域仅有十七个郡,外困于诸侯,内受制于公卿,兵源、粮饷拮据,军队编制常年保持在四万人以内,数量还不及晋北、楚卫等诸侯大国。胤朝中叶,各方势力角逐于朝堂之上,军队领导权反复易手,当权者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设置官阶,酬谢亲信,军制混乱不堪,直到胤仁帝时军制才趋于稳定。

       公卿年代,大司马职掌武事,权力极大,皇帝的军令均需由大司马副署,方能转发全军。为了恢复皇室的权威,胤文帝首先着手将兵权回收到皇室手中。胤文帝在东宫设台拜太子为上将军,取“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之意,其位即在大司马之上,军令改由太子以上将军的名义直接发布,不经大司马之手,军权转归到以太子僚属组成的东宫将台手中。大司马的职掌仅限改为主持对武官的功过评定,至年终则课其殿最而行以赏罚,即便如此也往往因小过而被免退,修文三十年间,历任大司马者二十余人,任长者不过三年,任短者数月而已。胤仁帝升大司马为太保之后,连军队人事权也收归枢省,彻底将禁军掌握在皇帝手中。

       驻扎在王域里的禁军分为内、外两军。外军为羽林天军,集中屯驻于天启城北。内军驻扎在天启城内,分属金吾卫与光禄寺。

       羽林天军约三万人,兵源皆招募于自王域,其最高指挥机关为幕府。修文初年,胤文帝拜太子为上将军统领羽林天军,以太子之尊不便于出城亲历武事,即将禁军出征时以帷帐所建的临时治所幕府长期化、固定化,正式定间一级指挥机关,遣亲信以太子幕僚的身份代太子掌兵。胤仁帝登基后,吸取东宫之乱的教训,不复以皇子掌兵,废除东宫将台,改以幕府为羽林天军的最高统御机构,任羽林将军主之,以兵机参政为幕僚之长,其下设有庞大的参谋人员编制。幕府之下,分为部、营、队三级,分别以司马、指挥、队帅督之。

       金吾卫兵力约五千人,相当于羽林天军的一部,以仆射为主官,“掌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并掌天启十二门启闭”,兵卒称为卫士,地位在羽林天军普通士兵之上。皇帝出巡时例以金吾卫为前导,仪仗威容甚壮,为时人所艳羡。

       天启公卿与东陆世家庶出子弟大多求取金吾卫卫士以为进身之阶,无非是金吾卫勤役较为轻松,而饷银与待遇远比羽林天军优厚。金吾卫中有如此之多的“天潢贵胄”,战斗力可想而知。这些贵族庶子往往又狂妄自大,一心想靠军功博取功名,获得自己在家族中不能得到的地位,可以算是天启城中中最热血好斗的一个团体。

       掌管宫殿掖门户与宫内总管的光禄卿是天启城里非常微妙的一个职位。理论上光禄卿担负侍奉与保卫皇帝的重任,皇帝的文武侍从皆由其管辖;另一方面,光禄卿如果倒向任何一方势力,则该势力就可以立刻胁持皇帝。在动荡的胤季朝局中,皇帝对于光禄卿即倚重,又防备,多方限制其权力。胤仁帝设立枢省后正式分割光禄卿的职掌,将原属于光禄卿的参议郎等文学侍从改归枢省领导,仅寄名于光禄卿下;而随侍皇帝近侧的虎贲郎由皇帝通过虎贲令直接统御,光禄卿无权过问。

       虎贲郎全部为军官,不足百人,由出仕于皇室东陆精壮忠勇武官中选拔。据载,虎贲郎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初试查年龄相貌,要求二十以上,四十以下,身高七尺以上,精通技击;复试考察耐力与行军速度,要求“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裹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三试,检验骑乘之术与勇武,要求“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

       通过三声连试选拔出的虎贲郎战斗力之强远非金吾卫那般的银样蜡头枪可以比拟。在蛮蝗放入侵天启的事变中,大部金吾卫溃散,正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虎贲郎阻挡在太清阁前,以一敌十击退素以勇武著称的蛮族猛士。

       真正归光禄卿指挥的只有缇骑郎,缇骑郎也全部为军官,但位次于虎贲郎,约五百人,负责皇帝出巡时扈从护卫,平时驻扎在太清宫外。蛮蝗侵入太清宫之后,胤仁帝鉴于皇城中戍卫不足才使得蛮蝗轻易突破至太清阁,将缇骑郎全部调入皇城宿卫。在胤仁帝驾崩前夜的夺嫡之乱中,光禄卿将赌注压在皇七子朱王身上,朱王正是寄希望于这股力量压制兄弟诸王,夺取帝位。 

《九州志·狮牙之卷》(3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