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乌克兰1945-1953(4)

早在1945年5月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以前,1943年1月至1944年十月间,德军就逐渐被赶出了乌克兰。苏联政府首要的任务是重新建立共和国范围内、战争期间完全丧失的政权。考虑到广泛的人力和物力的损失,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战争期间苏联损失了大约8百6十万战士和1千8百万平民,其中的6百8十万是乌克兰人。
物质上的破坏是巨大的,1943年希特勒下令制造三光区和1941年苏军的坚壁清野导致了乌克兰化为一片废墟。这两大政策导致了2万8千个村落和714座城镇的毁坏。基辅市中心的百分之85建筑被摧毁,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中心百分之70的建筑也遭到损坏。因此一千九百万人战后无家可归。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业基地和其他的很多东西一样被破坏。1941年7月至11月苏联政府曾计划疏散乌克兰544个工业企业,但是德军的迅速进攻使得16150间工厂、27910座集体农场、1300个农机站、872座国营农场被德军完全或部分摧毁。寇松线(the Curzon Line)扩展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土以涵盖之前被波兰控制的西乌克兰地区。

尽管战争给乌克兰带来了庞大的物理上的损失,但胜利也让领土得到了开扩。乌克兰作为胜利者,边界扩大到寇松线,乌克兰同样也朝南扩展到原先罗马尼亚的一部分——伊斯梅尔。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喀尔巴阡山脉的鲁塞尼亚划入乌克兰。乌克兰增加了167000平方公里土地和估计1千1百万人口。
二战以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宪法修正案得以通过。该修正案允许该国在某些情况和范围下作为一个国际法的独立个体而活动,同时继续作为苏维埃联盟的一部分。尤其是这系列修正案允许该国与苏维埃联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起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这是苏联确保和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的平衡的策略的一部分,苏联认为联大不均衡,偏向西方世界。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