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幻作品里的人物总是很「扁平」?| 公开课


我们会分享每一期的课程笔记,并预告课程主题。
课程笔记
科幻完型手册01期
主题:为什么科幻创作中的人物总是很扁平?
手册的开篇,从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开始:
为什么在大众感受里,科幻作品里的人物总是文学性、艺术性不够?
第一节课,阅读这个问题所描述的科幻大师经典,理解阿西莫夫、克拉克、刘慈欣这些大师下笔的得失,提出一个全课程的第一个重要问题:究竟科幻写什么。
一、为什么叙事艺术塑造人物
因为读者通过和人物的相似性,体会到自己与故事的关联,从而接受人物在故事中代言的某种观念或价值。
读者在一个故事人物中捕捉到的乐趣,实际上是在窥探。
窥探一个人的内心、过去、隐秘的想法,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做到。这就是人物存在的意义。
窥探什么呢?
1、生老病死
2、爱憎聚离
前者是个体对有限生命的体验,后者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体验。换句话说,一个人和世界这个概念各种互动关系的体验。
二、现代写作中的两种人物
现代写作中,人物一般有两种:
1、典型人物(服务情节的工具人)
2、复杂人物(情节为之服务的人)
不管哪种人物,核心都是某种价值观的体现。科幻作品往往会构造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异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物,应该遵循某些跟现实不同的价值观。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其所有关系的总和”,放到创作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何会认为一个角色“有科幻感”,因为这个角色能体现出不同于日常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体现出了一个超于日常的世界,其种种不同如何通过和人物的关系,定义了这个人物的特殊性。
一个科幻作家,要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总和“,并尤其强调其中的特殊性。
如果无法看到这种差异,读者就会认为“不科幻”,那就说明作者对科幻的构建出了问题。



三、阿西莫夫的「人物」、克拉克的「人类」、刘慈欣的人「超人」
接下来,课程通过观察阿西莫夫在《响铃》中设计的扁平人物范例,理解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让人物的特殊性为故事核心情节服务。
所谓扁平人物,即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出人物的特征,同时这个特征贯穿始终,描写人物的一切行动都不超过这个范围。
在科幻中,扁平人物甚至往往超越小说的要求,成为“非人”。
阅读分析克拉克的《相会于黎明》(这部作品和《岗哨》一起,是启发了《2001太空漫游》的作品),体会科幻中对于人物这一基本文学元素的极限使用,将其转化为不需被读者关注的摄像机功能,迫使读者集中注意力于超越日常体验的主题。
而到了半个世纪后,新一代作家必须有所突破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大刘试着在扁平人物和复杂人物之间寻找空间。
《乡村教师》,刘慈欣自认为创造了中国科幻史上最离奇的景象,至少从人物角度来说确实如此。
他在开篇塑造了一些典型的扁平人物,符合标准模板的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然后笔锋一转,设计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设定:外星人降临、要用这几个小孩测试地球文明程度。
这种打破阅读预期的做法,很容易让读者失去判断:
在这个情况下,这个人物的表现到底是扁平人物还是复杂人物。
因为,如前所述,扁平人物和复杂人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表现他们超越自己核心特征的行动,或者说是否会打破这种核心特征。而在这样一个直接拼贴起来的超现实场景中,人物的行动是否符合他们的基本特征就会导致争论。
所以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对克拉克的模仿,因为他和克拉克相似,用这种触犯禁忌的手法,试着让读者看到世界中存在某个尚未被发现的“关系”。
这三位几乎定义了科幻的作家,证明了科幻和其他艺术的典型区别之一:
对人物的处理。
在科幻中,「人」这个元素,可以作为各种用途,不一定遵从传统规则。
遇到科幻中的(看似扁平的)人物,我们要首先思考作者为何这样设置,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假设「作者无能」。
然后,你会开始试着寻找那些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你与这个世界新的关系。
文字整理 | 蒙脱石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