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案例】从讨论交流,变成胡搅蛮缠

2023-03-08 13:25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内容(与上同,仍然有为了便于阅读的额外分段处理,未做任何字符改动):

        首先,你说的很对,虽然知道种植时间肯定是在东晋义熙二年或者之后,但我们都无法证明他种植的时间,更何况是种植的情况和当时陶渊明写这首诗的真正心态。所以你说的关于“推测和解读”的话我也同样送给你,你们两个同样都不一定是实际。

        其次,你在视频中讲到的你的说法就是由你提出的,公认的或者史书上最多是有较长的种植经验,但不会说他当时的种植的技术高于低。


        再次,你说戴的推测不符合三点,我想说的是第一点由于你们对诗的理解不同,第二点,第三点,当时的现实情况和其他的整体生平先是由于我上面说的无法考证和无法由现有的证据推出,即我们不能用他之前或者之后的情况来看出当时的情况,只能靠猜。


        然后,你说戴上升到陶渊明本身,我真没看出来怎么上升到本身了,你之前的看法也是这样的,甚至是说如果你不是这么理解也不会出那两期视频,我通过看那段视频(种的鬼田),我真的没感觉有很冒犯的意思,说技术不行那也不是上升到人本身吧,还是说你认为“种的鬼田“是不尊重的意思,但我认为就是很普通说法,就像你说戴写个鬼诗,你不会已经上升到说戴人品不行吧?


        之后是你的推理:首先是有较高的收成需求这点我不太理解,然后就比如说,小明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高中成绩优良,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问他高考分数,你能肯定么,所以我不认为能推出起码合格,更不能推出种豆的成果,只能说种的好坏都有可能。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就这一小段视频,我没看出戴认为陶渊明不认真种连提都没提,,戴反而说的陶渊明很辛苦,你说的“鬼田“就是单纯种的不好,至于推测,我不是戴的,但我的看法是一般来说成功=努力+天分,没有成功但是努力,只能说没有天分也就是技术不好。而我们的差异就在这里,你认为陶渊明种的很成功(优秀左右),我认为陶渊明没成功(合格左右)。


回复:


首先

        我已经反复说了很多遍了,戴的“推测和解读”无证据,原本的则有。人肯定不能把“什么都有可能”当作认知,得从它们两个当中选择一个能成立的才行;这不是二极管,看法可以有很多个,真相确实只能有一个,戴在做的就是用他的无证据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推测”去取代原本的真相

        如果要因为“确实是存在这种可能的”来否定事实(虽然确实能否定,因为这样看确实“不一定是实际”),实在属于因噎废食了。举个例子,对于陶渊明是他爸亲生的还是隔壁老王的种,同样也属于这种情况,你拿不出直观展示的证据呀。但是以此,“确实有可能”,来宣传陶渊明是陶逸亲生的“不一定是实际”,拿这样的主观推测去取代原本的真相——我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错误的难道不对吗?

其次

        提出,本来就有“提出说法”那个“提出”,和“揭示”、“举出”的不同意思(外加一个“拎”)。某说法是否是由某人提出的,不是看怎么说,因为词意不一定,而是看在他之前有没有这种说法。具体到这里,在我“揭示”出之前,早就有了,那我自然抢不了先人的版权啊

        公认的是有种植经验,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或者说前置条件。那么当我们具体来看《归园田居》时的水平的时候,代入条件,并不需要再进行推测,无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一千个读者只会有一千个合格的结论,因为没有证据往别的方向指。

再次

        你说第一点是由于我们对于诗的理解不同。但是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口中的那种理解情况,仅能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成立,它的可能性,不比陶渊明不是陶逸亲生的低,如果连这样的东西都考虑,那所有历史对你来说全部都是“不一定是实际”。而且,我再强调一遍,戴的“研究”并不支持你的那种说法啊!

        第二第三点,同上

然后

        我已经强调过了,别搞“我没看过”等于“人家没有”,耍赖有意思嘛?

之后

        较高的收成需求是当时陶渊明生活水平的限制,说白了就是,不光豆子,他当时辛苦地种地,甚至还要额外开很多荒地多种,就是为了收成。而且此时他已经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在此背景(史实)之下,你口中的仅能在非常的极端的条件下才有成立可能的情况,和我揭示出的原本的全程都能成立的情况——就是它俩当中选一个的问题。

最后

        不知道第几次重复了,“我没看过”等于“人家没有”,那还有什么讨论的?

        戴反而我已经回答了一遍了,戴念了一遍原句加翻译,然后绝口不提辛苦一事,只是在一直强调鬼。戴反而你到底是从哪儿“反”出来的?

        “你以为他肯定懒”

吗?

        但是戴说的是,陶渊明因为“幽默”,所以“幽默”地写成了特别勤快(晨兴、带月)。

        而我们的差异不在这里,我们的差异在于我的全部内容都是有证可查的,而你是自以为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自己也说了“所以我不认为能推出起码合格”——没错,我在咱们交流的过程中,当然也在草系列视频中,强调的一直都是“我(亦即原本公认)认为至少是合格的”——于是,到了末尾,在你的嘴里又变成了(王千去)认为“陶渊明种的很成功(优秀左右)”,你认为“陶渊明没成功(合格左右)”

【案例】从讨论交流,变成胡搅蛮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