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PK手册
提起杠精,你想起了哪些杠精语录呢?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话:
——你的作业呢?
——忘带了。
——你咋不忘吃饭不忘睡觉呢?
如果是你碰到这样的人,你觉得他是杠精吗?你会怎么回怼杠精呢?
什么样的人算是“杠精”。
杠精最容易被想到的一个特征是,好像他们总是在反对、否定别人,对别人的表达给出反面的观点,而且是毫无理由的反对,或者是用一些站不住脚,甚至是荒谬的理由去反对。
对待杠精,我们的原则是:怼回去。

那我们怎么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抬杠,碰到杠精应该怎么怼回去?
一、对方是否在讲理
要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抬杠,第一步就是看对方是不是在讲理。
什么叫讲理?就是对方在反对你的同时,给出相应的理由。
比如这样的一个对话: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很喜欢,推荐给大家。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本书很烂吗?
这就是典型的不讲理的杠精。针对我提出的观点,这本书很好,他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说这本书很烂,可是,又没有给出这本书为什么不好。
针对这种不讲理的杠精,可以采用两种策略。
第一种:不加理睬,不浪费时间,忽略杠精的存在。
第二种:他不讲理,那就向他索要理由。
比如,你说这本书不好,为什么不好?
如果对方给出了恰当的理由,对我们来言,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和启发。
二、检查对方的理由是否真实
如果经过第一步,对方提出了理由来反对,那我们接下来就要看看对方的理由是否真实。
比如这样的一段对话。
——夏天打完球,来一瓶可乐,简直是人生最大乐事!
——你就不怕喝多了得癌症?
这里,反对者其实是提供了理由的,“可乐喝多了会得癌症”。
可乐到底会不会致癌?
其实这个说法站不住脚,经过美国和欧盟的研究,对于认为可乐当中的致癌物4-甲基咪唑,只有当一个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时,才有引发癌症的风险。很明显,几乎没有人会每天喝1000罐可乐。
遇到这种拿道听途说的理由来抬杠的杠精,可以有两种应对策略。
第一种: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于假消息,往往无法找到靠谱的信息源,或者无法提供可信的证据,类似“你有证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将其锁死。
第二种:主动辟谣。
如果对方提出的是新鲜的说法,我们不能发生判断真假,那就主动去进行检索,寻找更多更翔实的证据来证明其真伪。当然,这种方式更适合网络上那些有时间差的网络论战。
三、结论与理由是否相关
还有一类人,他们抬杠的时候会给出理由,而给出的理由也是真实的,但和你的观点根本毫不相关。
比如,我说王力宏的《改变自己》很好听。那可能会有很多人评论,这种渣男的歌有啥好的。
可是,王力宏的歌好不好听,跟他的人品有什么关系呢?

遇到这种杠精,怎么怼?
我们可以承认他的理由是正确的,然后,告诉他,他说的这个理由和正在讨论的事情无关,比如可以这样说“王力宏的人品确实有问题,可是这和他的歌写的好不好,歌唱的好不好听,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觉得这首歌不好听,那到底是哪里不喜欢呢?”
四、检查对方的推理是否片面
我们要注意,对方的逻辑推理,有没有犯一些错误,比如错误类比、以偏概全和简单归因。
比如,当我们忘记带作业的时候,老师或者父母可能会批评我们,为什么忘不了吃饭和睡觉。其实他们都是把做作业看成和吃饭睡觉同样重要的事情。
吃饭睡觉是生物本能,而做作业不是本能,甚至我们还会有所抗拒。所以,这三者放在一起,就是错误的类比。这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不带作业和吃饭重要性不同。不吃饭、不睡觉,会死,而不做作业不会。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上大学有什么用,你看隔壁的那谁谁谁,初中没毕业就去打工,挣得比你还多。”
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用某个个例,来反驳某种普遍现象。
真实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要高于不读大学的人。
对这样的杠精,我们可以用更多的例子来反驳,比如“初中没毕业的小王,在干苦力,勉强维持家庭生活。”
还有的人会认为,北京之所以会拥堵,是因为外地人太多。
严格来说,北京的拥堵,出了跟人口有关,还跟城市规划、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将原因简单归结到人太多,尤其是外地人,这是一种歧视性思维。
对这种杠精,我们可以举一些更明显的例子,比如“东京的人口密度和北京差别不大,可是拥堵程度要比北京轻,拥堵更多的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