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通天之路:李白传》
读了几十年李白的诗,却从不知道他经过了怎样的一生?
只知道他是名传千古的“诗仙”。
读他的诗,由衷感叹他的壮阔浪漫,和在天地间纵横捭阖的豪情机敏。在野史故事他既是仗剑天涯的剑客,也是大漠边塞的游历者,还能在皇权贵胄的宫廷里游刃有余,凭着绝世才情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连“赐金放还”也是如此洒脱不羁......
这些高光的片段,会让人以为李白的一生过得多么意气风发、肆意潇洒。
而这本书开篇的扉页上,只印了这两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

《通天之路:李白传》改变了我对“想象中”的李白的认识,也不由感到一种悲哀,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李白只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李白的生平资料,辅以同时期诗人的第三者描述,以他在不同时期留存的诗作为线索,记录了李白的一生。从父母、兄弟、出生地,到最后在贫病交加中默默消逝。
“没有像样的墓地,公众也没有意识到一位伟大天才的消失。就像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一样,他燃烧完毕,无声无息地陨落了。”......作者这样写道。

李白一生都在为功名奔走挣扎,因他出生在商人家庭,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只能向各地官员投递作品、策论,以“干谒“的方式,希望得到官员的推荐。李白虽然诗文精彩,而他自由奔放、毫无拘束的个性,又被官场的礼教规矩所不容,在他几十年不停的“干谒”生涯中,几乎没有成功过。
李白未得到官场认可,仅仅是性格原因或被嫉贤妒能吗?倒也不尽然,虽然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经世济国、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再“功成身退”。但很显然他不是实干家,踏实务农或做地方小吏,这些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对李白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的政治理念主要来源于书本,却缺乏务实的耐心,张扬的个性接“天气”不接“地气”、喜欢自由和流浪式的旅行、有壮阔的思想和瑰丽的想象力......这些,并不符合封建官僚的选拔标准。
虽然,民间声誉使李白走到了皇帝身旁,但性情正直坦率又不适应官场尔虞我诈的李白在官场并不顺遂,也并没有如之前以为的那样,被唐玄宗委以重任,在长安短短两年,李白不得不自请还乡,落寞离京。
纵观李白一生,作为诗人的李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仙,但“追求功名”的李白是惨败者。
他始终抱有一个赤诚之心,希望为朝廷效力,这单纯的想法导致他在“安史之乱”后期误判形势,加入了反叛肃宗的永王麾下,结果是入狱一年,最终被判流放夜郎。
都说这是李白一生中的污点,我却觉得,这只说明了他是一个极于想给朝廷效力的单纯的知识分子,哪有要“站队正确”的政治觉悟呢?
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的悲哀,几千年来,文人们寒窗苦读,就为了“卖与帝王家”,似乎只有为朝廷效力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古往今来有多少读书人,耗尽了毕生力气,也一无所得,多少生命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蹉跎岁月,枉费韶华。
李白向往自由,但他又摆脱不了对功名的追求,他向往神仙般的无拘无束,又甘愿为了政治理想而被官场羁绊,最终如他自己说“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前期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期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期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三朝又三朝,不觉鬓成丝”......
李白一生留下了千余篇诗歌,这些诗歌与他的一生相互映照。

让我想到一部日剧《卖房子的女人》里,为了说服同一家出版社的两名女性,一名校对,一名记者买房,房产销售三轩家引用了同一个“蚂蚁和蟋蟀”的故事。她把校对比做蚂蚁,因为勤恳工作,努力储蓄,所以当然值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而对那位收入高,但考虑工作不稳定而放弃购房的记者,形容她像蟋蟀一样,在为每一个瞬间讴歌,也是一种人生,当然值得拥有自己的房子。

李白,就如故事里的蟋蟀一样,体验人间冷暖,为各种人写诗,为自己的命运写诗,为理想写诗,也为现实写诗,不管是否有足够的粮食、不管寒暖,他用尽一生的去体验生命的过程,为自己、为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的的民众,引吭高歌。
最后一首《临路歌》,李白写到:
大鹏展翅兮,中天催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一个疑问句。
书名是《通天之路:李白》,为什么是“通天之路”呢?
我想,作者认为,李白已经回归天上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