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ilibili影视圆桌第70期 “第一部”蝙蝠侠的故事

2019-10-05 08:21 作者:哔斯卡金像奖  | 我要投稿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无疑是漫改电影的标杆,第二部《黑暗骑士》至今仍在IMDB的排行榜上与《教父2》并列第三,希斯·莱杰的精彩演绎和突然离世更是为这部杰作平添了一份悲情和神秘色彩。

在呷哺呷哺上(领导莫扣我钱,这可是吴京说的),关于这个系列的稿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雨后的春笋、秋后的蚂蚱(误)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势蹦跶到我们跟前…

当然,我们并不介意让一些优秀的新作品再露露脸。

只是,我们今天想聊一聊另外一部——《蝙蝠侠》(1989),导演:蒂姆·伯顿。

我想你们也都知道我们是上了正片的,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家普遍记忆中的第一部蝙蝠侠电影,即使不可避免的被诺兰掩去了些许光芒,这部作品在漫改作品中的地位和对蝙蝠侠形象的深远影响不可忽视。

甚至可以说,没有这部电影的出现,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蝙蝠侠从电影到漫画,有可能走在另一条道路上。

一、并不是第一部

如上文所述,很多人都认为1989年版本的《蝙蝠侠》是第一部 “老爷” 作品,其实在此之前《蝙蝠侠》已经被三次改编成电影。分别是1943年的《蝙蝠侠》、1949年的《蝙蝠侠与罗宾》以及1966年的《蝙蝠侠》电视剧大电影。

1943年的《蝙蝠侠》系列电影由兰伯特·西里尔执导,刘易斯·威尔逊扮演蝙蝠侠,除了第一部蝙蝠侠电影的头衔之外,这也是漫画角色的历史银幕首秀。由于诞生在二战时期,影片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战争宣传品,故事里成为美国政府特工的蝙蝠侠与罗宾需要与一名日本反派作斗争。

1943《蝙蝠侠》海报

这部电影有两个非常有趣的并且影响深远的设定:1)首次提出了“蝙蝠洞”和“座钟入口”的设定;2)“管家侠”阿尔弗雷德一改过去漫画中大腹便便的形象,身形变得消瘦并留起了小胡子。这两个设定之后也被引入了蝙蝠侠的漫画,并沿用至今。

到了1949年,《蝙蝠侠》被导演斯宾瑟·戈登-本内特再次搬上银幕,这次蝙蝠侠由罗伯特·洛瑞扮演,并且摇身一变成为了“降魔斗士”——和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兜帽恶棍法师打了一个系列。

1949《蝙蝠侠》海报


1966年的《蝙蝠侠》则改编自60年代著名的系列剧集,在这部至今仍被部分老爷粉认为是黑历史的剧集中,蝙蝠侠和罗宾成为了一对欢(sha)脱(diao)的犯罪斗士,与看上去更热爱恶作剧而不是犯罪的小丑斗智斗勇。当然,蝙蝠侠的粉丝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看得时候并不会笑,除非忍不住,不信来一波片头曲。

其实亚当·韦斯特主演的这部剧集是取材于白银时代欢乐幽默的蝙蝠侠漫画风格,并不算特别的魔改,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我们对这部剧集更多的印象还是那些表情包。万恶之源在此,请退散!

1966版也曾被《乐高蝙蝠侠》官方嘲讽过

在这里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来罗列这三部作品,其实是想向大家说明,在如此不严肃的前作之下,蒂姆·伯顿的这部哥特风蝙蝠侠…它诞生得不容易啊!


二、我只想要个黑暗的蝙蝠侠!

1970年代末,蝙蝠侠热度衰减,手握版权CBS当时甚至还想过搞一出《蝙蝠侠在外太空》的神奇作品。而当制作人本杰明·梅尔尼克和迈克尔·乌斯兰从1979年从DC拿到电影改编权之后,他们做了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我们要做一部绝对严肃黑暗的蝙蝠侠电影,黑夜之子、犯罪的克星…就像蝙蝠侠一开始在漫画里的亚子。”

迈克尔·乌斯兰(左)和本杰明·梅尔尼克(右)

但是由于前作过于耀眼(60版蝙蝠侠电视剧还真的很受欢迎啊!),各大制片公司表示蝙蝠侠不搞笑还是蝙蝠侠嘛!垂死挣扎的乌斯兰只能自己先写了一部《蝙蝠侠归来》(不是1992年的续集)的剧本,就为了让老板们明白他们心里的蝙蝠侠是一个什么调性。最终在1980年,曾通过《超人》系列大赚一笔的华纳兄弟,以1500万美元买下了该项目。

在前期筹备阶段,前后有十几名编剧对故事进行了创作,甚至蝙蝠侠的创作者鲍勃·凯恩和也参与了艺术设定。但项目真正开始有进展,还要等到1985年底蒂姆·伯顿的进驻。

蝙蝠侠和伯顿

当时还年轻的哥特电影大师刚靠着《荒唐小混蛋奇遇记》闯出了名堂(表示挣钱了),但他自己并非是一个漫画粉丝,因为“我永远都不知道应该先读哪个框里的字!”,直到《黑暗骑士归来》(1986)和《致命玩笑》(1988)改变了他的看法:“我非常喜欢描绘小丑起源的《致命玩笑》系列,因它让我平生第一回知道应该读哪个框了。”加入项目的他,找到了一名漫迷山姆·汉姆重写剧本。

山姆·汉姆

这两部漫画皆诞生在八十年代末期,分别由美漫大神弗兰克·米勒(《斯巴达300勇士》《罪恶之城》)和阿兰·摩尔撰写(《V字仇杀队》《守望者》)。讲的什么在此不做赘述,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稿件,并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原著。

一句话简述这两部经典漫画的意义——它们奠定了现代的蝙蝠侠和小丑的基础人设

同样被这两部黑暗写实风漫画鼓舞的还有华纳,终于在1988年蒂姆·伯顿的另一部作品《甲壳虫汁》成功(赚钱)之后,他们给《蝙蝠侠》开了绿灯。


三、谁是蝙蝠侠和小丑?

蝙蝠侠的选角当时备受瞩目,80年代的好莱坞一线男星,包括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查理·辛(《好汉两个半》,哈里森·福特(《星球大战》)等都被考虑过。也因为动作戏偏多的关系,选角上还考虑过“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之后在《蜘蛛侠》系列里扮演初代绿魔的威廉·达福也曾被纳为蝙蝠侠的选角目标,尽管很多人宁愿相信他是被找去演小丑了。经过一系列的选角过程,最终迈克尔·基顿拿到了蝙蝠侠的角色。

蝙蝠侠-迈克尔·基顿

可因为迈克尔·基顿当时都是以演喜剧为主,当时的蝙蝠侠粉丝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愤怒,深怕华纳又弄出一部亚当·韦斯特版那样的“沙雕向”作品。抗议信如雨后春笋一般蹭蹭的,差点顶翻了华纳兄弟的办公室(诸如此类的抗议在之后的蝙蝠侠影视项目中不断上演,不信你问问大本推特香不香)。可由于导演蒂姆·伯顿非常认可基顿此前在《甲壳虫汁》的表现,所以坚持了这个选择。

迈克尔·基顿《甲壳虫汁》剧照

而小丑的角色也竞争激烈,大卫·鲍威(就是那个摇滚巨星)、布拉德·道里夫(《飞越疯人院》)、罗宾·威廉姆斯(《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曾积极参选,但项目的发起人乌斯兰和蝙蝠侠的创作者鲍勃·凯恩则坚持邀请杰克·尼克尔森。尼克尔森也无愧于大牌本色,不但要求剧组按照他的日程来拍摄(比如遇到湖人主场比赛必须停工),并且要求所有的宣传物料中他必须排在第一位,600万美金的薪酬,以及一定的票房分成(估计6000万到9000万)。

在希斯莱杰之前,杰克·尼克尔森的小丑形象也是银幕经典

几经折腾,1988年10月,电影终于开拍了。


四、《蝙蝠侠》留下了什么?

除了三部续集和4.11亿票房和1.5亿美元录像带之外,1989版蝙蝠侠还留下了很多记录,它不仅是打破了之前由《夺宝奇兵3》创造的首周末票房记录,更是成为了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之前最卖座的DC漫改电影(DC这二十年…)。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功德是完成了梅尔尼克和乌斯兰的心愿,树立了当代蝙蝠侠黑暗、严肃的银幕形象,此后不论是方·基墨、乔治·克鲁尼、贝尔,还是大本的老爷都没有脱离这个框架。有趣的是,黑暗路线也开始“侵染”其他超英电影,蒂姆·伯顿事后开玩笑说:“好像从我这部以后,大家都想做一部黑暗风格的超英电影,我应该要为这个风气负责吧。”

银幕上出现过的蝙蝠侠们

而对于蝙蝠侠这个IP,这部电影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创举,就是展现了小丑的本名(杰克·内皮尔),这也是自小丑于1940年在《蝙蝠侠》漫画出现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全名。而这一设定之后也被用到了《蝙蝠侠:苍白骑士》系列漫画中。

《蝙蝠侠:苍白骑士》漫画截图,小丑吐露自己的本名

另外,被蝙蝠侠粉丝津津乐道的92版《蝙蝠侠》动画剧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副产品。黑色主色调的画面和冷峻的老爷形象正是受了蒂姆·伯顿版的影响。也是从这部剧集开始,DC动画宇宙逐渐成形,随后《超人》和《正义联盟》等TAS剧集的出色表现让DC在超英动画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

没有这个系列,大家也不会有机会欣赏到马克·汉米尔的丑爷和凯文叔的老爷双剑合璧了。

马克·汉米尔配音小丑
蝙蝠侠御用声优——凯文叔


 ↓ 点击关注 ↓ 

哔斯卡金像奖 

bilibili影视区官方账号 

你想要的影视资讯、深度影评这里都可以找到,不要错过哟!


bilibili影视圆桌第70期 “第一部”蝙蝠侠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