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章 蜀汉遗风-最后的群星

2023-06-14 14:34 作者:suzuyuki13  | 我要投稿

263年秋,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征西将军钟会从狄道至子午道分三路拉开了一条近千里的战线。

司马昭一脚踹向了蜀国这个摇摇欲坠的破房子。

这次战役策划十分不易,《晋书》记载甚至大军陈师誓众的时候将军邓郭还在极力反对,逼得司马昭不得不杀了祭旗。

但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司马昭太需要用这场灭国之战将那位高贵乡公临死前溅在自己身上的血洗涤干净了。

我们先来简要看看两方站前的军事部署情况。

根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蜀景耀五年,司马昭欲伐蜀,谋于众臣曰:‘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也就是说,成都周边地区大概屯驻有四万士兵,姜维率了三万余众屯军沓中,剩下留守益州之口汉中的算下最多不超过两万。

沓中?很陌生的名字,在哪呢?为啥姜维不扼守汉中,反而去了沓中呢?

 

胡三省《通监注》云:“沓中在诸羌中,乃沙之地乞伏炽磐西秦攻漒川,师次沓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先主志》:“沓中,今舟曲县地属白龙江流域”,虽然有些许争议,但大概可以判定在今天甘肃省丹曲县附近。

奇了怪了,姜维为什么要屯兵沓中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姜维解释的“敛兵聚谷”理论,简要来说,姜维认为蜀汉兵力不足以全线防守,为了把北伐的兵源再挤一挤,所以要先把敌人放进汉中来,再锁死阳平关(下图中阳安关),扼守汉、乐二城(位置见下图),坚壁清野,待敌师老疲敝之后再协同自己这只机动部队伺机攻击。

二是姜维觉得“敌在本能寺”,为了避免被政治迫害,所以分兵朝外。

这两个说法以后我写姜维的时候会详细说明,这里我只能先说一句不太靠谱,或者至少说还有其他选择。

因为姜维后面甚至连白水关都放弃了,孤军一掷的死守剑阁。

总之我们只需要明白,现在天险汉中几近洞开,蜀汉为数不多的有生力量非常分散!

接下来是魏军的行军路线,我们上图,直观的看一看。


由邓艾主导的三万余人紧紧的咬住了姜维所在的沓中“机动部队”,诸葛绪直插桥头截断姜维部退路,钟会部主力近十万从长安出发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袭汉中。

姜维的“敛兵聚谷”启动了吗?部分启动了,蜀将王、蒋确实死死的钉在了汉、乐二城,但钟会兵力优势太大了,渡过了渭水的魏军只分了两万人围住二城,余众直扑阳安关。至于姜维的另一部分“机动兵力”,现在也在沓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阳平关此时有两位守将,蒋舒,傅佥。

傅佥主张据守阳安关,先把钟会拖住再论。

蒋舒要开门杀敌。

不用我说,明眼人也知道硬碰硬是个什么下场。

结果呢,结果更加讽刺,蒋舒以政见不合为由,分化了守军,以万马奔腾之势出城奔向钟会军胡烈部。

然后,平身低头霸,投降。

《汉晋春秋》说的比较含蓄“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嘿嘿,啥是虚呢?阳安关这么好打下来的?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傅佥守在阳安关到了最后一刻,身死殉国。

傅佥的父亲傅彤,战死于夷陵之战。

一门两国士!宁折腰身三尺剑,誓将忠骨铸丹心!

国破山河之下,强烈的反差对比更见人心。

此时姜维在干什么呢,先按下不表,简要说说就是一路被邓艾和诸葛绪的军团紧紧咬死,最后神之左右横条后才好不容易过了阴平桥头和北上的廖化部会师成功。

但是局势显然已经不是这只偏师所能控制的了。

钟会以王师之态向蜀汉全体人民发布《移蜀将吏士民檄》

全篇洋洋洒洒阐述了我大魏国的昭昭天命,此次军事行动的使命性和正义性,希望蜀汉各界认清形势,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阴平、武都望风而降。

钟会军已直扑白水、葭萌关而来。

姜维选择弃守两关回师剑阁。

这个选择对错与否先不论,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个选择意味着姜维当时已经决定放弃剑阁以北的全部土地。

这个选择意味着就算蜀汉守住了这波,之后也很难再出关中。

这个选择意味着岷山以北的防线全落入魏国之手,除了孤悬海外的汉乐二城,蜀军在敌后连一只军队都没有了。

十月,邓艾打响了他的成名之战,以六十岁高龄带头以毡自裹,顺着斜坡而下,攀木缘悬崖,偷渡阴平小径,兵临江油城下。

江油城守马邈不战而降,SIR THIS WAY。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把这段扩充写了写,借马邈那自杀殉国的妻子李氏之口,大骂之为“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无面目相见”之徒。

骂的好,阴平道史载“无人之地七百余里”,邓艾“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这样一只几近穷途末路的部队,甚至无一战的勇气。

还是上一篇那句话,被投降主义渗透的蜀国,冢中枯骨而已。

现在,邓艾眼前,已是一望无垠的天府平原。

孤城一座的雒城外,武侯之子,卫将军诸葛瞻列军摆阵静静等待命运的最后时刻。

 诸葛瞻是武侯老年得子,虽然见面不多,但我相信这对父子早已心有灵犀,毋庸多言。

要先提一句,当时黄权之子黄崇劝诸葛瞻采取主动策略,占据险要地势,阻止敌军进入平地。诸葛瞻不纳,黄崇因此泣涕。

客观的来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黄崇往涪城和绵阳方向进军的意见,至少也应该据雒城自守而不是和邓艾野战。

但是,谁又敢说雒城没有蒋舒呢?

野战的魏军,真就没输过谁。

史载邓艾子邓忠挥军攻破诸葛瞻,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修书诸葛瞻,许诺封诸葛瞻琅琊王,让荣归诸葛故里。

诸葛瞻没和邓艾废话,一刀把使者砍了,来吧,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纵天子不守国门,何妨忠臣甘死社稷?!

那个泣涕的黄崇也不是软蛋,最后关头仍然登高激励余部死战,最后诸葛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黄崇全数于绵竹城内殉国!

诸葛瞻八岁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这个儿子太早成了,不是能够担任重任的人。十七岁,迎娶公主,骑都尉第二年升任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陈寿记载“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 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他短短的一生都是“诸葛亮的儿子”。

他用一生的最后一个选择证明了他无愧为武侯的儿子!

干宝说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炎汉的意志永荀饶在川蜀大地之上!

这个时候,姜维做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决定,放弃剑阁,史书上说他“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不守剑阁,不救绵竹,去广汉审什么虚实,这个我会在姜维篇试着分析一下,我倾向于姜维已经往全线溃败后怎么翻盘方向去思考了,或者说,他已经不信刘禅会据守成都了,不然这时如果和成都相互呼应,汉中汉、乐二城尚未陷落,“敛兵聚谷”并不是一丝机会也没有。

不然没法解释。

剑阁失守,钟会大军鱼贯而入成都平原,已成必死之局。

成都城内,谯周甚至已经开始对刘禅说“如果投降了皇军,皇军不给你来个裂土封侯,我亲自上洛阳给您说理去”。

刘禅也没说啥,投降就投降呗,投降输一半。

北地王刘谌,在最后一刻也站上了属于他的战场。

三国志其实对这件事只记载了一句话,汉晋春秋说的比较详细“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胡三省对此评价,曾谓庸禅有子如此乎!

刘禅抬棺至邓艾军营,所谓天命有授,人心皆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蜀汉给司马昭双手奉上了他垂涎欲滴的一份政治大礼,司马昭完成了最后的一步“进爵高都县公、加九锡,后又加封三县食邑”。

     时代无情的向前推进,生于不义的司马氏将会把中国带入史上第一个至暗年代。

今天这篇文章,本来我只准备写诸葛瞻和刘谌两个人的,但史料上蜀国这最后的光辉人性却无不让我动容,那就谨以此文,纪念这些光芒,以史为鉴,正是这炎汉的精神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照亮我们奋进的道路。

埋骨何须桑梓地,生无处不青山

下一章,我们回身看看曹魏,有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末代天子等着我们。

 

高贵乡公-曹髦。


第二章 蜀汉遗风-最后的群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