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退高龄农民工,考研日渐“高考化”,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2022-03-28 20:32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看到一则报道,心情复杂。


《工人日报》最近说,超龄农民工,正在逐步告别建筑工地。


现在,不少城市都发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上海、天津、深圳、泰州、南昌、荆州,都有这一项要求。


工人日报的文章里,很形象地把“用工年龄管理”,称为“清退令”。

与超龄农民工清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看到《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考研日渐“高考化”,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


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是457万,比去年增加了80万,增幅高达21%。

要知道,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还不到80万,连今年的增长人数都比不了。


一部分人无奈离开工作岗位,另一部分人惧怕激烈的竞争,选择继续“闭关”,大家都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说回“清退令”,以上海为例,禁止18岁以下、6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这三类人员,进入建筑施工现场。


还有,禁止55岁以上男性、45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特殊工作。


其他省市的标准,也差不多。


为什么要清退高龄劳动者呢?


当然是安全问题。


上海建工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的一个科长说,2018年的时候,建筑从业工人中,超过60岁的,占比只有1%。


但是,这么少的从业者,在全年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里,占到了高达15%的比例。


建筑施工的特点,大家都知道,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和繁重的作业多,年轻人干起来都发虚,让老年人干这一类高危工作,本来就不合适。


另外,工地上的伙食,重盐重油,高碳水,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到这一步,没人愿意吃这个苦。


接下来的问题是,清退之后,这些人,能去哪里?


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去打零工。


《工人日报》的采访里举了个例子,59岁的老王,告别了打工多年的建筑工地,今年跟着老乡干装修,在业主家里拌混凝土、砌墙、贴瓷砖,做一天泥瓦工,能赚200多块钱。


其实,这两年干装修的生意还不错,之前央视报道过,瓦工、油工、水电工都快招不到人,瓦工一个月两万还是很稀缺,去年一个季度,全国装修装饰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了234亿,同比增长51%。

疫情压制的装修需求,是一方面,年轻人用工荒、最近两年房企精装改毛坯降价,也是重要原因。


家装里的水电工、泥瓦工、木工、漆工说起来简单,但对那些一直待在建筑工地的老人来说,想转型,谈何容易。


吃体力饭的高龄劳动者,和一个月拿8000块钱退休工资的职工,当然不是一个概念。


当第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只能走第二条路:


返乡。


我看过粤开宏观的一篇报告,统计了三大城市群的农民工数量。


2020年,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2076万人,长三角5179万人,珠三角4223万人。


三大城市群,减少幅度都在100万人以上。

这场劳动力人口的迁徙,正在从东部,朝中西部“逆向”流动。


在2020年,中部地区就业农民工6227万人,增加4万人,西部地区6279万人,增加106万人。


三大城市群减少了300多万,中西部农民工只增加了100万出头,有人回乡接着找活干,有人回乡在家务农,这是无奈的逃离,也是现实的选择。


高龄农民工或被动,或主动的离开劳动力市场,年轻人,在加速告别工地和工厂。


我看过楚天都市报的一个报道,调查走访了61个建筑工地、18621名建筑工人。


这份调研是在武汉做的,某产业园的一期项目,一线农民工192人,30岁以下的13人,占比不到7% ;

某国企房地产项目,一线农民工480人,30岁以下的仅48人,占比10%;


轨道交通施工项目里,一线工人246名,30岁以下者16人,占比7%。


也就是说,30岁以下的建筑工,还不足10%!


年轻人还在城市,只不过没有待在工地。


教育部说,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首次突破千万人,高达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都创出了新高。


外卖、快递、保险、中介、网约车、直播电商,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两亿。


以前蓝白跟大家聊过这种现象,叫“结构性失业”。


来看两组数据。


1,统计局3月15日发的就业数据,1至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

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5.3%、4.8%。


重点看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15.3%。


发言人付凌晖说,与历史相比,大学生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


2,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最近五年,制造业平均每年净减少150万人。


人社部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数量暴增的大学生,对找工作的预期变得越来越高,在CBD写字楼里喝咖啡做PPT,总比去工地、进厂要体面。


哪怕初中没上完,职校里待两年的年轻人,也宁可选择时间更自由,来去洒脱的外卖和快递。


当“岗位荒”,遭遇到年轻人不断拔高的“就业预期”,我们看到了一种奇异的收入结构。


海通宏观梁中华总结了一句话:高等教育带来的工资溢价,不断收窄。


他引述了一个报告,麦可思对历届大学生三年后职业发展的跟踪调查。


以2015届本科生为例,如果他们选择直接工作,那么三年后拿到的平均月薪大概有7419元;

而如果选择修读硕士学历后再工作,平均月薪只有7371元。


这意味着,花3年时间读研,带来的工资提升幅度,比不上3年工作经验,带来的工资涨幅。


学到的知识越多,反而越难就业。


在2009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是农民工的1.7倍,到2018年底,这一差距已经收窄到了1.4倍以内。


专科和本科的就业难度,也在悄然拉开差距。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从2015年以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始缓慢回落;

从2017年开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始反超本科生。


从这个角度,大家才能理解,考研大军日益壮大的背后,是蔓延在“不高不低”本科生群体的心理阴影:


考研,可能不会失业。


不考研,直接失业。


总量上,劳动力越来越稀缺。


结构上,大学生与就业市场“供需错配”。


这样的局面,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既有国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有出口靠“世界工厂”,消费靠房地产,投资靠基建,这种传统模式的产业路径依赖,还有老龄化加速,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冲击。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


有人说要产业转型,有人说要高考改革,有人说返乡就业。


这些方向,都很有道理。


但蓝白觉得,千条万条,只有一条:让农民工在城市里,也变得有尊严。


或者说,让一线劳动者,也能跟机关、写字楼白领一样,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能和本科生一样。


让水电工、泥瓦工、木工,也能得到符合他们薪水级别的尊重。


具体的说,我看到现在已经有的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缓解家长们对中考分流的巨大焦虑感,推行职教高考。


职教高考,是实现“工程师红利”的重要一步。

教育部今年发布会上说,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


去年新的《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时候,强调了一个关键点:


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具有同等地位,是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一部分,也有学士学位。


专业上,也有本科和专科的区别。


这一条,非常关键。


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都挤在了中考、高考的赛道,哪怕明知道学区房值钱、学历不值钱,本科毕业没什么竞争力,也拦不住大家对鸡娃、补课的热情。


这既是“面子”问题,也是“里子”问题。


面子上说:


别人家的孩子上高中,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大学,说出去,脸上有光。


自己家孩子上中专,干厨师、做托尼老师、开挖机、做工厂技术员,都不好意思跟亲戚打招呼。


“里子”上说:


十几岁的年纪,心智还不成熟。


过去这些年,中专在大家脑海里的形象,换任何一个家长,都觉得高中更靠谱。


宁可把孩子放到高中里混日子,也不能去中专“混圈子”。


现在老是动不动说,要实现“工程师红利”,在这样积重难返的观念下,单靠专业扩招和强制分流,肯定不够。


还需要“中高本”一体化,企业不光嘴上要承认,还要去争抢具有职业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第二个方向,建筑工可以住保障房,交公积金,子女在城市入托入学。

去年初,住建部等12个部门,共同发了一个通知,叫《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意见》,到2025年,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到1000万人以上。


通知里有两句话很关键:把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建筑工人,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推进建筑工人缴存住房公积金。解决符合条件的建筑工人子女城市入托入学的问题。


一边是保障房、公积金,另一边是孩子的教育,让建筑工在一个城市“住有所居”、“子有所教”,让他们活得有归属感,才能放慢“岗位荒”时代到来的脚步。


错综复杂的形势,单靠一两条方案和通知,效果肯定不会立竿见影。


有时候,甚至需要劳动力退出、大学生内卷,造成的就业市场“反身性”,教育这个社会,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改变固有的执念,不再用美妙的语言赞美劳动者,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一天会来的。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清退高龄农民工,考研日渐“高考化”,如何破解就业难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