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 预言和预测

2018-03-27 18:10 作者:晨怜惜风  | 我要投稿

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形式上的小说,都有一些扮演着预言者的睿智之人,他们需要聚精会神,将精力全都放在身前的水晶球之上,水晶球随后出现画面,将这个世界的重要进程展现在眼前,在只有现象却无法解释原理的现在,那是被称作魔法的存在。

对于那些预言者而言,水晶球似乎成了标准配置,这样看来似乎那些预言者们也并非无所不能,为了不让这些预言的能力显得过于强大,人们通过一系列限制让预言的能力不再显得那么让人感到惊惧:比如一些小说或者是游戏里把预言当做是一种“天机”,而预言者不能泄露“天机”,因为会遭天谴;又或者是预言本身并不完全准确,它能大致将未来的一些走向展现在预言者面前,而恰巧这些能影响命运走向的人也基本成为了重要存在,而主角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占据至少一个位置,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出作品本身完整的世界观,也是为了读者们能更好的代入。

从预言的本身来讲,预言的定义应该是什么?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那么预言又应该从何谈起?对于我们普通人正常意义上的预言应该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预言?预言本身算是个概念词,目前对预言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那么如果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解释,预言又是基于哪些基础上的预言?

首先来说说脱离科学意义上的预言,虽然预言一般都是指通过一些能力或者脱离于计算之外的一些方式来达到预言的形式,不过这里就当做一个概念吧。

在上几篇已经介绍过,对于未知的恐惧促使着我们创造一些能让我们去解释未知、带来安全感的概念级存在,比如神,或是魔,又或鬼。在那些严重缺少支撑点的人们眼中,带给自己安全感的概念自然是无所不能,所以神开始变得无所不能,但矛盾的是,为了让神显得更有人情味一些,为了让神和自己建立起关联性,神也渐渐的开始脱离无所不能的范畴,变得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不过显然大多数创造出神的人能力也并不接近于神,而是只能用代入感为基础去创造神:就像是大多数人认为明星干什么都得有相应的理由,只要是出门就一定得干大事等等,媒体们也是各种猜测之类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如果当了明星就是这样,然而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只能以自己的经验去假设明星的所作所为,神也是如此。

他们认为自己如果成为了神就应该是这样,而并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于神的存在而言究竟还有多少乐趣所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一个越是接近无所不能的存在那么他的乐趣范围就越是狭小,因为值得这个存在去付出的东西已经极少,满足从来都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需求都建立在自己并未获得的基础上,既然已经无所不能,那又为何要追求已有的东西?

如果还要追求己有的东西,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数量不够。

所以神这个字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代名词,代表着那些强大的存在,虽然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关系和当地人民的文化几乎相差无几:从西游记的各种政府既视感的神和古希腊的乱伦既视感的神大概就能了解个一二,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上。

这是神的起源,很多预言由于缺少解释,而且没有预言的信息基础,所以将这些责任都甩给了神,或者是“世界之灵”般的存在,靠着这些强大存在的流传普遍性和信服程度,人们成功依靠“神的指引”结合科学成功定义出了预言这样类似的概念,留下了许多乱七八糟的预言。虽然总结出这些预言的无聊人士的文章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娱乐,但不得不说,建立在事后诸葛亮上的信息总结还真没什么现实意义。

那么这是神的起源和神对于预言的意义,神作为一个高等存在完美将预言的所有过程全都省略,只留下一句:“那种高等操作又岂是我等草寇能完全理解的?”

当然这种拂袖离去的方式也不过是我等草寇的遐想,不过还真有人对于深信不疑。

看到这里,或者是看过我先前对于神的解释的文章你就应该猜到,我对这些所谓的神是没有任何好感的,所以这些“预言”之类的东西我也就只能靠大概来解释了,总体流程应该是:通过与强大存在的一定联系,对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义或者是断言。

其实也就多了一句话而已,多了一个强大存在的前提让预言看起来更有现实感。

那么来讲讲科学范围之内的预言,或者说应该是预测,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预言像是一种言语上的力量,偏向玄幻一些,而预测更像是建立在已知信息上对未来的某种定义,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之后接着来讲讲对于“预测和预言”的起源。

死亡带来未知,未知产生恐惧,恐惧推动生物的进化和前行,在这其中为了回报而去付出是基本,那么付出能带来回报也应该是理所当然,但现实能够影响回报的点实在是太多,所以也有许多人在付出没有回报的漩涡中苟延残喘直到灭亡。

那么为了让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显得更有理由一些,也就是甩锅,人们创造了一种概念形式:注定。当注定这个定义被创造出来之后,许多人顿时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安慰,注定这个词汇也成为了许多人深信不疑的东西。那么为了让注定这个词汇更有现实感一些,更有信服感一些,人们从而联想到了神,以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未知将注定这个概念的过程进行补全,一个全新的词汇诞生了:预言。

那么这是从需求上来推断,预言和预测的产生应该如此,但预测相比预言多了一些现实意义:预测可以说是建立在现有信息基础上的计算从而得出的结论,这里的计算是指什么?是计算哪些东西?按我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对规律的一种推测,当推测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并且具有较大的可信度时它就成为了预测。

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分为死物和活物,由于关系的牵扯较多等原因,活物的行动相比死物并不好判断。不过越是强大背负的责任也会相应的增大,从这点上来说对于这些站在顶端的人而言他们行为反而更好判断,因为他们的选择并不多,预测起来难度其实要低一些,更为接近死物一些。

而且,所有生物的行为总是简单直接,基于某个根本目的来规划行动,一旦被得知根本目的后一切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都很好判断,也能给相应的预测本身带来很大的准确率。这也是为什么高智商人物都懂得如何去掩饰自己的根本目的。

基于死物上的预测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为死物并不懂得如何去掩饰,不过这些已经脱离了预测的范畴,更像是单纯的推测。

预测作为一个概念词,其标准很难判别,因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有些人认为能通过面部表情看出来对方当时的情绪就已经十分强大,但有些人也认为这只是长期的观察得出的经验运用而已。

不过这些关于推测、预测的概念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推测的难度相对较低,一般人都能做到;预测的难度相对较高,没多少人能做到。从这里来看,如果不考虑出错的可能,这个标准应该是“能做到这点的别人大概有多少”,也就是适用范围越是狭小就越偏向预测,但这些预测的结果验证都只能交给之后的人们来判断,所以现实中关于预测的地位也是较为尴尬。

那么就到这里吧,最近讲哲学讲的我感觉都快冷酷的成机器人了,也是闲的可以。

就这样了。













杂谈 预言和预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