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全文字数|2.8千
阅读时间|11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中秋节」的名称、习俗和相关作品
2.「中秋节」的别称、传说与文化影响
3.农历(阴历)其实是阴阳历
4.月饼的「低糖、无糖」与代糖
5.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本文内容为和「中秋节」有关的一些知识点,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求多,但求精,希望大家在看完后都会有所收获。

一、「中秋节」的名称、习俗和相关作品
1.名称
中秋节可以和「秋分」共同记忆,「中秋」意为「秋天的中间」,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秋分」意为「将秋天平分」,时间为公历9月23日或前后一天。两者的含义和时间都非常近似,事实上两者相互之间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由此逐渐演变而来,「中秋」一词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大量出现在唐朝诗人的作品中。
北宋:官方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月饼」出现。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
2.习俗
主要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地方习俗还有燃灯、猜谜、观潮(主要在钱塘江一带,小学语文《观潮》学习过)等。
推荐大家全文背诵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面包括思念亲人、饮酒、描述想象中的月宫和嫦娥起舞的景象等,是和中秋节有关的最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不过,和中秋节有关的作品还是唐诗最为经典,如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古朗月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推荐大家把上面的作品都好好读一下,最好是能够全文背诵,这样就基本了解唐朝人怎么过中秋节了。
重要考点:
赏桂花、饮桂花酒是中秋节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两者容易混淆的原因是重阳节有「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都带有「花」和「酒」,不仔细注意的话容易弄混。
记忆方法:
介绍秋季时节时常有「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说法,就是说桂花开放的时候天气清爽,还未到深秋时节。
而菊花开放时节可以和黄巢的名诗共同记忆: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根据这首诗可知菊花大约在重阳节期间绽放,此时百花已凋敝,已进入深秋时节,通过和「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对比可加深记忆。

二、「中秋节」的别称、传说与文化影响
1.「中秋节」的别称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祭月节、月光诞、秋夕、团圆节等,其中「仲秋节」是值得注意的知识点。
「仲秋节」的「仲」和「伯仲叔季」的用法是相同的。
「伯仲叔季」用来指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不一定是第四),例如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因此「汉高祖刘邦又称作刘季,因为他排行第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在季节中,「仲」和兄弟排行的用法一样,也指代「第二」,「仲秋」就是秋季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因此农历八月十五恰好在仲秋中间,所以古代也有「仲秋节」的说法。
2.「中秋节」的传说
(1)嫦娥奔月。《归藏》最早有「姮娥偷西王母不死药,服用后奔月」的记载,西汉《淮南子》对故事细节进行了完善,即大家熟知的版本: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2)吴刚伐桂。出自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9世纪,不过「月宫伐桂树」的传说可能早已流行,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中提到的「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就是指这件事。
(3)玉兔捣药。兔子和蟾蜍登上月宫的故事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蟾蜍,汉乐府《董逃行》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描述,晋代傅玄的《拟天问》写道「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至此这一传说正式成型。
(4)唐玄宗与《霓裳羽衣曲》。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听到仙声阵阵,唐玄宗熟通音律,于是将其默记心中。后来唐玄宗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并由他钟爱的妃子杨玉环演出,该曲因此而名声大噪。[1]

三、农历(阴历)其实是阴阳历
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为标准确定时间,而「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阳历的标准是太阳,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目前最为通行的「公历」既是阳历。
阴历的标准是月亮,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如伊斯兰历法就是纯粹以月亮为标准的历法。
我国的「阴历」其实兼顾太阳和月亮两种标准,所以说是阴阳历,特点是有闰月(阳历只有闰日),闰月就是为了使两套系统时间对应而设置的。

四、月饼的「低糖、无糖」与代糖
「吃月饼」虽然是北宋开始至今流传千年的习俗,但当时和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在古代,糖的获取并不容易,很多老百姓平时吃不到好的甜食,因此趁着中秋过节好好摄入大量糖分,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有助于滋补身体;但当代人的糖摄入量本来就较为超标,月饼还往往由油酥、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等高脂肪、高糖分的配料组成,所以尽量不要多吃。
在包括月饼在内的甜食中,经常看到「低糖、无糖」的宣传标语,它们的本质是没有使用传统的糖类,而是使用了代糖。
传统的糖类都属于「碳水化合物」,具体关系如下:
在传统的糖类中,大家最熟悉的是「蔗糖」。我们平时吃的白砂糖、红糖、冰糖都是蔗糖,不过蜂蜜中的主要糖类为葡萄糖和果糖。
重要考点:葡萄中的主要糖类为果糖,「葡萄糖」是因为该糖类最先从葡萄中发现而得名,并不是说葡萄糖占比例最高。
由于当代人糖类摄入普遍偏高,因此代糖食品逐渐发展起来。代糖一般可分为营养性的甜味剂(可产生热量)及非营养性的甜味剂(无热量)两大类。当前流行的「代糖食品」一般指使用了非营养性的甜味剂的食品。
营养性的甜味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
非营养性的甜味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麦芽糖醇、赤藓糖醇。
代糖虽然能减少糖类的摄入,但是由于代糖一般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在摄入时需注意不要过量。最近某平台给大V赠送月饼由于「麦芽糖醇」含量过高导致很多人化身「喷射战士」就是一个例子。
目前,代糖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糖类,其原因一是传统糖类(尤其是蔗糖)的口感始终是代糖无法比拟的,二是甜食烘焙加工过程中由于「美拉德反应」[2]会使得糕点表面带有诱人的颜色和香气,这点代糖产品还是暂时做不到的。

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众所周知的现象,那么它的原理大家清楚吗?
「十六圆」的根本原因和农历的历法规则有关,这里先学习一下「朔望」:
朔(新月):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此时称为「朔」,也就是「新月」。
望(满月):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此时称为「望」,也就是「满月」。
根据农历的历法规则,「朔」出现的时刻被定为初一。
因此,如果「朔」在初一凌晨,那么「望」在农历十五的晚上;如果「朔」在初一出现比较晚,「望」就出现在了农历十六,甚至有时能到农历十七,所以就出现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参考
1.*这当然是神话故事,大家需要记住《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所作,和杨贵妃有关即可。
2.*美拉德反应:含游离氨基的化合物和还原糖或羰基化合物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聚合、缩合等反应,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被称为羰胺反应。该反应还会生成还原酮、醛和杂环化合物,它们是食品色泽和风味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