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杂谈:无人机送快递背后的风险探讨
最近会多更一些专栏,因为近期看的英文文章比较多。
IT杂志PC Pro上有篇文章提到英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施无人机运货的安全性问题。如果确实要批准私人企业和某些社会机构利用无人机在城区等公共领域进行运输作业,都需要搭配哪些技术标准和法规?我觉得是个可以坐下来细致思考的问题。
很早之前就听到亚马逊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提出过无人机快递的理念。这看上去很酷,很赛博朋克,甚至引起一些人对未来物流行业工作岗位减少的担忧,比如快递员、货车司机这样的职业是否会被无人机淘汰等等。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无人机运货到底有什么风险?这里面可以分两方面来说,第一,是货物可能在飞行中坠落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如果单纯的无人机飞行和拍摄都已经让很多人感到忧虑了,那万一它所运输的货物忽然在你头上坠落岂不是更危险?不管你怎么去完善,这种风险都是存在的。和无人驾驶一样的道理,这种虽然看似几率不大但只要发生就会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风险事件,是不太可能被公众容忍的。
第二,是对其运输货物本身可能存在的损害。每一种货物的运输安全其实都是有很严密的标准的,使用无人机时,不仅要考虑其运输能力,更是要满足这种货物自身的运输需求。比如,货物的温度能否保证?如果要进行冷链运输或对货物进行保温,那么使用的无人机就要有相应的设计。有些货物还会有避震的要求,比如药物和生物样本。可不是让你的无人机用机械手抓住要送的货飞到地方就完了。
现有情况看,无人机送货这种方式想要实现大规模民用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现有的地面运输比虽然看似节省了人力和一定的拥堵成本,但城市的上空也不是完全畅通无阻的,毕竟不是所有地方所有时间都允许你飞过的。即使能通行,肯定也需要对运输的货物类别进行严格的管控。运输线路的规划、货物的安全性、通信干扰、低空障碍物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要想实现大规模普及,必须要有先进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这一切可能要出现在未来的智能化城市中了。
不过在现有条件下,还是可能有无人机运输的介入点的。某些特殊的城市区域,比如山区、城内水域、海滨、人工岛等,传统物流肯定是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应用无人机就有很大意义了。另外一些特殊货物的运输,比如生物、医药、血液、器官等,还有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比如各种救灾和紧急救援,这时候采用这种运输方式可以节约时间甚至挽救生命,成本也可能比直升机或游艇等方式便宜很多。针对这些相对特殊的应用场景,进行飞行技术标准、运输线路、货物标准、包装标准和管理审批流程进行设计,以规避或减少其可能存在的坠物风险和货物损毁风险,就会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很高的效益了。
所以很可能短时间内我们会在公共区域上空发现的“无人机快递员”,往往都是在处理一些特殊的业务。如果某家公司炒作无人机运输概念,一定要具体去分析它的应用场景和相关领域官方是否已经有了可行的管控标准才能进行判断。技术的商业价值往往不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