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敖支祁


编号:1974S-17
代号:敖支祁
风险评估:丁
特派员:伍肆柒
详细报告:
对该项目的研究始于1974年对淮河一带村落的考察。由伍肆柒特派员带领的队伍于淮河流域一河谷的偏远渔村中发现了当地渔民的祭拜仪式,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后捕获了该项目。
一.探员伍肆柒的任务报告一
1974年9月12日,我队一行人延淮河流域进行考察,并在一处河谷内发现了一无名渔村,具体坐标位于(x x x,x x x)。停留期间我们对该村落的风俗进行了简单考察,并发现一些异常。
此村落以捕鱼为生,其中的青壮年在下河捕鱼时会身着一种类似蓑衣的服饰。这种蓑衣疑似由某种皮毛制成,在下水前呈短小、干缩的状态,质地较硬,但在下水后,会变得像水草一样延展、柔顺,被当地渔民称为“龙蜕”。据渔民所言,这种东西是每年祭祀后河龙王留下的馈赠,身披龙蜕可以将水中的鱼吸引过来,获得丰收。
经调查后发现部分龙蜕的毛发末端存在毛囊,可以确定此材质来源于生物。
二.探员伍肆柒的任务报告二
1974年9月21日,我们参加了本地的祭祀活动。具体的流程是沿河进行歌舞等表演后,宰杀一头牛、两只黄狗和五只公鸡,将其血液混合后涂抹在渔获上,抛入水中,作为进献给河龙王的祭品。
在进行祭祀的码头有一大型图腾,刻有古老的文字,据渔民说是以前村子里留下的。在对其上文字进行解读后,发现其上内容主要是对河龙王的赞美,段落中两次出现一个叫做“敖支祁”的词组,从语境分析疑似是当时渔民对河龙王的称呼。
图腾的照片以及古文拓本见档案附件。
三.探员伍肆柒的任务报告三
自祭祀后,我队与xxx带领的观山探水行动部队分队先后多次对祭祀场所附近的河道进行了调查,并在河底多处发现了长条状的拖痕以及疑似脚印的痕迹,最终于1975年10月7日在河底观测到了前来蜕皮的河龙王并将其捕获。
四.项目1974S17的研究报告
1. 生物习性研究
该个体体态修长,总长14.58米,其中颈部长4.46米,躯干长4.22米,尾部长5.9米,性格凶暴,在收容过程中和实验期间多次发生伤人事件。
该生物的躯干生有四肢,上肢接近灵长类,较为灵活,后肢相对短小。四肢均五指,指间有蹼。头部类似猿猴,但眼睛更接近鱼类,且生有鳃,与长满倒钩形牙齿的口腔连通。其体表覆盖有一层长毛,脱离水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干缩,吸收水分后恢复。
经部分实验证明,该物种的毛发中含有某种物质,能够对摄入的生物产生吸引,具体成分还需进一步化验。
同时该物种虽然接近哺乳动物,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存在蜕皮行为。蜕皮时会将皮肤连同毛发一并蜕下。
据推测,旧时渔村将该生物称为“敖支祁”,每年的献祭仪式正好处于该生物的蜕皮期附近,抛下的祭品将其吸引至此并完成蜕皮。而渔民会将其制作为捕鱼时的“蓑衣”,借助其中残留的物质吸引鱼类从而捕得大量渔获。
2. 待解决问题
根据伍肆柒特派员和观山探水的报告,河底发现的拖痕尺度明显大于1974S17,且渔村蓑衣上提取的DNA也和该项目不吻合,可见淮河流域中存在不止一个“敖支祁”个体,且很有可能此次收容的1974S17仅为发育中的个体,但目前还没有获得其他观测记录。
同时根据伍肆柒特派员的考证,“敖支祁”这个称呼或许源自“无支祁”这种传说中记载的生物,而这种生物能够引发水灾。目前的实验还未获得可以佐证“敖支祁能够掌控水”的数据结果。
对1974S17的实验将根据其成长持续下去以获取更多关于此类生物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