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第245篇 三体石经

上古时代,祖先为了记载事件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传播经验和知识。久而久之,相继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等等文字。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人民只能把文字符号刻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物体上。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古代人整理后,就有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这些经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资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极其宝贵的资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文化的传播,不得不靠手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而且,书写材料昂贵。正是这些原因,在大多情况下,人民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
古人发现在石碑、石刻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扎成软槌,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上刻字处凹下的地方。待纸干后,纸面上就会留下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就是碑石拓印技术。碑石拓印技术可以反复操作,也没有抄错、抄漏 的弊端,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汉灵帝,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写,在洛阳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块石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可以刻字5000个,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标准,吸引许多人读书人去和石碑上的文章校对。引来很多人争相抄写、拓印,使其广为流传。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熹平石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熹平石经》几乎荡然无存。
碑石拓印技术促进了古代劳动人民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外国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存放有一块《正始石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此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字体刻写。 东汉末年战乱之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重新恢复太学。《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碑石为平顶长方形,共约二十八碑。《三体石经》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是中国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刻法为每一碑面均以纵横直线划出界格,每字三体下行,自左向右刻写。根据书者不同,又有一字式与品字式两种格式。一字式为三体排成一直行,品字式为古文在上,篆文在下右侧,隶书在下左侧。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洛阳东龙虎滩村的发掘出《正始石经》残石出土。1922年洛阳东大郊朱家古墩(距龙虎滩隔岸约二、三里)也发掘出三体石经巨石一方,表里刻《尚书·无逸·君》及《春秋·僖公·文公》经文,正面存字34行,反面存字32行。是迄今出士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截至目前,出土的《正始石经》残石大约有二千五百余字。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45篇 三体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