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
当有人试图用《月亮与六便士》的名言“遍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时,读过原著的人内心应当发出哂笑。因为这句话是文学评论家在评价这本书时说的,原文没有这句话,原文甚至除了作品名称就再没提到月亮和六便士这一对组合。 评论家们使用这句话,许是为了表达对主人公执着追寻理想和远方奋不顾身的敬佩,这大抵说的过去,至于有没有对屈服于现实的鄙夷,对平淡生活的不屑,这就不得而知了。 而有一些人,在读完故事梗概后,发现主人公是个为了自己画画,抛妻弃子,远走他乡,顺便在流浪过程中搞过情人,最后还在一个岛上结过婚生了孩子,不免又批判起主人公了。这种厌恶的批评当然也可以理解。 事实上,《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不只描述了主人公在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很泛化的矛盾,还具体描写了婚姻,家庭,情欲,自由,艺术等等社会关系与个体之间的纠葛。但由于作品主人公是有现实原型的,即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所以当我们对比高更的生平后,再回来看《月亮与六便士》,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作者自己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碰撞实验。 因为毛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主人公在各个时间点的做法和理由极端化,使得小说里矛盾冲突十分尖锐突兀,以至于带着平常心阅读的人也会感到些许不适。逃避现实,追求真爱、自由、理想等等的情节,与毛姆那个时代相当多的西方人的想法相吻合,直到如今也依旧还有很多人认同追捧;而作品里不顾一切,抛却社会责任道德的做法,也广受一众读者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