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八舰队计划·一〉长门型的诞生

2021-06-09 16:43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封面照片:1920年,吴海军工厂舾装中的长门。

一、八四舰队完成案的成立

1915年9月10日,加藤友三郎海相与大隈重信首相提议成立新的八四舰队计划:从大正5年(1916)到大正12年(1923)之间完成7艘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并完成巡洋舰及以下辅助舰艇的整备计划。

按照计划,从1916年到1918年,每年建造1艘战列舰;中间间隔一年,1920年第10号战列舰再开工;在第10号战列舰完工的1923年开始,扶桑、山城、伊势三舰逐渐达到第一期舰龄,因此从1921年开始,需要逐步建造三艘代舰。战列巡洋舰方面,4艘金刚型兵力充足。但是,1921~1922年间,金刚与比叡两舰达到了第一期舰龄,因此有必要建造两艘代舰。按照计划,1918年和1920年各建造一艘代舰。

第7号战列舰(后来的长门)即为1916年度建造计划的一艘战列舰,八八舰队的先头舰。

二、早期设计

1.主炮的变更与开发

长门型设计之初是计划作为伊势型的改型。关于该设计划何时开始着手、最初的舰型以及设计者,均不得而知。这个设计的详细信息目前不明,可知的是其主炮将采用由毘式45倍14吋炮发展而来的50倍炮,以强化炮力。

战列舰巴伐利亚(推测在斯卡帕湾)
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希腊利姆诺斯岛,1915年4月24日)

正在第7号战列舰的设计阶段的1915年,搭载威力更胜一筹的15吋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开始服役;同时,得知当时的假想敌德国也正在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而且,最大的假想敌美国1913年正在考虑16吋主炮上舰。由此可见,世界主力舰的主炮正处于大口径化的进程中。考虑到这个情况,日本海军希望建造搭载更大口径主炮的战列舰。

部分维克斯公司的15吋主炮搭载案,与提供给沙俄的651号设计有一定相似之处。

与此同时,1913年到1914年间维克斯公司提出搭载正在开发中的16吋炮的方案,给了日本海军一些启示,其有着与长门原案相近的性能数据。而且,维克斯公司面向俄罗斯与日本出售16吋炮。

日本16吋炮的开发于1914年6月2日被批准,理由如下:

鉴于火炮威力发挥的时机,为了应对将来采用16吋炮的情况,有必要事先进行试验。

这个时候,为了实现战舰用主炮的批量生产而设立的日本制钢所正为14吋炮的完全国产化而苦恼,日本的大口径炮的制造技术还在发展中。这种情况在担任16吋炮试制的吴海军工厂也同样存在,日本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更为先进的16吋炮的试制和制造,仍然存在疑问。

日本的16吋炮,在试制途中构造进行了改进,拥有与同时期的英国的最新炮同样的构造。由此,虽然试制是由日本主导开始的,但是中途发生的技术问题等在英国方面的技术指导下得到了改善。至于维克斯公司是否成功出售16吋炮,没有明确史料指出。但日本海军方面无论如何都以制造16吋炮为目标,因此第7号战列舰的主炮被改为16吋炮。

开发之初,该炮的名称是「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十四吋砲」。最初计划时口径是正16吋(40.6cm)。

45倍三年式14吋炮

口径:16吋(40.64mm)

倍径:45

药室容积:480升

弹程:15.844米

断面积:13.49平方米

膛线:28倍口径

膛线深:3.5毫米

膛线数:96

解除口径隐藏之后,该炮被改称「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十六吋砲」,并在1917年10月5日改为公制单位(41糎)。

亀ヶ首射击试验场的41cm炮。因为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背景被消除了。

该I型炮被搬入亀ヶ首试射,获得了一定的数据,全程并未发生事故。根据收集的数据,进仃相应的设计修改,成为了量产炮(II型炮) 。1917年7月正式命名「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四十一糎砲」并采用。


45倍三年式41cm炮

口径: 41cm倍径: 45

药室容积: 480.25/467.07升弹程: 15.862/15.975米

断面积: 13.47平方米膛线: 28倍口径

膛线深: 4.1毫米

膛线数: 84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主炮口径不得超过正16吋,因此名称再次变更为「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四十糎砲」。

2.原案(A110)

新的设计番号为A110(长门原案),于1916年春提出,计划主任为代替病弱的近藤基树造船大监的山本开藏造船大监。设计过程中,英国方面提供了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资料。因此,在要目和装甲配置方面与同时期英舰很相似。而水下防御则有日本海军独特的风格,增加了一层防水纵壁。A110在伊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修改,换装41cm炮,舰桥沿用三脚桅。


下图为1916年7月改正案时期的对比图

在四个改正案出现之前,A110也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修改,推测是金田秀太郎参与改正的过渡性产物。可见修改之后的A110不再是三脚桅,而是六根支柱的橹樯。相较于最终状态,六根支柱的间距更近,而且没有中间的主柱。除此之外,A110还沿用了之前战列舰采用的水下鱼雷发射器并增加了4具水上鱼雷发射器。

A110案,该图在1916年7月4日绘制,早于A~D四个改正案

A110(长门原案)

基本参数: 垂线间长201米,最大舰宽29米,吃水8.8米,常备排水量32500吨

兵装:8门三年式41cm主炮,8具53.3cm水下鱼雷发射器,4具53.3cm水上鱼雷发射器

动力:60000马力,双轴推动,航速24.5节

垂直防护:305mmVC主装(高2.74米),152mmVC上装(2.22米),102mmVC炮廓,102mmVC艏艉水线装甲带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8.6~38mmHT,上甲板32~35mmHT,防护甲板倾斜部70mmHT,水平部25mm

水下防护:76mm防水纵壁(三层25.4mm),双重底处51mm(两层25.4mm)

炮塔防护:炮座305mmVC

重量分配:

舰体和舷装:11375吨

防护:装甲5205吨,防御板材3714吨,装甲背板91吨,合计9010吨

兵装:火炮5297吨,鱼雷兵装189吨,电气设备415吨

动力系统:4100吨

燃料:重油500吨,煤炭500吨

固定和移动设备:1114吨

三、长门改正案

1.平贺让的首秀

海军认为A110总体上设计优良,于是1916年5月12日,第7号战列舰以A110的设计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3日命名为长门。3天后的15日,平贺让从横须贺海军工厂调入技术本部第四部。当时,舰政本部由于西门子事件的影响,于1915年10月和技术本部分离,舰艇的基本计划由技术本部第四部负责。

不久的5月31日,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场海战对全世界的主力舰设计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海战暴露了当时主力舰水平防护的薄弱问题。海战后,日本海军参考战训,对设计进行紧急修改,以强化防御力。由于工事进度和经费原因,无法进行彻底的改正,增加的吨位被限制在1300吨以内。7月,长门计划修改的命令便传达下来,新上任的平贺让主持了改正案的设计。

一个月后的1916年8月11日,平贺让正式在大臣会议室提出A、B、C、D四个改正案,计划番号A112。

长门改正案的修改

A案

①动力增加至80000马力,航速27节

②保留A110的装甲配置

③排水量稍增加至32750吨,吃水8.9米

④费用:船体增加54644円,机械设备500000円,总计554644円

该方案未改善防护设计,故未被采用

B案

①保持60000马力,航速25节

②削除102mm的炮廓装甲,上装增加至254mm,防御甲板前部38~64mm,后部76~102mm,艏艉装甲带削减至51mm

③排水量保持32500吨,吃水8.8米

④费用:船体增加300387円,机械设备减少320000円,总计减少19613円

该方案保持原有航速而未增加,未被采用

C案

①动力增加至80000马力,航速26.8节

②削除102mm的炮廓装甲,上装增加至254mm,防御甲板前部38~64mm,后部76~102mm,艏艉装甲带削减至51mm

③排水量增加至33800吨(恰在1300吨内),吃水9.1米

④费用:船体增加497765円,机械设备增加500000円,总计增加997765円

该方案在防护和航速方面都有提升,被采用并进行进一步设计,最终演变成为长门

D案

①动力增加至80000马力,航速26.9节

②削除102mm的炮廓装甲,上装增加至203mm,防御甲板前部38~64mm,后部517~102mm,艏艉装甲带削减至51mm

③排水量增加至33300吨,吃水9.0米

④费用:船体增加282462円,机械设备增加500000円,总计增加782462円

该方案在C案基础上实现轻量化,但防御提升程度低。相较于C案排水量和航速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未被采用。

在当天的会议上决定的改正案似乎是C案,但并没有成为最终方案。10月28日提交给吴镇守府长官的长门制造训令中虽然附加了防御配置图和中央剖面图,但是一般配置图还是要另作。在11月8日的改正图中,A114继续改进了装甲布置,将弹药库段防护甲板水平部增加到51mmHT,将全舰的防护甲板倾斜部增加到76mmHT,进一步提高了水平防护和垂直间接防护。艏艉水平装甲加强到76mm。除了防护区域之外,首尾的水线装甲带和炮廓装甲被削除,中央上部甲带减少了1吋,成为229毫米。在之前伊势的公试过程中,靠近舰艏的副炮在高速航行的状态下操作困难。考虑到长门航速更高,平贺让调整了一下副炮的布置,将前3组副炮移动至最上甲板以减小影响。

新的设计中,集中防御更加彻底,具有一定后日德兰型战列舰的特征。另外,水上发射管被转移到上甲板中央部。主炮仰角方面仍然为25°,之后的修改中会增加到30°。虽然出力没有发生变化,但航速稍下降到26.5节。

经过修改之后的方案为A114。

整个改正计划中,平贺让精力充沛,短时间内便完成了设计。至于舰桥,从1917年2月的大臣会议用资料中可以看出支柱的间距相较于完成状态更小。而司令塔,则是与伊势类似的圆筒状。

1916年10月28日,重新开工的命令被下达。

1917年8月28日,长门重新开工。

2.橹樯变更

重新开工之后的1917年10月8日,时任技术本部部员兼海大教官以及炮术学校教官的金田秀太郎大佐提出了1根主柱和8根支柱的橹樯设计,以作为更稳定的射击指挥平台。

这个设计使用了1根主柱和周围的6根支柱的橹樯设计,增加了结构强度。相较于现有设计,高度变化不大,但增加了方位盘瞄准装置、主炮射击指挥所、司令所、七年式10米测距仪四部分,下方还增设了探照灯平台、副炮和探照灯指挥所、高炮平台。不过,这个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废除了重甲防护的司令塔,取而代之的是上部的司令所。

对此,平贺的意见保留在10月8日。虽然写得很难读懂,但从他的性格来看,并没有完全赞同。特别是废除司令塔这一设计,完全持反对态度,因为高处的司令所很容易受到危险。他非常担心橹樯的振动,于是将不必要的设备从上面去除,特别是高炮,放在这里有导致橹樯振动的大风险。

与此相反,用兵一方的第一舰队司令部对金田案表示赞成,强调了以后在远距离炮战中橹樯的优点。

在1917年11月21日召开的技术会议中,开始讨论采用橹樯设计的优劣。会议上,提出了与金田案不同的舰桥改正案乙。这个方案和金田案类似,推测是金田案的改正案。

改正案乙的司令塔为椭圆状,由3~7吋的装甲围成,内部为4吋的椭圆筒状空间。两层构造的装甲交通筒与下部连接。俯视舰桥,六根支柱和圆形的金田案不同,为椭圆形。

可以看出,改正案乙已经有完成状态的雏形了。不过,改正案乙的司令塔在六根支柱之间。在之后的修改中,橹樯上增设了一些设备并将司令塔移至前方,便成为了完成状态。

取自加贺防御配置图

在技术会议上,作为长门主任设计师的平贺让决定采用橹樯设计并沿用至八八舰队所有军舰,也包括海军假日早期设计。

最终的修改除了橹樯,还有保持司令塔在原来的位置并缩小至伊势的一半。大约两个月后的1918年1月30日,正式发布修改舰桥的训令。

此文集的顺序为时间顺序,因此关于陆奥变体的设计将在后文介绍。

至此,长门的设计修改告一段落。

四、杂项

1.船体设计特点

相较于之前的设计,长门沿用了长艏楼,和金刚伊势型一样拥有6层甲板。水线长213.6米,最大宽28.96米,长宽比7.83,相较于扶桑伊势有所提升。

在设计过程中,有考虑采用平甲板设计,但考虑到船体重量的增加,最终放弃了。

长门型一改从萨摩型沿用至伊势型的剪形艏,取而代之的是勺型艏。

采用勺型艏的原因是配合海军新开发的链雷战术,以免舰艏挂上链雷。但实际上,勺型艏减弱了舰艏凌波性,在高速航行的情况下甚至有水花冲上了舰桥。实际上,一般军舰在舰艏部挂上一根链条,也能够避免挂上链雷。

出自军舰大和基本计划资料,带球鼻艏的大和在舰艏挂上一根链条能够避免链雷的威胁,不过会减少0.3节航速

2.长门新造状态数据

基准排水量32720吨,常备排水量33870吨,公试排水量37396吨,满载排水量40204吨。全长215.8米,公试水线长213.6米,垂线间长201.35米,宽度28.96米,至上甲板型深15.7米,前甲板干舷7.93米,中部6.55米,尾部5.03米。常备排水量平均吃水9.83米,满载平均吃水10.51米。

重量分配:

船体10148吨

舷装1503.5吨

防护10361.2吨

各类装备1051.4吨

武备6184.1吨

动力机械3579.3吨

重油500吨,煤炭500吨

不明重量43.2吨,合计33870.6吨

兵装:

45倍三年式41cm炮8门

50倍三年式14cm舰炮20门

41式8cm高角炮8门,6.5mm三年式机枪三挺

53cm水上鱼雷发射管4具,53cm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

动力参数:

设计出力80000马力,设计航速26.5节

(试航时长门在85478.35马力,螺旋桨转速234.57转/分,排水量37396吨下航速26.443节,陆奥在87494.4马力,螺旋桨转速236.6转/分,排水量37076吨下航速26.728节)。

4台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重419吨。4轴三桨叶,桨叶直径4191mm。机械室面积516.2平方米。

15台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6台混烧锅炉,蒸汽压力19.3kg/cm²,锅炉室面积825.3平方米。

最大燃油搭载重油3400吨,煤炭1600吨,预计16节下续航力5500海里。

发电设施:4台250kw涡轮发电机和1台25kw内燃发电机,总发电量1025kw。

装甲布置:

垂直防护:主装为2.74米高(其中0.76米在水下)的305mmVC,下缘有0.76米高的152-76mmVC递减的延伸部,上部是229mmVC的上装。前部防御横壁为254-330mmVC,后部为76-254mmVC。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为70mmHT,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HT,水平部弹药库段51mmHT,动力舱段25mmHT。艏艉平甲76mmHT(艉部穹甲51mmVNC+51mmHT)。

水下防护:4层式防雷隔舱,防雷隔壁为76mmHT(双重底出削减到51mm)

武备防护:主炮塔正面305mmVC,侧面229-178mmVC,后面190mmVC,顶面152-127mmVC(陆奥NVNC),底面102mmVC,炮座305-229mmVC。副炮炮盾38mmHT,炮位隔壁19mmHT。

其余防护:司令塔四周254-356mmVC,顶面178mmVC(陆奥NVNC),底面76mmVC(陆奥NVNC),舵机室侧面19mmHT,烟道25mmHT。

3.定员(完成状态)

①士官

舰长(大佐)1名

副长(中佐)1名

航海长兼分队长(中少佐)1名

炮术长(中少佐)1名

水雷长兼分队长(中少佐)1名

通信长兼分队长(中少佐)1名

运用长兼分队长(中少佐)1名

副炮长兼分队长(少佐、大尉)1名

分队长(少佐、大尉)7名

乘组(中少尉)8名

机关长(机关中佐)1名

分队长(少佐、大尉)5名

乘组(机关中少尉)4名

军医长兼分队长(军医中少尉)1名

乘组(军医少佐、军医科尉官)2名

主计长兼分队长(主计中少佐)1名

乘组(主机科尉官)1名

合计38名

②特务士官

乘组

特务小中尉9名

机关特务中少尉4名

船匠特务中少尉1名

看护特务中少尉1名

主计特务中少尉1名

合计16名

③准士官

兵曹长13名

机关兵曹长5名

主计兵曹长1名

合计19名

④下士官

一等兵曹72名

二三等兵曹120名

一等机关兵曹29名

二三等机关兵曹69名

一等船匠兵曹1名

二三等船匠兵曹3名

一等看护兵曹1名

二三等看护兵曹1名

一等主计兵曹3名

二三等主计兵曹5名

合计304名

⑤兵

一等水兵220名

二三等水兵392名

一等机关兵115名

二三等机关兵182名

一等船匠兵3名

二三等船匠兵5名

一等看护兵2名

二三等看护兵3名

一等主计兵10名

二三等主计兵22名

全舰1331名

4.公开信息

在二战结束前,长门型的航速属于机密。因此,当时公开的资料中长门的航速均记录的23节。


全文终

1919年11月9日,吴工厂长门下水式唯一的照片。由于这是下水纪念相关人员的集体照片的一角放大,所以很难看清楚。如今盛大的下水典礼的照片只剩下这一张。


〈八八舰队计划·一〉长门型的诞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