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信火一体化下的轻型突击部队装备建设选择

2022-10-31 10:21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信火一体,指的是信息化和火力系统的结合,能够在捕捉目标的同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迅速制定火力打击计划,并使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武器系统实施实时打击,最大限度提升打击效率,有效对付时敏目标。

最近几年来,随着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炮、查打一体无人机、巡飞弹和普通火炮的信息化升级,信火一体的使用门槛不断降低,从以往限制在空军和特种部队一级,拓展到了地面部队,使得传统部队的打击效率大幅增强。如今的东欧冲突,就能够让我们目睹这一趋势:传统的坦克对战不再是陆地战争的主要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高性能信息化火力系统加持下的远程火箭弹和无人机的打击,很多人甚至在看到敌人地面部队之前就被击败了。因此,传统意义上所向披靡的重装甲,直射火力为主的装甲军团,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远程部队的可怕力量。

由于远程信息化火力的成本下降,使得如今的高机动部队,能够在优势的信息化火力保障情况下,实现以前只有装甲军团才能实施的高速突击任务,一线部队的职能,也从过去的直接火力输出和抵抗敌人打击,转化为前线火力支点,引导后方远程火力打击的职能。由于这种改变,如今对于新兴的高机动信息化单位的装备发展建设,就必须要提出新的需求。

1、高机动部队以信息化轻步兵为绝对主力

在发展信息化火力的大背景下,让前线部队“动起来”“灵活起来”是一大关键。过去的装甲兵虽然也有不俗机动性,但是坦克,装甲车体积较大,需求的保障物资较多,机动时很容易被敌方的信息化单位察觉而遭受严重损失。因此,要想实现自己部队高信息化,高度灵活,高生存能力,就必须要发展信息化轻步兵,将一线步兵转化为特种兵,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到个人”,才能有效的提升战场情况察觉能力,降低因单位密集遭受打击的损失率。

著名的渡口袭击可以看得出传统装甲部队体积大,容易遭到攻击

因此,信火一体大背景下,对于步兵的建设尤为必要,传统意义上,步兵通常被认为是填线职能,培养周期很短,甚至在大规模战争中经常出现紧急征召的动员兵,这种兵力不但单位战斗力很低,难以掌握复杂的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而且经常容易发生大规模伤亡甚至兵变,影响国家政治安全。所以,和平年代要侧重精兵猛将的培养,利用和平年代服役时间长,接受教育时间多的优势,储备起一批经过精良训练,能够掌握信息化系统的优秀步兵,这样战时才能够作为侦查和突击的尖刀,刺穿敌人的心脏。

当代信息化步兵更像是战场上“神经末梢”而非“表皮组织

在这样背景下,需要增强对当代信息化轻步兵的装备建设,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兵武器和步兵护具外,单兵手持信息化终端、单兵夜视仪和单兵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单兵巡飞弹也是如今应当着重发展和改进方向,让步兵具备真正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全套齐整的信息化节点能力。

2、信息化轻装部队需要有紧凑实用的伴随火力和防空能力

虽然在信火一体的大背景下,一线部队无需像过去的装甲兵团一样侧重于自身火力建设,但是仍然不意味着信息化轻装部队无需携带自身的火力系统。相反的,由于对手也在进行信火一体建设,在己方发现敌人的同时,也意味着敌方也会发现自己,此时谁的火力更及时,就能更快摧毁敌方,避免己方被敌方打中,这需要己方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火力水平,能够及时响应。

如今,信息化轻装步兵通常以高机动车和空降全地形车作为机动力,这种车辆通常装甲不多,承载重武器的能力不强,这就意味着更加需要合理而精细的设计车载和人手武器系统。以下列出几个本人认为很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中国蜂群无人机

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是如今很适合轻装部队的武器系统。在上文已经提到,如今的信息化轻步兵就像是战场上的“神经末梢”,更加侧重于侦查和引导火力,而非直接进行输出,但必要时仍需要有及时有效的伴随火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能够满足侦查和火力的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就成为前线的利器,它能够在折叠情况下装载到高机动车上,然后隐蔽的在前线发射进入侦查巡逻航线,通过单一/蜂群模式实施航路规划。在捕捉敌方目标后,就可以一边发回敌方数据,引导后方火力覆盖,一边则以自身伺机寻找高价值目标实施打击。在熟练掌握数据链和蜂群控制技术后,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即可同时完成大面积目标搜索,集群火力实时响应等各类需求,有效满足当代对于高精度远程火力的需求。

PGK组件可以作为迫击炮弹,榴弹炮弹和火箭弹的精确制导改装组件

虽然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性能优秀,但是单发成本相比传统弹药仍显昂贵,不能够满足一线营一级目标日常的火力输出。因此,发展高性能的制导迫击炮、107制导火箭弹则是满足日常性作战需求的不二选择。通过生产专用的制导迫击炮弹和火箭弹,一线步兵可以很容易在10公里作战范围内获得己方轻装部队的直接火力和间接火力支援,甚至还可以通过激光制导和末敏弹技术对敌方装甲车辆实施毁伤。

以AIM-120发展的NASAM短程防空导弹是适合轻装部队的防空系统
作为阵地防空时的NASAM,尺寸相对比较紧凑
机动激光防空车是有效反击敌方无人机的利器

如今,在信火一体的战场上,查打一体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单兵无人机已经成为可怕的空中杀手,它们速度虽然不快,但是体积很小,很容易被传统的防空导弹视为背景干扰而忽略,如今东欧战场上相当一部分S-300,山毛榉这样的防空导弹都是被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无人机摧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发展更灵活,反应更加迅速的防空系统,除了之前提过的激光防空外,发展类似于NASAM这样的以高机动车为载具,炮兵定位雷达为搜索雷达,改造的空对空导弹为防空导弹的小型机动化防空平台就尤为关键。这种防空系统相比如今以HQ-17为代表的机动防空车,有效射程更大(因为采用了AIM-120的主动导引头),单车成本更低,全系统生存力更强(无需将雷达导弹结合在一辆发射车上),而且在构筑阵地时还可以将发射器和雷达从车上拆下,移入固定阵地中隐蔽,灵活性高于苏联时代的机动发射车。

3、信火一体轻型部队需要有紧凑有效的补给工具

军用挂车是轻装部队后勤保障的“倍增器”

轻装部队的补给保障一向是个难题,众所周知,部队保障不足,无法满足长距离穿插和持久战斗;但越强大的部队,越需要补给,整个建制会异常庞大,那么敌方只需要集中火力打击补给线,那就可以阻滞大部队的推进。因此,对于亟需机动性的轻装部队来说,最好办的方法就是将作战部队和补给纵队混编,实施“边走边保障”,此时作为高机动车的“附件”的军用挂车就成为不增加额定车辆和驾驶人员情况下最有效的倍增补给品的手段。

如今的PLA也非常重视军用挂车发展

2017年,《解放军报》刊发了一篇文章,《军民融合|让小拖车穿上“绿军装”没那么简单》。其中提到:

■刘苑 特约记者 黄建东

需求之痛:冲锋部队失利于“弹尽粮绝”

第1集团军(此时还未编制改革)某旅一营三连连长徐建淮,对于2年前的那场朱日和演习,印象特别深刻。“为了赢得战斗胜利,子弹比吃饭更重要!”徐连长坦言,在漫天灰尘的战场上,后装保障之难超出了想象。

这次演习中,三连担负主攻任务。在进攻关键节点上,连队官兵因“弹尽粮绝”,最终失利。

受补给之困的不单是徐建淮的连队。其实,演习开始前,旅里为基层配发了不少战备物资,但由于各营连的车辆和驾驶员有限,很多物资并未随队“远征”。

“真打起仗来,弹药给养跟不上,保障堪忧!”复盘检讨时,大部分基层指挥员都有这样的感受。

2016年初,东部战区陆军总结实战化演习中的运力问题,明确提出解决作战中运力不足的难题。未来全域作战,对部队持续战力要求更高,必须有支撑更强战场生存能力的运载平台。

“军用挂车是各国军队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附加装备,我们在这个方面还不够成熟。”战区陆军党委组织人员多方调研后,提出要以备战打仗、改革转型为牵引,落实军民融合战略,从军用挂车改革试点入手,突破部队后装运力保障“瓶颈”。

试验场只是考试第一关,“判卷”的不只有专家,更有在一线操作使用的官兵。“过技术关容易,过基层需求关难”,成了许多参加试验厂商的共同感受。

某知名汽车厂商负责人清楚记得,第一天将挂车从试验现场拉到连队,一位上士一出驾驶室,就提了8条意见。现场技术人员记了整整2页纸。

这个“意见王”是某旅修理所上士霍东阳。他说:“过去的装备,是厂家提供什么,基层就用什么。虽然也有反馈渠道,但从基层到总部再到工厂,整个流程时间长、效率低。而这次机关、基层、厂家、专家一同攻关,让我这个一线使用者的意见也能对装备改进产生影响。”

“8条建议,不少是金点子。”霍东阳随车跑了一圈后,就结合自己体验向厂家“吐槽”:“上下车时,我的脚两次碰到主车与挂车的气管连接处,这个车又没有梯子,很容易踩坏线路。”“刚才在车上固定物资,我的子弹袋被车上系固环钩住……”

最终,霍东阳的8条建议有5条被厂家采纳。

从基层到机关,从步兵到特种兵,从传统作战到联合作战,小小挂车的论证范围逐渐扩大。某步兵团团长张伟提出:机降作战中,挂车靠什么吊装,能否跟着步兵从天而降?很快,厂家就在挂车两侧设计出专门用来吊运的杠杆。某特战旅官兵提出,挂车功能比较单一,不能适应战场通信等需求,厂家又按照需求设计出了通信、弹药补给专用挂车……

“过去憋在工厂里搞设计,如今跟着官兵需求生产。”汽车厂家坦言,正是战士们的“挑刺”,让产品设计更接“地气”。通过累积行驶14万公里的挂车试验,他们共解决和改进相关问题105个,24个问题正在被进一步改进,共研制出3种型号6类挂车。

东部战区陆军主动作为,坚持以备战打仗、改革转型为牵引,瞄准部队训练保障的短板下功夫,着眼陆军转型推进军用挂车改革试验,为部队装备发展改革提供了方法思路。

伴随着世界军事力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军用挂车应运而生。放眼世界,各军事强国无不把研发军用挂车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平台之一。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依托军用挂车,既可加大部队单个作战单元弹药、物资和器材的携行量,增加部队机动投送和持续作战能力,又可以有效聚合作战、生存、保障和勤务等要素,增强单个作战单元独立作战、独立保障、独立生存能力,有利于遂行各类作战任务。部队普遍感到,小拖车能够解决大问题,发展军用挂车既必要又迫切。东部战区陆军的先行试点、先行探索,得到了上上下下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

当前,要充分利用军队改革释放的红利,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解决需求论证无依据、性能指标提不准、试验试用不充分、保障配套不同步等顽症痼疾,发挥部队广阔的需求空间和丰富的试验试用条件等优势,凝聚共识,让军用挂车改革目标任务和军工企业产品战略发展规划契合起来,搭建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提高的平台。

军用挂车虽然是个“小装备”,但涉及到全军诸军兵种。当下,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统起来,不成体系;缺的是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各自为战,互不兼容;弱的是强度不够,越野性、机动力和可靠性不强,公路型、生活化明显。我们必须顺应改革大势,激发战区军种“主建主战、战建合一”的改革活力,上下联动,以部队需求为主体,建立需求联合论证机制,打通需求生成链路,实现需求迭代发展,让小拖车不再“拖”保障后腿,真正提高部队实战能力。

由此可见,装备军用挂车,能够极大的在不变更既有编制情况下,提升各个部队的伴随保障能力,对于装备人员都很“金贵”的轻装部队,这一点尤为重要。

4、卫星通讯是信火一体打不断的信息大动脉

先进极高频卫星是美国全球作战最关键的信息节点,具有高通量,抗核打击等重要能力,能够在核战争背景下传递核反击命令,同时具备高通量的转发能力

信火一体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卫星高速通道的建设。东欧冲突中,SPACEX的星链大展拳脚,为未来的卫星通讯保障下的信火一体打击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但是,依托于民营公司的卫星系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论是信息通讯的安全性,还是民营公司自身的财力和实力,在真正的大规模战争下都有很多隐患。因此,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仍然需要考虑建设纯粹军用的高性能通讯卫星,保证自己的核心通讯系统,同时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融入民营企业成熟的卫星通讯网络,建立起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中地球轨道定位卫星-低轨道数据服务卫星的多层次卫星通讯系统,建立起敌方打不断的信息高速公路。

以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对美国先进极高频军用卫星的报道:

AEHF卫星采用A2100卫星平台,发射质量约6600千克,入轨质量4100千克,比采用“波音-702”平台的“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还大10%以上。

在通信技术上,它采用了上一代Milstar军用通信卫星上扩频、调频、星间链路和星上处理等技术,增强了路由选择能力。它能根据用户优先级别,来为部署和作战的部队(作战节点)提供点对点通信以及网络服务,并通过星间通信实现全球服务。

为增强数据传输能力和信号质量,AEHF采用了相控阵天线技术和波束成形网络技术、毫米波单元(AMU)技术和电离子发动机推进系统

AEHF上一共携带有14部天线:

  • 1部极高频上行相控阵天线;

  • 2部超高频下行相控阵天线;

  • 2部V频段(60GHz)星间链路天线;

  • 1部上/下行收发公用全球覆盖喇叭天线;

  • 2部上/下行收发公用调零天线(用于自适应调零和扛干扰);

  • 6部上/下行装有平衡架的收发公用可旋转碟形天线。

AEHF还用电子管功放器取代了行波管放大器,提高保真度的同时降低了功率传输门限,以确保和上一代卫星系统的兼容性。

此前的军用通信卫星采用机械方式来改编波束反射面,因此某一个时刻波束只能属于某一用户,而AEHF是通过电子方式来改编射频波束的指向,能很便捷地使波束方向瞬间跳变,在短时间内依次接通相距较远的两个作战节点以建立通信。

AEHF卫星的相控阵天线采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由新研制的铟-磷化物构成的,该器件的噪声更低,使得通信信号更加清晰。

AEHF卫星组的各个卫星之间是通过“卡塞格伦”星间链路天线进行通信的,由于星间通信是在外太空之间传递信息,所以电磁波在太空中传播的衰减和干扰不明显,因而星间链路工作在60GHz的高频段,以5%的带宽实现单脉冲跟踪。

在通信和数据传输能力方面,AEHF 在第二代军事星的数据率载荷(LDR)和中数据率载荷(MDR)的基础上,增加了扩展数据率载荷(XDR)能力,即能提供高数据率传输服务,同时也扩大了覆盖区范围。

AEHF星单星总容量从第二代军事星的40Mbit/s提高到了430Mbit/s(第一代军事星的通信速率仅为75Kbit/s),同步信道数量增加了2~3倍。这样的传输速率可允许战术通信系统传输准实时视频、战场地图和目标数据。

AEHF卫星全部编组发射投入使用后,极高频通信速率将达到1Gbit/s。


5、信火一体不仅是科技系统的发展,同时也是思想理论的革命

信火一体,极大的调动起了火力系统的使用效率,这一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是随着信息科技,卫星技术的推进而成为现实的,更是在火力打击学说,组织编制学说上的一次革命。长期以来,地面部队经常奉行”泾渭分明“”各管一段“的战线分区原则,在多个部队协同进攻某一地段时,为了防止己方炮火击中自己人,就要在出发前规划好各自分管地段,己方的火力系统仅仅支援自己地段内的作战。这虽然是降低了误击几率,但是也导致敌方可以利用两军结合部的”互相推诿“进行穿插渗透,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此类事情。同时,在战线密集的情况下,在己方火炮足以覆盖临近地段敌方阵地情况下,却因为战场分区原因,无法对敌方地段实施两个部队的集火打击,使得火力打击效率未有本质的提升。

这一问题在二战苏德战场上无数次的上演过,最为经典就是柏林会战中,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关于柏林地段的争夺。战前朱可夫被授予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主攻柏林的荣耀,但是他也必须面临德国在泽劳弗高地的坚强防御。在主攻第一天,朱可夫发射了高达123.8万发炮弹,却未能撼动德国有效的防御。而科涅夫在德国防御薄弱的南线切入,获得了直扑柏林的大好机会,但是朱可夫仍执拗的不愿让出攻入柏林的荣耀,拒绝斯大林提出的沿着科涅夫的地段绕过泽劳佛高地,从南方进入柏林的计划,使得苏联不得不付出10万人伤亡和1000辆坦克损失突破泽劳佛高地的防御。在朱可夫晚年的思考中,他也对当年这一执拗造成了十万苏军伤亡而感到后悔。

斯大林仔细地听完我的报告后,镇静地说:

  “在科涅夫那儿,敌人的防御要弱些。他比较容易地就渡过了尼斯河,向前推进时也未

遇到特别的抵抗。你要用轰炸航空兵来支援各坦克集团军的突击。晚上你再打电话给我,报告你们那儿的情况。”

  晚上我又向最高统帅报告了在泽劳弗高地接近地上遇到的困难,并说在明天晚上以前将不可能攻克这一防线。

  这一次,斯大林同我谈话已不象白天那样冷静。

  “你没有按最高统帅部的要求去做,而让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近卫第8集团军的地段

上投入交战,结果毫无益处。”随后他又问道,“你们有把握在明天攻克泽劳弗防线吗?”

  我尽量保持冷静地回答说:

    “明天,4月17日日终前,一定能突破泽劳弗高地的防御。我认为,敌人为抵抗我军在这里投入的部队越多,我们攻克柏林就会更快,因为在开阔地比在城市里更容易消灭敌军。”

   “我们打算命令科涅夫让雷巴尔科和列柳申科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而对罗科索夫斯基,则打算命令他加速渡河,也从北面对柏林实施迂回突击,”斯大林说。

  我回答说:

  “科涅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完全能够迅速地推进,应该让它们突击柏林。至于罗科索夫

斯基,他不可能在4月23日以前展开进攻,因为他在强渡奥得河时还会耽搁。”

  斯大林相当冷淡地说了句“再见”,来代替回答,就放下了话筒。

  很快,我们收到了最高统帅部给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下达的指令:

命令И·С·科涅夫用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经措森从南面进攻柏林,并让近卫坦克第4集团

军前出到波茨坦;而对罗科索夫斯基,则命令他加速强渡奥得河,并以部分兵力从北面向柏林迂回进攻。

 

在4月16和17日交战过程中以及在后来,我曾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分析过方面军部队的

战役布势,以求弄清在我们的决心中是否包含可能使战役受挫的错误。

  错误是没有的。然而必须承认,我们有一点疏忽,致使突破战术地幅的交战拖长了一两天。

  在进行战役准备时,我们对泽劳弗高地一带地形的复杂性有些估计不足,未料到在这一带敌人有可能组织起难以克服的防御。敌人距我出发地区10—12公里,隐蔽在很深的地下,特别是隐蔽在高地的反斜坡上,其兵力和技术兵器都不易被我炮火和航空兵的轰炸所损伤。诚然,我们准备柏林战役的时间极为有限,—也不能以这一点来为自己辩解。

  战役准备不够充分的过失主要应由我承担。

现在,当过了许久之后再来思考柏林战役计划时,我得出的结论是:粉碎柏林敌军集团

和夺取柏林完全正确,但可以用稍许不同方式来实施这一战役。

  

  毫无疑问,在目前(1965年撰写回忆录时),当我们对情况已有详尽而全面的了解时,是比那时更容易思考如何制定战略计划的,而在当时我们实际上是必需演算一个具有多个未知数的方程式。虽然如此,我想谈一谈自己有关这一问题的想法。

    夺取柏林的任务,本来从一开始就必须交给两个方面军,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来共同完成。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应当定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菲尔斯滕瓦尔德—柏林市中心。采取这一方案,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主要兵力集团就可在较窄的地段上,从东北、北面和西北面对柏林实施迂回突击。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可以其主力集团从最近的方向突击柏林,并从南面、西南和西面包围柏林。

    当然,还可以采取另一方案:夺取柏林的任务仍交予一个方面军,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完成,但至少要给它的左翼加强两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两个坦克集团军、1个航空兵集团军以及相应的炮兵和工程兵部队。

   采取这一方案,战役的准备和指挥会变得复杂一些,然而将大大简化在粉碎柏林敌军集团时,特别是攻取柏林时兵力和兵器的总的协同动作。各种各样的摩擦和误会也将减少。


朱可夫的晚年认识到了当年囿于军团荣誉和个人荣誉导致的协同问题,这充分说明,要想真正的发挥火力优势,降低人员损失,那就需要打破军团和指挥官的个人壁垒,从最高层面上组织协调大型战役,而信火一体化,更重要的就是在组织思维方面,打破壁垒,实现计算机控制下的统一协调。

结语 信火一体是建军体系的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战术革命的结合

综上所述,信火一体是在信息化时代,基于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理论的更新换代,对于整个建军体系的新思考和新建设。信火一体不仅要求发展新的信息化打击武器,更重要是以信息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思考军事,打破过去一个军团,一个军种的本位思考,解放思想,解放力量,解放战斗力,从而在新的时代夺取全面的战争胜利。

信火一体化下的轻型突击部队装备建设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