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果断赐死长子刘封
公元220年的一天,成都。“父王,我本以为你会顾念父子之情,没想到你竟如此狠心,我后悔没听孟达的话!”
在自言自语完人生最后一句话后,刘封自刎而亡。被手下叛将说中了结局,被父亲亲自赐死,此时的他得是多么的肝肠寸断,万念俱灰。

事实上,在关羽被杀后,刘备只是想将刘封捉拿问罪,一开始并未起杀心。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赐死刘封的,是军师诸葛亮冷冷地说的11个字“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可叹可怜刘封,始终没能明白自己为何而死。

一见倾心,青年才俊立功业
公元201年,在徐庶的出谋划策下,刘备计取樊城,大败曹操大将曹仁。
刘备与樊城县令刘沁设宴庆祝,席间对刘沁身边气宇轩昂的一少年所吸引。此少年20岁左右,不仅仪表堂堂气质出众,而且谈吐不凡明于事理。

原来他叫寇封,是罗侯寇氏的儿子,刘沁的亲外甥。刘备此时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到辛苦打下的地盘无人继承,不禁悲从心来。
他当即提出收刘封为义子,得到了刘沁和刘封本人的欣然同意。
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同诸葛亮、张飞率军入川增援刘备的战役里,刘封表现出众,平定益州之后,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随后参与了汉中之战,与曹操军队拉锯2年,最终获胜,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刘封因为军功被封为副军将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亲子诞生,危机四伏不自知
刘封在军中功劳卓著,刘备对之日益器重,在蜀军外来派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刘备继承人的地位日益稳固。

但公元207年,甘夫人为刘备生下了亲儿子,取名刘禅,即人们熟悉的“刘阿斗”。
刘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自身地位,与刘备及文武大臣的关系也似乎起了微妙的变化。
刘备之后又有两个儿子出生,分别取名刘永、刘理,加上刘封、刘禅,“封禅永理”,统一天下封禅泰山,永远治理国家。

刘备真心将刘封当成长子,很长一段时间,也为立储君的事情困惑不已。他去征求关羽的意见。
“兄长自有子,何必立螟蛉?”关羽一口将刘封彻底否定。
关羽性格耿直,目空一切,自然不把刘封放在眼里,在外人面前也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观点。刘封知道他的态度后,不可避免怀恨在心。

诸葛亮在有意无意之中打压第一代创业集体的将领,对刘封的主动打压更不在话下。诸葛亮必然懂得“名正言顺”的巨大作用。
如果刘封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刘备骨血的义子最后继承了大位,会成为政治上的巨大瑕疵,给魏吴和国内的反对力量提供取之不尽的檄文素材。

诸葛亮和关羽,这对蜀汉文武的代言人,齐刷刷态度鲜明的反对立刘封为储君。刘封事实上已处于危机四伏之中,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皇叔遇险,拒绝营救酿大错
为了扩大战果,刘备命令关羽北伐襄樊,命令刘封和孟达从汉水顺沔水而下,进攻东三郡。

孟达作战勇猛,但毕竟是从刘璋处转投的刘备,刘备对他并不是完全信任,因此以刘封为统帅。
魏军驻守襄樊的将领还是曹仁,他哪里是关羽的对手,被打的落荒而逃。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前来支援。关羽设计“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生擒于禁,威震天下。

曹操恐惧万分,甚至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此时魏国一位重量级任务司马懿前来救场,提出的“借吴伐刘”策略被曹操采纳。
曹操修书一封于孙权陈词利弊,盼与孙权联合共击关羽。
孙权不想看到蜀国过于强大,因此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攻蜀。吕蒙白衣渡江,突袭荆州,截断关羽粮道。关羽腹背受敌,求救于刘封孟达。

刘封孟达刚经历苦战夺取了上庸城,对于关羽的求救,刘封本想让孟达去救,孟达却拒绝了。理由是上庸新定,大军一旦贸然撤离,恐怕会招致反叛。
刘封一听很有道理,上庸城地处要塞,一旦得而复失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关羽在立储之事上如此反对自己,就断然拒绝了救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生擒后大义凛然拒绝孙权的劝降,后被斩杀。

孟达劝降,斩杀使者自投网
孟达深知关羽已死,自己绝无活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率领部下4000余人投降了曹丕。
当然,也许是需要送给曹军投名状,也许是念及旧情,他写信给刘封,给其指明一条生路。

上庸城蜀军军营大帐内,大将刘封夜不能寐。“你和汉中王不是亲骨肉,却背着危重的权势地位,势必被猜忌而性命难保。”孟达的信依然在耳中萦绕。
孟达已经投降曹魏,要说刘封完全没有动摇是不可能的,但思来想去,虽然仅仅是义子,但刘备对自己恩重如山,且父子情深,总不至于……“来人!将使者脱出去!斩!”

听说刘封斩了使者,孟达气不打一处来,向曹丕建言迅速占领上庸。曹丕命令孟达与夏侯尚、徐晃等率领魏军进攻上庸。
刘封败下阵来,丢了上庸城,带领亲信和残存部队逃回成都。
父子情殇,帝王之术利驱之
刘备得知关羽战殁,顿觉五雷轰顶,哭的昏天暗地。遥想当年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二弟竟然惨死。

刘备随即捉拿刘封问罪,斥责其欺凌孟达,拒绝营救关羽。诸葛亮担心刘备死后无人能控制刘封,力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这才有了文章开头刘封被赐死的一幕。
于此同时刘备紧锣密鼓准备兴师伐吴,让敌人血债血偿。诸葛亮不赞同刘备伐吴的主张,期望刘备能将关羽被杀迁怒于刘封,缓解心中对吴军的怨气。

没想到,事与愿违,后来刘备亲率大军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蜀军元气大伤。
事实上,刘备对吴军的恨,怎么会因为刘封的死而有所减弱?刘备作为一代雄主,深谙帝王之术。他既然已在心中决定立刘禅为储君,必然深知刘封断不可留。
可是刘封毕竟是名义上的长子,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战功卓著,于情上难以割舍。刘封没有去救关羽,有着错综复杂的客观原因,且完成了刘备交给的任务,于法上杀之无据。

刘备所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然知道主公在想什么。关羽被杀后,在刘备表现的犹豫不决时,他出面陈词,短短11个字,字字诛心,彻底宣告了刘封最终的命运。
刘封死前应该在后悔,若听从孟达的,是否会奋力一击,取得不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