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土木和建筑人的出路

2022-07-28 21:33 作者:万间网络科技  | 我要投稿

1. 土木和建筑突然成了冷门专业

图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4%,距离发达国家的70%,已经很近。

  • 房地产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顶点危机,大型房企陷入债务泥潭,中小房企面临被迫退出。

  • 各地爆出烂尾楼的业主联合,动态DuanDai,名单越拉越长。

  • 土木工程届的地球第一高校同济大学出现高考录取分数倒挂,一些专业投档分数断崖式下跌,985王牌院校连一所普通一本的分数线都不及,土木和建筑专业渐成冷门。

一系列社会事件的爆出,似乎在说明两件事:

  • 建筑业、房地产业,必然不再坚挺。

  • 土木人、建筑人,被迫面临职业转型的风险。

一切看似很突然,却又有其必然性。


2. 何以至此?何以持续?

首先肯定是时代的大背景。按照中国这样的造城速度,整个地球的陆地空间,只要有投资,可能也不够中国人去建造个两百年的。


(1)投资,投资资金从哪儿来?

投资的资金,来源于把全国城市接下来70年的土地税收,以炒上去的极高价格,一次性收完。

  • 葛优说,完了,前几任县长,把鹅城的税收到九十年以后了,也就是西历二零一零年,我们来错地方了。BX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

  • 我想说,何止是鹅城啊。不光把税收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等着还呢。

(2)效率,效率真就那么高?

过去的40年,勤劳朴实的农民工,匍匐在工地上:

  • 脚手架搭了又拆,拆了又搭;

  • 绑扎钢筋的女工,手速快到能够1秒钟绑完1个节点;

  • 所谓穿插施工,不只是流水施工段的交叉,而且是两班倒式的连续作业穿插:白天支模板、扎钢筋,晚上熬夜打混凝土。白加黑,效率翻倍!

实际上,不是农民工的效率高,他们的效率还不如从事农业的效率高呢,而是他们勤劳、朴实。

但是再勤劳,再朴实,也压不住老龄化。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逼近55岁。属于建筑农民工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老了,造不动了。


(3)效率这么低,那么技术呢?是技术没进步?科研没成果?

先自问自答几个问题。

  •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什么?是结构力学,出受力配筋计算书。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课是什么?是建筑手绘,画法几何,出设计图。其他都是4年,建筑学还是5年制,要多花一年学徒手画图。

  • 土木工程人毕业了去做什么?去工地当监工,开口都是张工、刘工、王工、向工,简称“施工狗”。结构力学是个啥?早就被忘在了脑后。建筑学人毕业了去做什么?坐办公室,用电脑翻图,简称“翻图农”。画图板是个啥?早就收起来吃灰了。

  • 现在什么学校在教建筑数字化,教施工机器人?教BIM?是培训机构,是专科学校。国内有哪个本科院校,把BIM、智能建造、AI设计,作为专业课吗?一个也没有,顶多有几个学校有选修课。

  • 现在的工程和建筑理论和技术,跟40年前有什么不一样吗?没有,都一样。还是徒手支模板、徒手扎钢筋、徒手打灰。

  • 那么多的土木和建筑高校,就没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吗?现在科研还能指望高校吗?特别是土木和建筑专业,土木工程的科研,就是不断在实验室,随便调整下混凝土的各种添加剂的配比,制作几个试块,养护几天,然后拿去压碎,然后发个论文:这个添加剂的这个配比,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约2%!建筑学专业呢?建筑人多把自己当做设计师,是艺术家范畴,连微信头像都是黑白色的艺术冷淡风。艺术,创意这个东西,怎么能用科研来量化呢?庸俗!

就以BIM为例来讲。

实际上,现在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意愿,要遥遥领先国内的土木高校。高校还在拿着IFC(工业基础类)的一点标准的东西,用vrml、WebGL写个简单的demo,分析一下数据结构和导出的完整性,或申报各类课题,然后就拿出来发学术论文或指导行业实践。

落后,却又充满着IFC的学术派的理想主义,出来的成果,必然是脱离现实,不落地。不落地的东西,做做研究,发发论文是可以的,怕就怕在把不成熟的东西,拿出来制定行业标准和地区政策,那就是在坑人了。

其实笔者早年也是想着先在学术上有所深入,从工地上PaoLu,去考了BIM领域的研究生。但是务虚之风太盛,索性不要这文凭,出来亲身实践,在干中学。


(4)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呢?

标准是行业的风向标、指南针。

还是以BIM标准,举个例子。

笔者曾在2014年参加过国内一本BIM国标的评审会议,这本标准叫《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 51269》,是国内发布的第2份BIM国标。与会专家就标准的部分条款和错别字做了深入沟通。

少数专家其实是有意见的,意思是这翻译的有失水准,比如:

  • Material,是翻译成材质还是材料?这都分不清吗?中文博大精深,标准要严查错别字!

最后,评审会还是圆满成功。

直到最近两三年,各地才开始发力建立地区性的BIM指导标准。但显然,标准也是落后于行业实践的。行业人员可能会面临一个窘境:等到标准真正成熟时,行业可能已进入下行期。

这还只是BIM这一个分支,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建造数字化呢?暂无指导标准可言。


3. 土木和建筑人的出路在哪儿?

一句话,土木人和建筑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赶紧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改开后的40年建设期,让我们忘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安逸的享受着时代增长的红利。高校的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学专业,课程内容几十年没有创新,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只能降级,去做“画图农”或“施工狗”,PaoLu者多如牛毛。

小高炉大炼钢铁式的工程大YJ,是没法练出真正的好钢的。

以前,甚至现在,推广BIM和数字化建造,都面临诸多阻力。这些阻力,有现实的利益禁锢,有不思进取的学校教育,有不成熟的产品,也有落后的人员知识水平和缺失的行业标准支撑。很多一线人员,对这些东西甚至嗤之以鼻,排斥得很。

当互联网的生产效率翻了数百倍,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翻了几十倍,农业的生产效率也翻了数倍时,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还停留在一百年前的水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或许很快将不再可持续,不再是主流。

尽管阻力依旧,但转型和创新必然会破局,迎来拐点。依靠的就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建造技术。

只要抓住这个转型的契机,务实的去干,土木人和建筑人,迎来的就不是一场行业危机、职业危机,而是新的机遇期。

比如,我们目前正迎来BIM落地应用的新时期,五花八门的BIM应用,各种BIM的工具软件和平台,正在行业内遍地开花。虽然鱼龙混杂,但必然有个大浪淘沙、沙里淘金的过程。有的企业,有的人,注定是要做引领者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积极拥抱变化,跟随时代的步伐即可。PaoLu、放弃、守旧、躺平,可能都将成为失落的一代。

浅谈土木和建筑人的出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