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晋城新发现一处古瓷窑址

2022-05-31 09:4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晋城新发现一处古瓷窑址

《文物世界》 2004年04期 孟耀虎

2003年参加中国古陶瓷长沙年会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小琦先生谈到山西晋城古瓷窑之事,缘起于晋城有位古陶瓷爱好者张禄先生,带了窑址的标本去了故宫博物院,而且进一步说明窑址区有大量的匣钵。由此,有了此次调查。2004年二月中旬,山西省考古所在和张禄先生取得联系并在他的带领下,对此窑址进行了初步踏查。

晋城古窑址位于晋城东南约30公里处太行山山坳中,古代晋城通往河南的商道就从窑区旁穿过,当时这里烧造的瓷器,便经这条商道很快运销到其他地区。今天的窑区已经是烟消灰灭,几户人家在远离闹市的窑区附近静悄悄地生活在回归自然的恬静氛围中。

窑区现在已经被修为梯田,地龙便是用石头和大量的匣钵残片垒砌而成(图一),有的匣钵内还有因窑温过高或匣多次使用等原因而沾联的瓷器残片。在窑址区的跟前,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三眼水井,水井今天仍可使用,水井内用石头垒砌井壁,井面有石板铺盖。极有可能正是位于这半山腰的泉井,提供了当年窑场用水(图二)。遗址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保存较好。从地表采集标本看,这里主要烧造以钧釉瓷为主的产品,同时生产一些白瓷黑画花器物。从采集到的标本看,器物质量较好。

钧釉器物∶从釉色上可分出天蓝、天青、青褐色、黄褐色等多种。前两种釉色应是钧釉的基本发色,其他的应是因烧造温度或施釉时釉水中的呈色剂没有搅拌匀所形成的一种变异发色。这种现象在烧造钧釉器物的其他窑区均有发现。有一种器物薄釉处色呈透明的青黄色,聚釉的厚釉处则呈现出天蓝或天青色(图三)。这种器物标本正是我们了解天蓝和天青色釉色以外其他器物呈色的中间介质。器型有碗、盘等,主要为日常生活器皿。胎质坚硬,有黄白、土黄、灰几种颜色,这种呈色应当和烧造时的气氛有极大关系。灰胎的形成温度要高于其他胎色形成的温度。从一些标本断面看,同一件器物有灰和土黄色两种胎色,这类标本足以证明灰胎和黄白胎及土黄胎是由于温度的不同所形成。圈足修整规矩,底有鸡心点。施釉多不及底(图四)。匣钵主要为漏斗型(图五)。

白瓷黑画花器物∶器型为碗盘类,全部上化妆土。釉层多数莹润,玻璃质感强。有的器物内白釉外酱釉,一些器物上画酱或黑色花纹。施釉多不及底,胎质坚硬,呈土黄色或灰色(图六)。

从所获器物标本中弧腹、敛口或直口的造型以及底足的挖削工艺看,晋城窑的烧造时间当在元代。据当地老百姓讲,在这次调查的窑址3 公里外,还有两处烧造钧釉器物的窑址。

这次调查,还采集到一件青花瓷片。以往的观念中,除了唐代青花最初在扬州发现并在河南巩县找到烧造地点外,其它地区并不烧造青花。唐代以后的北方地区,清代以前是否烧造青花,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2年山西古陶瓷学会期间,张浦生先生谈到,山西明代时可能烧造青花器物。回想以前调查窑址时多次发现青花器物,觉得张先生的话应当重视。民间收藏爱好者中有不少人把一些器物总是归于宋元时期,一直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因此从考古的角度重视北方青花的烧造时间,应当是很有必要的。这次发现的青花为一碗片,灰胎,施化妆土,底釉蓝白,青花灰暗(图七)。胎色和同窑址采集到的钧釉器中灰胎类的器物标本在胎色上较为接近(图八),是否也为元代产品,还需在此窑址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发掘,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此次调查经费由林保照基金提供赞助,特致谢忱。)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晋城新发现一处古瓷窑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