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咳”莫乱止,对症才有效。立秋过后,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患咳嗽、感冒等呼

2022-10-11 13:1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秋咳”莫乱止,对症才有效。立秋过后,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不少人出现喉痒咳嗽、干咳少痰的症状,而且一旦咳起来就很难制止。尤其是紧张的都市生活节奏、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等,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在气候变化刺激下,机体调节易失去平衡,进而出现秋季燥咳。

这种秋季燥咳被误认为感冒的几率很高。很多人自以为是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来治疗。实际上,秋咳为秋天燥邪侵犯人体所致,盲目用不相干的感冒药、抗生素等,会逐渐损耗人体正气,加重病情。用止咳药如复方甘草片等来止咳,则是治标不治本,往往会掩盖病人的症状,以致耽误治疗。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咳嗽,应查出病因对症下药,切勿随便服用止咳药物或抗生素。

秋季燥咳因病因不同,一般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在防治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凉燥一般发生在中秋过后,往往容易与感冒混淆,如头痛、恶寒、发热,但无汗无痰,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用药更是因人而异,在秋咳严重时,最好还是接受汤药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方可以使用中成药来稳定疗效。

秋季咳嗽之所以高发,主要跟以下三方面有关:

一方面秋季气候比较干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空气干燥的情况下,气道黏膜就容易受损,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伤肺,肺失宣降,所以咳嗽高发;还有一方面,伴随气温的逐渐降低,寒邪加重,从而容易咳嗽高发。另外,到秋冬季节流感等病毒再次抬头,这也是造成咳嗽高发的一个原因。那么秋季咳嗽不小心中招该怎么办呢?

三种秋咳,对症拆招

秋冬交替的季节,身边咳嗽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认为,这些都是由于风寒燥邪所诱发的外感咳嗽。外感咳嗽主要分为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及风燥伤肺证,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食疗、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对缓解不同的外感咳嗽效果很好。大家不妨“对号入座”,找出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法。

风寒袭肺证。这种证型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白稀痰、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初期症状不严重时,可按摩列缺、尺泽、肺俞等穴位。具体方法是:取列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即是)、尺泽(曲肘,肘横纹中桡侧凹陷处)、肺俞(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50次左右,再用拇指指腹按压20次左右,有酸胀感为宜。若咳嗽咳痰较重,可去医院请医生取以上三穴进行拔罐处理。拔罐后注意多喝热水,多休息。 

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同时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热等症状。初期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时,可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中药代茶饮。具体方子是:取桑叶、野菊花、枇杷叶、桔梗,将以上药物放入茶杯中用沸水,焖泡10~15分钟即可饮用。如果使用此法3~5天症状无法缓解,可加服感冒清热颗粒、桑菊饮颗粒、银翘散颗粒等中成药。

风燥伤肺证。风燥咳嗽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同时伴有咽喉干痛、口鼻干燥。燥邪犯肺的咳嗽,食疗是比较好的选择,若咳嗽初期干咳无痰,伴咽干咽痛,可服用五汁饮(梨、荸荠、麦冬、龙眼肉、莲藕、蜂蜜少许,将以上药物放入锅中煎煮30~45分钟,取汤作代茶饮),也可食用川贝蒸梨(雪花梨、川贝母、百合、冰糖,雪花梨切去蒂部,挖出雪梨心,把川贝粉、百合、冰糖放入雪梨内部,盖回蒂部,放入碗中,隔水蒸30~45分钟即可)。


“秋咳”莫乱止,对症才有效。立秋过后,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患咳嗽、感冒等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