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唱腔赏析:《龙凤花烛》

戚(雅仙)派唱腔
戚雅仙,祖籍浙江余姚,1928年2月出生于上海。1941年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先后与徐天红、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等合作演出。
她根据自身条件,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朴素深沉、韵味醇厚的戚派唱腔,风靡剧坛。戚派唱腔好听易学,流传甚广。戚派唱腔旋律简朴,特点鲜明。在简练的旋律中将字音唱得非常清晰,从而使剧中人的感情体现得真切动人,尤其在表现悲剧人物时,戚派唱腔具有独到的功能。
戚派唱腔中富于特征性乐汇,以五声音阶为骨干,节奏较为平稳。例如:

这些乐汇,特点鲜明,易记易学。同时,又在此基础上作多种变化,以适应各种感情的需要。
戚派唱腔在清晰的字音中含有浓郁的韵味,又在浓郁的韵味中体现剧中人真切的感情。尤其“清板”腔随字转,字正腔圆,在朴实的唱腔中将字、情、味结合起来,听来自然亲切。例如《白蛇传·合钵》“千年白蛇峨眉修”的[尺调腔·慢板]“清板”如泣如诉,感情深沉。又如戚雅仙的代表作《龙凤花烛》,其中的著名唱段“四季衣”充分发挥了戚派唱腔的特点并在唱腔及布局上有了新的发展。再如《相思树·梳妆》是用朴实欢快的[四工腔]表现了少女待夫归来先“梳一个俏妙发髻见韩郎”的喜悦心情。
《龙凤花烛》的内容:徐梅红抚孤守孀,受尽封建礼教家庭的束缚和折磨,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痛将女儿小红托付给表兄鲁玉亭带走、远奔他乡。“四季衣”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衣服的更换,不仅表达出母女别离之情,更体现了徐梅红对女儿小红殷切的慈母爱心。戚派“四季衣”以她悲切哀婉的唱腔和朴实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一唱段流传甚广,戚雅仙“擅演悲剧”,这是她的代表性唱段之一。
《龙凤花烛》由红枫编剧,“四季衣”唱词写得概要简练,情深意切。春、夏、秋、冬每段八句词,感情铺叙、结构逻辑深人而严密,这为作曲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春、夏、秋、冬四段,在唱腔整体布局上采用了“启、承、转、合”的结构:春季八句唱是“起”部,用[尺调腔·慢板]丝弦伴奏,委婉的行腔间倾吐了“一针一线娘血泪”的分别之情;夏季八句唱是“承”部,用[尺调腔·慢板]“清板”,情真意切地唱出慈母的谆谆叮咛;秋季八句唱则转[弦下腔·慢板]有着焦虑不安的情绪,“芦花翻白时,北雁向南飞。”转为2/4节拍,唱腔紧缩,又在第八句“无爹没娘全靠己”时,转人[尺调腔]的“紧伴散唱”,伴奏的阵阵催促,起着明显“转”部的推动作用;冬季的前面四句,是急切不安的“紧伴散唱”,第四句“清板”充分体现戚派唱腔字清味浓、情真意深的特点将一位慈母的殷切期盼唱得娓娓动人。




——摘自连波编著(2013)《越剧唱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