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裴注讲解9
《魏氏春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胡三省:此光武安反侧之意,英雄处事,世虽相远,若合符节。
《魏略》: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莫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李通书疏。
曹操发现了众人写给袁绍的信,下令烧毁这些书信,说,“袁绍强盛的时候,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你们呢!”表现出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志向,宽容人才的“错误”。在当时,曹操没找到李通写给袁绍的信。
胡三省评论说,曹操此举和光武帝一样,是一种英雄的行为,证明了百年来道德观没有太大的变化。
《魏书》:公云:"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纵谭挟诈,不终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乃许之。
注曰:据本志荀攸、辛毗传,操欲先平荆州,闻荀攸、辛毗之言,乃引军北还,与《魏书》异。
曹操说,“我攻打吕布的时候,刘表坐观成败。官渡之战的时候,他也不帮助袁绍。依我看,他就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以后再考虑消灭他。袁谭、袁尚狡猾又能如何?我也一样能打败他们,这样做利益是最大的。”就同意联姻。
当然在辛毗、荀攸的传记里,曹操本想消灭刘表,听从二人建议后,暂缓了进攻刘表的计划。
《魏书》:谭之围解,阴以将军印绶假旷。旷受印送之,公曰:"我固知谭之有小计也。欲使我攻尚,得以其间略民聚众,尚之破,可得自强以乘我弊也。尚破我盛,何弊之乘乎?"
袁谭解围后,暗中给吕旷将军印绶,吕旷把印绶给了曹操,曹操评论说,“袁谭这小子,会耍小计俩,想图谋我,哪有那么容易!我大破袁尚之后,他袁谭还能奈我何?”
《曹瞒传》:遣候者数部前后参之,皆曰"定从西道,已在邯郸"。公大喜,会诸将曰:"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诸君方见不久也。"
曹操派遣侦察兵探察袁尚他们的路线。侦察兵汇报说,“他们从西道进入了邯郸。”曹操听了,喜不自胜,对诸将收到,“我已经得冀州了,你们知道吗?”众将表示:“我们不知道。”曹操说道,“你们很快就知道了。”
《傅子》:太祖又云:"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曹操和袁绍讨论如何发展的问题,袁绍提出占领地利。曹操说,“汤武成功,是因为他们占领了好地方吗?如果依靠地势,就做不到随机应变了。”
《曹瞒传》: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注曰:战事在八月,又值大雨之后,何以云时寒且旱?似不足信。
当初不少人反对曹操远征,曹操坚持远征,差点就因为断粮失败。所以曹操回师后,奖励了那些反对的人,并希望他们继续提意见。
这里质疑的点在于八月份刚刚下雨,为什么会有寒冷和干旱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