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 内外资博弈拖累市场,监管出面,下周如何运行?
周五美三大股指全线收跌,道指跌1.48%报35365.44点,标普500指数跌1.03%报4620.64点,纳指跌0.07%报15169.68点。本周,道指跌1.68%,标普500指数跌1.94%,纳指跌2.95%。
COMEX黄金期货涨0.02%,国际油价全线下跌,美油明年1月合约跌2.79%,伦敦基本金属多数下跌。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收盘多数上涨,能源化工品普遍上涨,PVC涨3.17%,玻璃涨2.96%,甲醇涨2.29%,沥青涨2.08%,塑料涨1.38%,聚丙烯涨1.31%。
黑色系全线上涨,焦煤涨4.61%,焦炭涨2.2%,热卷涨1.3%,螺纹钢涨1.17%。
周五A股在寻求突破无果后再次回调,并引发一定恐慌盘,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逾1%,北上也终结本轮平年内纪录的连续12日流入,转为大幅流出。
权重和题材板块走势均十分低迷,随着元宇宙到达高点,资金分化明显,部分个股已经明显有资金流出。
短线最主要的热点,集中在“次新妖股”阵营中,三X马、京X股份、陕X金叶、中X股份、福X德,以及尾盘再度偷袭一波流的美X文化集体涨停晋级,短线资金再次走出扎堆走势。
板块方面,半导体,食品饮料,汽车配件跌幅较大。特高压、电力等双碳新能源领域板块走势稳健。
北向资金午后加速离场,全天净卖出65.61亿元,单日净卖出额创逾1个月新高,结束连续12日净买入态势。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14.66亿元,连续5周净买入。
日内大消费及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股集体承压,陆股通20大活跃股无一上涨。医药、白酒股悉数遭减持,药明康德遭大幅净卖出10.49亿元,净卖出额创历史新高,连续3日净卖出,累计净卖出21.95亿元,片仔癀净卖出逾2亿元;山西汾酒净卖出5.09亿元,五粮液、贵州茅台净卖出逾2亿元,泸州老窖净卖出0.67亿元。
此外,隆基股份净卖出5.88亿元,连续3日净卖出,累计净卖出11.12亿元;中国中免、中国平安净卖出2亿元。
净买入方面,部分新能源股重获资金追捧,宁德时代净买入4.84亿元,净买入额再度居首,连续4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18.36亿元,比亚迪、汇川技术、恩捷股份分别获净买入4.03亿元、3.01亿元、2.49亿元,阳光电源净买入0.41亿元。
此外,外资对东方财富加仓势头不减,日内再度净买入3.98亿元,连续10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74.95亿元。
内资个股主力资金流向方面,31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汤姆猫、三峡能源、C风光、内蒙华电、上海建工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入9.33亿元、5.36亿元、3.33亿元、3.17亿元、2.67亿元。
164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1亿元。美锦能源、隆基股份、五粮液、北方稀土、比亚迪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出11.59亿元、10.65亿元、8.52亿元、8.12亿元、7.45亿元。
内外资再次出现分歧,外资买入宁德、比亚迪等电池相关板块,而内资则卖出稀土、比亚迪等板块,转而流入汤姆猫等云游戏板块,以及储能、风电等领域。
周五晚在周四收评和周五的早评里面都已经提示了上证指数60分钟,如果无法突破DEA线压力位还会再次回落。
同时周五是期指交割日,本身风险就较大,所以周五的下跌是在预期之中的。
但市场走的却是过于羸弱,早盘直接低开低走,全天单边下跌,没有一波像样的反弹。
资金主力毫无抵抗,只在个别短线游资板块上有所作为。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现在资金无心拉指数,只想赚快钱的想法。
本周一指数在上摸3700点之后,开始持续的一周的回调,而这波回调的主要推手无疑是内资,而且是大资金。
因为北上资金一直在买入,直到周五大势已去才开始流出。所以这波市场的下跌,责任就在内盘的大资金上。
那么那次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持续卖出呢?
有几个因素,第一是当时美联储决议悬而未决;
第二,本周五期指交割;
第三,指数拉升3700点,资金避险情绪浓厚。
但其实除了这几点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点也是值得关注的,就是内外资的博弈。
可以看到现在内外资的分歧越来越大,跟过去已经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了。
大概在半年前的走势是很明显的内资跟着外资走,因此外资常常被称为聪明资金。
但是这半年来内外资的分歧越来越大,这一两周则完全背道而驰。
外资持续加仓大消费、金融、地产等传统领域。
而内资则抛售相关领域的龙头股,并且买入题材。
而随着本周市场的连续调整,北上资金仍在持续单边流入,主要流入板块仍然是上述传统领域。
所以内资是不可能跟着去追高拿货的,而此时去继续买入已经在相对高位的核心题材板块,风险显然也比较大。
因此内资选择了砸盘,保证指数和权重板块无法拉升,从而压制外资的做多利润空间,使外资始终保持亏损的局面。
大家要知道下周五开始港股通会因为圣诞节关闭通道,12月24日(星期五)下午至12月27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2月28日(星期二)恢复。
内资不可能在此之前就拉升指数,否则到时候通道关闭,内资难道还要在高位继续拉高吗?显然不可能。
如果在此期间砸盘,外资回来正好抄底。
所以,内资必然会选择在港股通关闭之前不断砸盘,等港股通关闭,内资趁机拉升,迫使外资回来之后追高。
因为,在一年内的历史走势上回顾,几次这种港股通关闭恢复后,外资都没有追高,而是在回来之后继续砸盘,因为外资也不想抬轿子。
内外资的宿怨,其实也是由此而起。
所以这场圣诞大战的序幕只是刚刚拉开而已,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得到下下周,才能见分晓。
而对于我们散户来说,大部分人都有可能成为大资金博弈的牺牲品。
因为走势会更不连续,阴跌甚至放量下跌的局面会更容易出现。
真心希望上面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出手,警告双方,维护和谐稳定的投资市场,让“转化为投资”的居民储蓄不至于随风飘散。
而在周五盘后,相关消息也确实出台了,而且十分重磅:
证监会拟进一步完善沪深港通机制,对所谓“假外资”实施严格监管。新规拟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新规设置1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存量内地投资者可继续通过沪深股通买卖A股;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股,所持A股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权限由香港经纪商及时注销。
并表示,近年来有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据证监会统计,目前此类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万名。
这会给这次博弈提前画上句号吗?
显然概率不大,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这种只对一方进行约束的行为,显然无法对内资起到震慑的效应,要知道本周砸盘的可都是内资啊。
如果下周北上资金趁势大幅流出,难道内资会回来护盘吗?
总感觉这种想法有点天真,所以大家还是谨慎的好。
【再说一下房地产】
截至11月28日,深圳、南京、苏州、无锡已完成第三批次集中土地出让。
南京第三批出让的46宗地块中,有35宗底价成交;
深圳第三批出让的11宗地块中,有7宗以底价成交;
苏州第三批出让的25宗地块中,有23宗底价成交。
可以发现,底价成交占了绝大多数,而在此背后,则是品牌房企的“躺平”,国企或地方城投平台的托底拿地。
据统计,大中型上市房企在三批次供地中出手次数明显下降,截至11月28日三批地供地已成交的土地金额中,上市房企的取地金额占比从一批次的93%下降至二批次的56%,目前三批次已下降至12%。
另一面,国企或城投平台托底拿地成为趋势。
据申港证券统计:
无锡三批次成交的20宗土地中,政府平台取地17宗,房企取地仅3宗;
南京三批次成交的31宗涉宅供地中,18宗为政府平台公司摘牌,近9成地块为国企摘牌;
苏州三批次21宗供地中,11宗为政府城投公司托底,国企及城投公司合计拿地19宗。
我们之前已经提示过房地产市场格局的转变,私营企业将逐步淡出(注意不是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有上方背书的央企和地方企业将成为主流。
而由此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则颇为复杂,比如定价、服务、消费者话语权的对等关系,等等方面都可能和以往不再一样。
同时关于民营私营房企的退路问题,现在也扑朔迷离。
虽然上方已经从多方开始尝试各种举措尝试,缓解目前的生存艰难的局面。
比如多地均下调了土拍保证金比例,同时下调了起拍价。
但是年末工人工资集中兑付等刚性偿债压力大,房企局面仍不好过。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各个房企已经开始开源节流,一方面开始降价促销,甚至出现了买一套送一套的现象。
另一方面全员销售,非销售岗位的人员也被硬性加上了销售业绩考核。
而为了帮助这些房企度过眼前的难关,从10月开始密集的松绑政策连续出台:
下调房贷利率,提升放款速度;
各地限购松绑;
21城市发布“限跌令”;
央行降准放水;
宣布房地产为支柱产业;
而随着一系列秘技措施出台,房地产行业也在逐步回暖,股市相关板块拉升,高盛开始买入房地产债券,种种迹象已经开始向好。
(最新消息:桂林向房企购房者发放消费券,给予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贡献奖励。)
但我们必须明白,这只是寒冬里的一把小火苗。
其目的只是让硬着陆变为软着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
房住不炒,限制二手房流通,发展租赁市场。都将促使这个行业退出高光的历史舞台,而双碳新能源,国产替代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将成为新的关注点。
【消息面汇总】
12月16日晚间消息,英国央行意外将基准利率提升至0.25%,加息15个基点,市场预期为维持在0.1%不变。
同时美联储会议决议预期2022年将会加息三次,全球收紧流动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
但大家其实对此也不会过于惊慌,德银行研究部通过对过往历史上美联储加息后的市场变化进行回顾后发现,从首次加息算起,通常加息第一年经济增长保持强劲,通胀继续上升,股市继续上涨,信贷紧缩,债券收益率曲线趋平;到了第二年,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股市趋于平稳,信贷开始扩大,债券收益率下降。
常见的一个模式是,增长放缓通常发生在加息的一年后,一般货币政策的全面效应可能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显现。
考虑到加息后最早出现衰退的时间是11个月,那么从统计上看,2022年,特别是年初就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并不高。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加强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旅游团队疫情防控工作,从即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进出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与香港、澳门有口岸相连的除外)的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相关板块再次走弱的概率不小,大家谨慎。
深圳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氢能源板块曾在2019年大放异彩,但由于当时步子太大,随后持续低迷了好久,而随着近期板块利好的密集出台,有望在2022年再次走出一波行情,值得关注。
【说回市场】
大家很容易发现,最近无论是核心题材还是重点权重板块,走得都相当弱,市场最明显的热点就是次新+小盘+妖股。
当资金被这些小盘妖股明显分流的时候,对主板的关注度就会显然下降,这自然不利于走势走强,而且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投机现象。
连板个股愈发增多,短线炒作情绪甚嚣尘上。
这显然对整个市场是负面的,助推了过度投机情绪,也加大了市场的无序波动。
于是,周五盘后深交所发布了一条重要消息:
对三羊马、陕西金叶、宣亚国际等妖股重点监控。
那么在周末出台相应的消息之后,我们重点要看下周一相关个股的走势情况以及一旦他们下跌甚至跌停,是否会有新的龙头站出来。
这将决定次新妖股炒作的情绪是否会延续?
【再说说板块】
周四晚上受到美国2022年加息三次预期的影响,美股纳斯达克大跌,而周五港股和A股的科技板块大幅下跌,因为科技类个股受加息影响最大,估值或者说泡沫最高。
所以对于这一类的板块,近期尽量回避,不要轻易尝试抄底。
防止该类板块出现持续走低的可能。
而新能源车锂电等则主要是因为价格过高,所以遭遇获利盘的抛售。
权重板块方面主要被砸的是医药和白酒。
医药板块在所谓的老美黑名单消息推动下,药明带头封死跌停,导致整个板块开始走弱。
而白酒更为可笑,在一则董事长失联消息的刺激下,导致个股差点封死跌停,板块资金也纷纷出逃。
其实这些的背后都体现出资金做多信心不强,恐惧下跌风险,因而一有风吹草动就主动离场。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资金抱团在的小盘次新妖股上。
、
市场总是不缺乏资金的,最近已经连续稳定在每日万亿以上很久了。但资金趋利避害,恐高就低的想法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虽然周末出台了相关小盘次新妖股的打压措施,下周资金是否会回流主题板块仍然存疑。
毕竟从题材来说,上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
而金融、地产、基建、双碳新能源等板块相对安全度会好一些。
如果选择的话,这些板块风险度较低,同时如果白酒甚至是医药板块板块出现缩量低位整理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布局价值。
不过很显然整个2021年以来,医药、白酒的投资热度已经明显不如2020,所以现在的热点并不在这里,因此即便操作也要控制总体仓位的分配。
指数方面,本周五个交易日,除了周四有一波反弹之外,其他4天都是绿的,这和上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思本周下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两条:
第一,上证指数上摸3700点,导致资金有高位避险的需求;
第二、内外资的博弈导致无法出现持续拉升的权重板块,因此在临近前高的时候只能选择震荡回落,最终引发跳水行情。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周末出台了关于港股通投资者的规范消息。
可以看到双方的博弈已经引起了重视,虽然要在一年之后才会真正的靴子落地,但是这个事件主要起到的作用是警示和震慑,而不是清查。
如果相关资金方仍然有不合规的举动,相信会有进一步的举措出台。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次的举措主要是针对北上资金的,而本周连续做空、打压压制指数的内盘资金,却缺少相应的说法。
所以不得不思考将来是否会出现A股里面内资独大,执掌话语权,想涨就涨,想跌就跌的局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一定要明白,在缺少博弈的市场常常难以形成波澜壮阔的行情,极端走势会愈来愈多,交投清淡,交易难度也会显著增加。
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期待着,管理层有更加公平、合理、全面的规范性规定出台。
从指数目前的形态来看,日线及更大周期的调整仍然没有完全到位,但是日内周期已经有反弹的可能性的;
不过日内周期的反弹除非能够持续放量,否则后边再次下跌的概率仍然较大。
所以仍然建议大家在没有看到明确的底部信号之前,不要轻易进场抄底或者加仓。
手里有仓位并且不愿意止损的,最好也耐心等待到明确的日内底部,再加仓做T。
预计下周的走势有可能会同样波澜壮阔,因为圣诞节港股通休市前,预计双方博弈仍会继续进行。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周一开盘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欢迎关注,也欢迎大家顺手帮我们转评赞,非常感谢,大家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