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茶坊列市开:全国著名的汉正街为什么不如昔日繁华了?
似火的骄阳,仿佛上帝的调色板,把外婆的肤色,绘成了铜象,一路小卖,一路歌谣,岁月雕刻着外婆额头上的印章,外婆似街边流动的画卷,冰凉的雪糕,把人们燥热的情绪,悄悄地冷藏。
武汉居中中国,汉正街九省通衢,南来的、北往的人流物流必经之地,汉口为武汉之商贸核心,汉正街为汉口商贸之始发地。自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之后,两江汇合、河道大开、运输通畅了,汉口就成了商贩交集、货物周转的黄金宝地了;
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汉口就发展成为了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一了;500多年来,一直都是商贾云集、经贸繁华之地呀;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汉正街为商业主体的汉口茶市已经是“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了。
过去的汉正街,那是“扁担”的天下,那时候的汉正街,人拉肩扛,地摊经济 ,摆一张竹床就是柜台,铺一张报纸生意就开了张,小商品市场,小摊小贩。
电视剧《汉正街》中唱道“好长好长的街,好多好多的人,小街上的人脚步不停”,唱出了汉正街的繁荣。
民国时期,汉正街可不仅仅是小商品市场,还有银行、买办、金号、银楼、当铺、纱厂、服装、皮草、茶庄、瓷器、客栈等扎堆的地方,当然,汉正街最典型,最普遍的还是“前店后厂”这种小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汉正街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口的集家嘴,过街是汉口租界,优越的地理位置,坐拥水陆码头。
古时候,水运是最早、最方便的运输,当时还通了京汉铁路,汉正街真正是“财源滚滚达三江”,有“货到汉口自然活”的美誉。汉正街还是有名的“戏码头”,上演京剧、汉剧,名角云集。
改革开放后,武汉率先提出“城乡开通”“城城开通”,汉正街是非常红火的,在全国很小名,不仅湖北武汉人在汉正街“打货”,来自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外省的客商都到汉正街“进货”,然后回去卖,汉正街以服装、鞋帽、包箱,以及纽扣、拉链等最著名。
汉正街的转型
近年来武汉市建设西汉正街,兴建汉口北大市场,承接汉正街部分商品市场的转移,西汉正街以建材为主,汉口北以服装和家俱为主,但是,汉正街的地理位置优越,老商户都不愿离开,汉正街综合治理推进难度大,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比如大货车不准进入汉正街,打围墙等,汉正街才得以完成改造目标。
新建后的汉正街变大、变高、变长了,宏观来看,汉正街商户更多了,营业额也更大了。但从微观,从个体来看,汉正街的人气大不如以前了。
而且在汉正街改造的这段时间,全国各地小商品市场都在兴起,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到县,都有小商品市场,小商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而销售利润很薄,那么,小商品的经营户(终端)就会就近进货。
以河南为例,以前有很多河南人,特别是信阳、周口、南阳等地商人常到武汉汉正街来批发服装,但之后,河南到处有服装批发市场,河南本地的服装生产厂家也很多,他们就不到汉正街了。湖北本省的,像仙桃、荆州,本身就是纺织大市,当地人也很少到汉正街了。
汉正街的没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社会生产力更加发达,商品更加丰富多元,商品流通更加便利通畅,网络销售越来越普遍,已经走出了局部繁荣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