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力神16Ah钛酸锂电池0.2C放电曲线及放电对应微分容量曲线-dQ/dV

电池为力神6串钛酸锂电池模组,测试时均衡板拔掉(均衡板是自己加的)。放电前,将各个电芯充到了大约2.7V并静置了一段时间。0.2C(3.2A)放电得到的放电曲线以及局部放大图如下,低倍率放电主要是为了得出更准确的dQ/dV曲线,本来还想做C/25倍率放电的,但是时间太久,不允许,只好做0.2C放电


可以看到,有两个电芯与其它四个电芯不一致,容量偏低,表现为放电曲线提前下降。因为所有电芯都是串联一起放电的,有两个电芯不一致,所以其中两个容量偏小的电芯放到截止电压1.2V后,只能对整组电池停止放电测试了,那么另外四个容量正常的电池就没有放完电
选取其中三个电芯(两个容量偏低的作为电芯1、2,四个容量正常的其中一个电芯作为电芯3),根据放电曲线作出放电微分容量曲线-dQ/dV,该曲线与峰值处局部放大曲线如图。为什么在dQ/dV前面要加负号,是因为这个电池测试领域相关的标准(可能成文,也可能不成文),一般以充电为正,放电为负,加了个负号翻到正。


可以看到,0.2C放电的微分容量曲线有两个峰,大约分别在2.42V和2.56V,后者的峰比前者的峰高。而钛酸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是钛酸锂,正极活性材料一般是镍钴锰三元锂或锰酸锂。全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钛酸锂材料的电位一般几乎不变,为1.55V(vs Li/Li+),如图

所以这种放电曲线的形状主要是由正极材料决定的,那么将两个峰的电压加上1.55V,可以计算得出两个峰对应的正极电位(vs Li/Li+)分别为3.97V和4.11V。对比锰酸锂(LiMn2O4)的CV(看纵轴负半轴)3.9V和4.1V,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的较好,所以这个钛酸锂的正极材料用的是锰酸锂。


那么,有几个问题还是想请教一下懂行的人:
1.锰酸锂的两个峰分别对应什么反应?为什么在有的文献中(最后一张图,文献[1]),在3.750V出现了第三个峰?而有的图(倒数第二张图CV曲线)没有这一个峰?
2.一般说锰酸锂的循环性能比较差,那用锰酸锂作为正极、钛酸锂作为负极的电池,循环次数怎么能到数万次?(力神这款16Ah的标称1C充放电循环次数30000次)
3.产业中一般如何解决钛酸锂负极的胀气问题呢?
4.根据三个容量不同电芯的微分容量曲线来看,两个容量与其它不一致的电芯,导致其容量较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循环次数多了衰减了,还是因为制造过程中本来就不一致?因为可以看到三个电芯互相对比,微分容量曲线两个峰虽然高度略有不同,但是峰值对应的电压差距不大的。如果是衰减导致的,那么峰值所对应的电压会不会会有明显的移动?
参考文献:
[1] Feng, Xuning, et al. "A reliable approach of differentiating discrete sampled-data for battery diagnosis." ETransportation 3 (2020): 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