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

2022-01-03 08:0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

《文物》 1978年07期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大同城北二十五公里镇川公社附近的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的南部,有两个长满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一公里。南部的大土丘,就是埋葬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北边的土丘略小,是孝文帝元宏的寿陵即“万年堂”(图一)。永固陵于太和五年(481年)开始营建,三年后即太和八年告成。

冯氏墓是见于文献记载(太和十四年〔490年〕)的北魏早期墓。墓的规模宏大,结构坚实,曾多次被盗。1976年4—5月,我们发掘清理了这座墓,出土了铜簪、骨簪、铁箭镰、铁矛头、残石俑等遗物。墓中特别是两道石券门门框、门拱上的石雕艺术品,更为珍贵。

墓室结构

这两座墓都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层之上,有高大的封土堆(图一二)。冯氏墓,俗称祁皇墓。封土堆现高22.87米,呈圆形,基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该墓为砖砌多室墓,建造于封土堆的中心,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南北总长17.60米。墓道向南偏东四度。

墓门外接墓道,为了防止土层塌陷,在东西两侧用石块垒砌长5.9米的两堵石墙。墙有收分,坡度较大,高约5米,北端宽5.10米,墓道向南直道到封土堆外沿。墓门高4.15、宽3.95米。墓门用条砖封闭,其中二砖在券门内,三砖在券门外,封门墙厚2.10米。

前室平面呈梯形,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平面是长方形,前室及甬道顶为拱形,四壁砌法与后室基本相同,只是起券较低(图二)。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相当壮观。石券门制作工整细致,由尖拱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门无轴,不能开合,是嵌入尖拱门楣内的。甬道南端石券门制作比北端石券门精细,南端石门高1.82、宽1.59、厚0.20米(图一三、一四)。

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四壁呈外凸的弧线形,从下到上慢慢向内收缩。用四层横平条砖起基,上置立式横砖一层,再上面置横平砖二层,共七平七横,然后横平砖错缝平砌起券至顶共八十余层。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顶中间嵌一块白砂石,上雕莲纹图案。甬道在南,不在南壁正中而略偏东,甬道门券是先砌券后垒壁(图一五)。

从后室西壁南端盗洞看,其墓壁结构是以三个横平砖相接,厚1.30米,墓外紧靠墓壁约有0.30米的黄土,土质不甚硬。其外是黑色土,夯打很坚实。两种土交界线垂直,十分明显。夯土断面上有白灰点,是砌墓室时溅的,故知墓的建造是先打夯土台,再裁成为方形,内砌砖,中间空隙填土。在石砌墓道内及距墓室外约5米处四周填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墓室南部墓道内堆积的石块较多,显然是为防盗而设置的。在墓室和甬道底部都未见铺地砖,夯土平整,相当坚硬,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细砂。在甬道南端石门前的封门墙下和前室东南角封门墙下均发现了部分铺地砖,可知墓室和甬道底部的铺地砖是被拆除掉的。从甬道壁上白灰痕迹看,建墓时,在两道石券门的里外及甬道中间共设置五堵封闭砖墙,发掘时仅存甬道南端石门外的一堵,墙厚1.08米。

墓室规模很大,是我国巳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整个墓室用砖约达二十余万块。砖青灰色,根据用途有几种不同规格,其中绝大多数为条砖,长41、宽21、厚7.7厘米,重二十五市斤。铺地大方砖,50.6厘米见方,厚7.2厘米,重六十九市斤。砖坯极细,含沙砾很少,棱角整齐,规格一致,背面有细绳纹。扣之作金石声。方山二陵所用之砖与明代定陵前中殿地面铺的“金砖”,质量相同①,这样的优质砖当是为宫廷特制的。该墓虽历时近一千五百年,但墓室仍保持原貌,可见其结构的坚实。

清理墓室时,在后室内发现大量漆皮残片,还有小块的朽木、长铁钉。看来棺椁上原涂了几层朱漆。有少量的人骨,由于多次被盗,破坏严重,葬式不明。

被盗情况

根据这次对该墓的发掘和访问当地群众所了解的情况看,冯氏墓在过去曾被盗三次。

第一次:墓室西壁南端下部有盗洞一处,盗洞高1.4:宽1米。盗墓者是从西北方向挖洞进入的,坚硬的盗洞内留下了锹头挖凿的痕迹。后室内大部分随葬器物,就是这次被盗去的。盗墓者还企图向南进展,进入甬道,故将石门里的封墙拆掉。在石门框的里边,有几处被铁锤打破的痕迹,由于石门坚固严密,故未进入甬道内。后室西壁中间有用白灰书写的三行字,每行四字,即“大金正隆、□□六月、□□□□"。可知第一次被盗时间不应晚于金代正隆年间(11 56—1161年)。

第二次:在发掘墓道时,由封土堆南沿向北进到20米处,发现有盗墓人丢弃的金代白瓷碟、碗的残片及一部分兽骨.还有被破坏的残石俑、石雕兽、铁箭镰等。清理到25米处,从横断面看见盗洞,宽2.5、高3.60米。盗墓人这次是从正南面进入,将墓门外封门墙东部拆掉一部分。甬道南端石券门东侧石门柱被破坏,未找到。石门柱旁边的砖亦被拆毁一部分,并拆掉石门里、甬道中间、甬道北端石券门外的封墙三堵。打坏石门,进入后室。在室的中部略偏西处,有一个被盗墓人挖掘又回填的坑,直径约1米,深1.2米,直至山石。墓室北壁中部基底也被盗墓者挖了一部分。在墓室东壁中间有用白灰书写的字四行,每行二字,即“大定、初五、口道、o同时在西壁也发现有“大定”的題记。在甬道南端石券门的西门框左侧有墨写題记:“兴严方僧怀备到此,戌十月永耳"十三个字。根据墓壁題记及墓道内发现的金代残瓷器,第二次被盗应在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这次被盗,破坏极为严重,铺地用的大方砖全部被盗走,并将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盗走或破坏,有的弃置在墓道附近。

第三次:我们发掘墓道时,在纵深26米、上距封土表面5.20米处,发现有清代晚期的酱釉小瓷坛、黑釉小瓷碗、铁刀、铁镰头等生活用具和工具,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访问了当地群众,他们认为,第三次被盗,约当清代光绪年间。

出土器物

该墓因多次被盗,墓内遗存的陶瓷器、残石俑、残雕石兽全部被破坏。清理后出土有铜簪、骨簪、铁箭镰、铁矛头.残石俑、料环、丝织品残片等。现分述于下:

(一)石雕

1.甬道南端石券门拱形门楣一件。长2.12、高0.90、厚0.20米。在拱形门楣两侧下端各浮雕一捧莲蕾童子,身高0.37米,面形浑圆,微露笑容。雕刻技术熟练,线条流畅(图版参:1、2、3)。

2.甬道南端石券门西侧门框石门柱一件。髙1.66、宽0.28、厚0.22米。门柱与拱形门楣是用样卯吻合。在童子下部、门柱的上端浮雕一孔雀,孔雀立于圆顶束腰状物

上,束腰带部装饰有连珠纹(图版叁:4)。

3.虎头门墩四件。灰白色细砂石制成,造型优美。墩总体呈长方形,前部雕成虎头状,中间凿孔嵌门柱,后部嵌入壁内。高3.15、宽40.5、全长85厘米(图一六)。

4.石雕武士俑一件。灰白色细砂石质。头部被打掉,看其背后和肩部,似戴风帽,身着斜领窄袖长衣,双手拱在胸前,握剑,应是武士。残高57、腰宽17厘米(图一七)。另有武士俑残臂及残腿各一件,残左臂长23厘米,上雕有斜方格纹,残右腿股周23.8厘米,弃置墓道中部。

5.石雕兽残腿一件。上雕鳞片纹,应是镇墓兽的残件。

6.石模型器一件。长5.9、宽3.8、厚1.3厘米。在前室杂土内发现。

(二) 铜器

1.铜簪二件。后室出土的一件长14.2厘米。前室出土的一件长14.8厘米,上宽下窄,二股叉状。

2.铜马腿一件。长3.8厘米,似为奔马。

(三) 铁器

1.铁箭镰十件。可分二式,三棱形三件(图五),残长11.4厘米。平头形七件(图八),

长19.2厘米。均腐朽,一件在后室出土,九件在墓道内发现。

2.铁矛头一件。全长14.5、中宽1.8厘米,保存完好,棱角分明。中间有一凹槽,口径3.4厘米,可装木柄。在墓道北端发现(图七)。

3.铁锥形器一件。全长13.2厘米,木柄长6厘米(图六)。

(四) 其它

1.骨簪四件。完整的一件长12.5厘米,其余三件均稍残,上头勺状,中间稍宽,下头尖形。均在前室内发现(图九)。

2.骨盖一件。直径4.3厘米,中间有孔,上有裂纹(图一一)。

3.料环一件。直径2.2厘米,圆形,中间有孔,色泽黑亮(图一O)。

4.残陶器片,其器形有壶、罐、盆、碗等。以壶为例,盘状口、短颈、鼓腹、平底。其中一件,口径12.5、底径10.8厘米。

5.残瓷片,其器形有小香炉、白釉双耳罐等。

关于“方年堂”

郦道元《水经•?水注》说,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濾西以为山园之所,而方山虚宫至今犹存,号曰万年堂云。”上述记载与方山今天存在的大、小两墓和两墓之间的距离相吻合,即大墓为冯氏墓,小墓为孝文帝的寿陵,即“万年堂"。

我们在发掘永固陵的同时,对小墓进行了勘査,并访问了周围群众,得知该墓过去曾前后三次被盗或破坏。一次是从后室券顶西侧中部盗洞进入。盗洞高约1.5、宽约1米。另两次是从南面甬道挖开,将前室和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全部破坏。墓的结构与永固陵相同,只是规模小些。封土堆高约13米,呈圆形,基底为方形,每边约60米。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坐北向南,偏东五度。原建有三道门,用砖封闭。前室和甬道大部分巳被拆除,甬道只残存北端及东侧基础的一部分。甬道高2.51、宽2.46米、残长约10余米,顶作拱形。'甬道前后各有一道石券门,现残存二节石门框,其中保存较好的一件门框,长1.64、宽0.50、厚0.35米。正面浮雕一武士俑,身高1.32、腰宽0.24米。侧身面向左,身佩一长剑,右手紧握剑把。这是甬道南端石券门西侧的门框。东侧的门框残损严重,雕刻看不清楚。

后室平面方形,南北长5.68、东西宽5.69米,四壁呈外凸弧线形。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高6.97米。甬道在南,略偏东。四壁砌法用条砖(长40.5、宽20.5、厚7.8厘米)以三层横平砖起基,上置立式横砖一层,再上面置横平砖二层,共七平七横,在2.46米处开始起券,然后用横平砖错缝平砌起券顶,至顶约七十余层,顶中间嵌一块雕有莲花纹图案的白石。

万年堂和永固陵是同时期建造的两座陵墓,先修永固陵,后建万年堂(即寿陵),后者是陪葬性质的。

结语

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前后近一百年中,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北魏平城文化知道的仍然不多。司马金龙墓发现在大同城东御河(如浑水)东岸高地上,冯氏的永固陵建造在御河西岸方山南部,两墓均分布在御河流域,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平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方山冯氏墓的发掘,使我们对北魏皇帝陵寝有了初步认识。北魏王朝在迁都洛阳前陵寝在“金陵"。金陵在何处?有人认为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也有人认为内蒙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可能就是北魏帝陵之一。冯氏墓是在北魏王朝全盛时期修建的,冯氏曾两度执政,握有实权,而陵墓又在她生前建造,因此,墓葬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反映了北魏在建都平城时期的髙度的工艺水平。

墓中石券门的门框、门拱上的石雕艺术,从題材和整个雕刻作风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十一窟现存有太和七年石刻題记)的艺术风格极为近似,为研究我国北魏的雕刻艺术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巳发掘的文明皇后冯氏墓、司马金龙墓②、大同西郊石头村北魏墓及大同城东倍家造北魏墓(后两墓资料未发表)等北魏早期墓,都是砖室墓,一般均为南北向。墓砖与当地所见的前、后汉墓砖巳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砖上往往有魏碑体題记,如司马金龙砖墓一侧有阴文“瑯瑯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个字,倍家造墓砖有“太和十年.四个字。从墓葬形制看,单室平面近方形,顶为四角攒尖式,四壁多呈外凸弧线形。这样的形制,魏晋以来在中原地区甚为流行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④和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早期墓也是如此。冯氏墓是单人葬;此外均为合葬墓。一般均单棺单椁,但因身份不同,随葬物差别十分悬殊。尽管这样,或多或少总有石雕器物。这好象是北魏墓的一个特点。而且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在北魏的遗址中也往往可以见到,例如1970年大同南郊北魏遗址就曾发现有精美的“石雕方砚”⑤。

(发掘者:白玉珍 刘绪   执笔者:解廷琦)

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