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高考工艺流程必考考点(1),看了记了就有分!

1、温度的影响
①.加热的目的: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浸取率)、煮沸可以排出溶液内气体(氧气)、或促使平衡移动
②.降温的目的:防分解( H2O2)、防氧化(亚铁)、防水解(亚铁,铝离子)或促使平衡移动。
③.控制温度目的:问控温目的一定要分两方回答,若温度过低,则反应速率(或溶解速率)较慢;若温度过高,则某物质如 H2O2、水、草酸、浓硝酸、铵盐等)会分解或挥发
2、加热的方式
①.水浴加热的好处:受热均匀,温度可控,且温度不超过100°C;若需要加热的温度超过100°C,且依然要求反应物受热均匀,应采用油浴加热(温度高)。注意如果反应温度接近水的沸点,比如 98°C,也需要油浴加热,温度接近水的沸点,水浴不好控温且危险。
②.冰水浴冷却的目的:防止分解或挥发,还可以起到冷凝的作用。
③.油浴加热:反应要求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需要油浴加热
3、气体相关考点
①.通入情性气体:防氧化,排出空气,经常随着反应气一起通入氮气等情性气体也有减慢反应气流流速(使反应更充分),使反应物混合更加均匀的效果。
②.定某铁硫化物(FexSy)的组成实验如下图所示:

实验中通过控制滴加分液漏斗中水的流速来控制产生O2的流速;
当实验结束后(即硬质试管中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时),继续向烧瓶中滴加水,目的是利用产生的O2将装置中的SO2,驱赶至D装置中,以保证反应产生的 SO2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
这个实验还可以继续改进,在考题中,往往可以在BC之间加一个空的洗气瓶,目标其实也是为了减慢气体流速,让气体反应的更加充分。
③.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到液体中,例如氨气通入到CS2中,一般情况气体不能直接通入到液体中的,但是如果气体不溶于这个液体是可以的,作用有二:防倒吸(因为不溶)、通过气体通入液体产生气泡的快慢来确定产生氨气的快慢。(这个考点很热门哦)
4、结晶考点
①.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要让它从溶液中析出,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加热蒸发至有晶膜出现,开始降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例如NaCl,则为蒸发结晶(有大量固体析出,用余热蒸干)
②.从溶液中得到带结晶水的晶体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若得到不带结晶水的晶体则在干燥后继续加一步加热即可。
注意若要得到可以水解(辨析可水解的离子,例如获得CaCl2晶体不需要HCl气流保护因为钙离子不水解)的氯化物的盐晶体,例如从氯化铝溶液中得到氯化铝晶体,必须用氯化氢气流保护,否则由于水解出的氯化氢脱离体系,导致最终只能得到氢氧化铝或者氧化铝,若要得到易被氧化的物质的晶体,一般要通入保护气。
③.重结晶:加热浓缩、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重结晶第一步过滤杂质,第二步过滤的是所需产物,重结晶用于粗品提纯。
④.结晶例子
a、若含有少量杂质NaCl(变化小)的KNO3(变化大)溶液分离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纯净的KNO3固体;
含有少量杂质KNO3的NaCI溶液分离方法: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
陡冷平热
注意晶体干燥的方法:自然晾干、滤纸吸干、在干燥器中干燥、烘干(热稳定性较好),低温减压干燥(热稳定性差)
b、加热MgCl2溶液制取MgCl2·6H2O的方法是:边加盐酸边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c、MgCl2·6H2O制取无水MgCl2: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
如果从氯化镁溶液中直接得到不带结晶水的 MgCl2,操作为:在氯化氢气流的保护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魔鬼细节(看看就行):加热浓缩和蒸发浓缩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溶质的浓度,但是加热浓缩是通过升温增大溶质的溶解度,而蒸发浓缩是通过减少溶剂来增大溶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