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朝花夕拾》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家人朋友悉数登场,还有女佣、私塾先生、乡间医生、革命党人、隔壁大妈和吃瓜群众,十篇之间彼此又有呼应,有如一整部自传体小说。文中有童趣也有无奈。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懵懂童年在后院玩泥巴,也讲了热血青年在异国他乡的坎坷遭遇,读来让人开阔眼界,又不无感慨,很多地方,只是寥寥数笔,却让人回味无穷。
一、狗猫鼠。鲁迅小时候养过一只被蛇咬伤的小老鼠,养到不怕人,还顺着腿往人身上爬,在他做功课的时候,小老鼠就会在书桌上玩,还从砚台里舔墨汁吃。鲁迅甚至把它看作传说中的“墨猴”。
二、阿长与《山海经》。追忆启蒙老师,阿长,长妈妈。她可以算是鲁迅的幼儿园老师了,教给幼年的鲁迅很多“知识”,比如米粒掉在地上,要捡起来,最好吃掉;比如死了人,生了小孩的屋子,不能走进去……,虽然长妈妈踩死了鲁迅的宠物老鼠,睡觉还摆成一个大字,把小鲁迅挤到床角,但因为买来了最喜欢的图画书《山海经》,鲁迅立刻就和她不计前嫌了。对于可能是人生第一位老师的长妈妈,文章最后,作者表现了深深的追忆之情,感人至深。
三、二十四孝图,这一篇讲了幼年的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恐惧。为了孝敬父母,要用眼泪把竹子哭到生出竹笋来(哭竹生笋);要爬在冰上,而不是在小船上去为父母捕鱼(卧冰求鲤);要把自己埋掉,才能成全父母对长辈的孝心(郭巨埋儿);甚至连扉页的“文星高照”四个大字,也是“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本来是好好的一本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儿童绘本,不知怎么,可能是童言无忌吧,却给了小鲁迅恐怖片的既视感。
四、五猖会,这篇讲了小时侯去看庙会的各种囧事,让人忍俊不禁,而且亲身体验和书中描述的往往有所不同,还常常差强人意。这篇里,鲁迅爸爸登场了,大过节的要他背诵国学,背不会不许玩,像极了当今的一些小朋友的遭遇,以至于后来鲁迅回想起童年的这个节日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背诵的桥段,而文章的内容却只记得开头四句了。
五、无常,这篇讲中国死神,勾魂使者,“无常”的故事。文章里说这个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要每个人“一双空手见阎王”。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品中传播最广的文章,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成了今天的知名IP。幼年的鲁迅就售出了自己的绘画集,难怪后来设计了北大的校徽,真是天生骨子里的文艺少年。可惜长妈妈乱入,又讲鬼故事骇人。
七、父亲的病,在作者看来,父亲是被中医里的庸医给治死了,学西医的鲁迅终身对中医耿耿于怀。还有,如果亲人在眼前去世,让他安静地走,不要叫,不要嚷。父亲的去世对于幼年的鲁迅是刻骨铭心的。
八、琐记,出国前的求学经历,入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这期间发生了百日维新,而鲁迅呢则读了《物种起源》。但是最后,发现要想学习先进的西方现代文化,还是要出国留学,等到留学归来,已经是宣统元年了。
九、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里,依稀可以感觉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那就是弱国的国民,弱国的精神麻木的国民,远不是西方医学的医术可以拯救的。
十、范爱农,描绘了清末革命党人的侧影,文中说他溺水身亡后是“直立着”在水中,似乎又暗示些什么。
《朝花夕拾》出版十年后的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又十年后,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了《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