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母到底在说什么?(1)

2023-05-11 23:58 作者:辛泽瑟  | 我要投稿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性是非常稳定且具有感染力的,一旦你内在对自己严厉,在外就不可能真正对人宽容。当你能允许并且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 就拿讨好者来说,他们内在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超我:“你要让别人满意,要与人为善,不能对别人发火”等等。他们对外看起来确实和善,以德报怨,但这“以德报怨”到底是格局还是自我价值感低呢? 与人为善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很自然,不过当内心充满压力创伤,这种与人为善是无法自然显露的。所以不需要刻意强调与人为善,刻意与人为善即为虚伪,发自内心的爱去与人为善才是真实的。因此只要慢慢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与人为善不需要培养。不要把与人为善当成一个道德标准,当你指责别人不与人为善时,你的行为与人为善吗? 而且讨好者对外人的要求其实特别严厉,我对你好,所以你也得报答我,如果你不按我的标准来报答我,你就是自私的,我是受害者。但他们一般不会直接与人冲突,只会在心里默默怨恨。 如果一个妈妈对孩子或家庭总是感觉自己在付出,那她其实是在说,我不爱我的孩子和家庭。而这种自己是受害者,自己很善良的虚荣感也会延续讨好行为,他们不爱人,他们爱自己的角色。由此看来,他们对自己要求极高,对别人也并非真的宽容。 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自恋,以至于连现实检验能力都丧失了?真的是夸奖让他们扭曲了吗? 我们在生命的早年会慢慢形成整合自恋,但如果有人在这个阶段自恋受损,那么他就会一直卡在这里。直到遇到安全有爱的环境,他才会退行到那个卡住的阶段,重新整合自恋。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理解孩子,批评孩子不要骄傲,他就会产生羞耻感,以至于往后余生,只要一产生优越感,就伴随羞耻,永远无法整合。除非这个孩子意识到这点,并在心里接纳自己的自恋。从这个角度来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勉励是不必要的。因为人格健康的孩子是不会因为外界的各种称赞就产生病态自恋的。而真正病态自恋的孩子更不能打压,这种羞耻感会让他无法整合自恋。 很多孩子在童年时期性情大变也是如此,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心理受到创伤,直到爸妈对他无条件的爱使孩子退行到早年,可能会出现乱抓人打人的情况。如果父母包容他的行为,就会产生很好的疗愈。如果父母不明就里,以为自己太溺爱孩子,孩子一打人发脾气就惩罚孩子,就会造成二次伤害,创伤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样的孩子一生都将是灰暗的。 当你因为孩子脾气暴躁乱打人而生气责备时,请告诉自己:“孩子是用攻击妈妈的方式来试探,无论怎样自己都是被爱的。”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你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才会退行。孩子的问题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你需要用爱陪伴他,这样你的孩子会很幸福的,他的未来也会因为这段时光而充满温暖。 3、 女儿:好烦啊,我就是不穿! 妈妈:妈妈让你多加衣服也是担心你感冒了,你怎么这么不领情呢? 担心,听着多么美好,来自父母的殷殷叮嘱,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识好歹呢?但担心的潜台词是什么呢?父母觉得你不行,我行,所以需要我来帮(提醒/干涉)你。有的父母可能辩解,孩子经验不足,有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冷了加衣服,把自己冻感冒了,我也是关心他。但事实可能是你用你的担心一直在剥夺孩子自己体验选择的权利,孩子可能一次会把自己冻着感冒,但如果每次都不加衣服,那就是因为父母的廉价唠叨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故意对抗。 另外有时候表达关心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而非孩子。比如我以前看见别人哭了,我不在旁边递纸安慰就不自在。我担心不表示表示关心,对方会觉得我冷漠。有些父母也有这样的心理,自己却不自觉。关心只是走个形式过场,自己图个心安理得,却给孩子添麻烦。 担心孩子还有更深的一层内涵,就是父母的诅咒。如果你真的爱孩子,盼孩子点好,会天天想着孩子出各种意外吗?父母的潜意识里对孩子其实有恨,而自己不能承认恨孩子,所以将恨压抑到潜意识里。潜意识的语言孩子在意识上虽接收不到,但孩子的潜意识会感受到,而潜意识又是控制行为的,所以有些孩子会对父母的担心感到愤怒,抗拒父母。除了一些常年被父母担心淹没的孩子,自我已经被阉割了,所以对父母的担心不会愤怒。

父母到底在说什么?(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