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ってみた」文化 其三 | 天问

「我们该如何寻回本真」
「我们仅需花更多时间待在坟墓里」
——海德格尔 1961年演讲
Q:关于「标题」
A:这是:
①一些不负责任的原创文字
②一段“生疑”大于“解惑”、“触发”大于“抵达”的路程
③只有立场偏好,没有客观准则的臆想
Q:关于「本位」
A: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08500

对于圈子内外【张嘴就来】或【讳莫如深】的“宅舞”“定义”问题
在2018年的文章里提出
以【文化根源】(观点落脚于“音乐出自什么作品”)替代【舞蹈形态】(包括风格/元素/流派/表达形式等可视内容)论
草草五年过去,无数人与事件的发端与收尾,都在反复印证论点
似乎只需要修改一处:原文评论区中【洛天依】与【心华】的两个发售日期对调(已修正)
包括结尾自带立场的【存疑类】,也该一字不改保留下来:

2023年5月《乘风2023》综艺节目播出期间动态截图
(①不论各派观点对错如何,会在特定人与特定性质音乐上引起争议,便说明原文【存疑类】的定性具有建设性意义。
②读史应【以讹传讹】,碰到既往存疑的地方,正确的做法是保留这个疑惑,而且明确说明“这是一个疑惑”,删去或者偏向任何一方论定,都是不负责任。)
「本位」疑问的破题,关键在于以哪一层面作为内涵构建的参照,每个人都能从【内容构成】【产出主体】【接受主体】等等层面作出自己的定义。
1、NicoNico“去中心化”的文化生态(固然,近年来这一点上他们做得也并不好),决定了本身就难以从【正面】展开定义工作。
2、中国的人口基数和信息环境造成了:
①信息不对称性极端削弱,几乎一切【小众】文化都能形成产业闭环与纳入市场体系,从原教旨主义角度看,环境消解了一部分群体通过【选择】来实现的【唯一性】【纯洁性】【超越性】价值,而且让大部分可感知的【符号】庸俗化
②【消费主义】暴露了【选择就能实现价值】的虚构本质,大众对于【爱好】与【文化圈层】的判定排他性空前提高,基本上要从【消费】转向【生产】才能达到【参与】的【门槛】。
③消费群体的泛化与消费行为的泛化,导致了从【接受主体】层面去定义的话,必然导致概念本身的无限扩大化,让【定义】的行为失去外延规制功能。同时,消费全面泛化也必然导致市场化的快步跟上,从【产出主体】去作定义也会迅速滑向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这本身是对意义与价值的消解。
④对【定义】本身的模糊化,导致了资本的【装扮】可以无限制介入,话语权从来都是需要争夺的领地,“你不占,多的是人占”。如果个体为了局部的功利成果,利用了这种【模糊化】,资本会让你知道谁是【利用】层面的专家。以互信和自律构建围城的天然法理,终归会因为个别先行者的冒险并成功而瓦解,这是当下一个全面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博弈并滑坡的过程。
⑤对于2①和2②和2④,我坚决反对,但无可奈何。
综上,文化圈层被反复解构已成事实,我们可以大致确定的一点是
【这个东西/踊ってみた】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混沌阶段。
Q:关于「纷争」
A: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085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090331
Q:关于「思考」
A:
①人们热衷于那种宣称
「用更少篇幅概括更多内容」的言论与作品
对于「少」的追求,源于浮躁
对于「多」的追求,源于焦虑
②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016673/?_i=0440192jm6jSlO ←原文链接
哈兰·埃里森《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野兽》(1969)
对于资讯、现象、观点、体系的接受
可以前置一个【打包】的理念,好坏通吃
因为【清污】过程引发的灾难,可能比【通吃】更糟糕
笔直、分明、纯粹、善良、邪恶、正义、价值
都不属于大自然
Q:关于「历史」
A:

https://sp.nicovideo.jp/search/%E8%B8%8A%E3%81%A3%E3%81%A6%E3%81%BF%E3%81%9F?sort=f&order=a&f_range=0&l_range=0&genre=
Q:关于「发展」
A:
q:文化的终极形式是?
a:艺术。
q:艺术的终极形式是?
a:抽象。
q:抽象的终极形式是?
a:生活。
q:生活的终极形式是?
a:当下。
Q:关于「意义」
A:
「事已至此,您可以聊聊,跳舞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它是瞭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瞭解自己之后,能把生活过好吗?」
「我不确定,但是不去瞭解自己,我会陷入对生活的质疑,甚至逃避它。」
「那该说说,您到底瞭解到什么了?」
「我看到了,虚构的一面,率真的一面,权宜的一面,对抗的一面,懈怠的一面,固执的一面……」
「这算是越瞭解越感到一无所知吗?」
「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如果存在更恰当的说法,那应当是“螺旋上升式的疑惑”。
我从虚构里看到人心底里率真的诉求;
我在对抗中看到了权宜的效用;
我在懈怠中看到了固执的出路;
我在这些里看到了人性的因自为而光辉、因徒劳而虚无。
——虽然更难以区分与厘定,但我确信这些东西,所有,都是一体的。
通过触摸疑问,我似乎逐渐感觉到疑问何以成为疑问,
——但终归无法消除它。
最后,我决定与疑问同时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