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光(七)|作家诗人书法家王伟(知止)力作
不死之光(七)
知白守黑
文|王伟(知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翻译过来就是:深知雄强之道,却能安处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离身,回归婴儿般纯洁的状态。深知清明之德,却能安处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样;做天下的榜样,就能长葆美德而无过失,并与道合一。深知荣耀之理,却能安处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璞归真。朴为道体,器为道用,圣人守其体而顺其用,是“太上”的大智慧。因此,大手笔的制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损害原材料的。
知雄守雌
要知道“知其雄,守其雌”的意思,就要明白“雄”的概念。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第一句往往是老子重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雄可以理解为刚、为动、为先,“雄”不仅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符号。
知道了“雄”的意思,向相反的方向去寻找,就是“雌”。老子是逆向思维的绝顶高人,“有为”与“无为”,“动”和“静”,“曲则全”,这些思维要表达的是,一切事物发展到一定条件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老子认为循环往复才能达到“道”的圆满。
同样的思想他一直都在阐述,就如《道德经》开篇第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是“道”,我们可以描述,但是描述的不是永恒的道,只是每个人自己看“道”的角度,所以即使给一个“名”的定义,也同样是我们有限的逻辑中某一个角度。
我们在读老子经典的时候,并不是理解一种具体的概念,或者是学习一门技术,要努力跟随老子那浩瀚如海的智慧,感悟他的精神思想。虽然这些话对本文的解读并没有直接的意义,但是就如老子所说:“大制不割”,道的理解是整体性的,不可以分割。
“知雄守雌”,是典型的老子逆向思维,知其动则守静,何以知?因为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简单说,知道了什么是动、什么是刚、什么是有力,但是要在静中有动,柔中有刚。
日常中做事,时常有激动、悲伤、沮丧、快乐的情绪,情绪的起伏是动态的,但是要在静中观察与思考事情的本身、主要矛盾,假如随着自己的情绪波动去做事,就会离本来的真相越来越远。
很多人在股市里投资,股市最不缺的就是涨停股,天天都有此起彼伏,有一些新入市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买到涨停股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跟随着自己的情绪追涨杀跌,时而欢乐时而难过。欢乐的时候追涨,难过的时候“割肉”,忙忙碌碌一场,反而亏的本金都所剩无几。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知雄守雌”,你看到它涨停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做错误的判断。
正确的方法是冷静下来去看看涨停背后的逻辑,是因为公司基本面的改善,还是因为庄家跟随热点的恶意炒作,只有弄明白更深刻的逻辑看到背后的真相,才能决定是否交易。
“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暴风骤雨这样的自然能量是“雄”,而“雄”的力量过度,必然会转为“雌”,老子从来不对立“静”“动”两种能量,它们之间会不断地转换。“水往低处流”,高山上的水会流向低处,最终会汇聚到大海,“水低则成海”。如果能达到“水低成海”的境界,自然“常德”不离,所谓“常德”,可以理解为“知常”是一种德,“知常”在我们的解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多。“知”为知道,“常”为自然规律。训练观察万物演化发展规律的思维,才可以与“道”合。用夫子的话说:“随心所欲,不越规矩”,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没有忘乎所以的自由。如果我们能持此“常德”,总不偏离,就会变得像婴儿一样纯粹、无私,由此可见,老子也许在此处有暗喻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美好愿景,但更确切地表达了婴儿本性醇厚、完美、以柔弱对待这个世界的特性。
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哲学家。他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强调知识产生于感官体验,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他认为,人所知的只是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就是要寻求这些关系,用最简化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产生各种规律。
孔德认为,人类的精神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抽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取代,人们以抽象的“实体”概念来解释各种具体现象;第三阶段是科学——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和规律。
人类历史经历了从迷信或玄学到科学的过程,到了第三阶段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科学本身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的: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做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做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知识的主要功能是掌握规律。如果不能掌握规律,也就谈不上预测和控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体育活动。一个不懂得比赛规则的人,注定是必败无疑的。除非他熟悉和适应了这些规则,才有获胜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不懂得生活规则的人,注定是要碰钉子的。正是在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再到孔德“知识就是权力”的影响下,西方对知识的迷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能飞起来的人少,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追赶那个风口,而是压根不知道风口在哪里。别人早就开始梳理羽毛,锻炼臂膀,风起之时,随时展翅。可当人家已经飞高飞远,你才匆匆赶来,那阵风,早就已经停了。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比如投资股票,首先坚持做好高复利的事。很多人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在还没有等到拐点的时候,就放弃了。不要因为别人的结果,打乱了自己的步伐,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的。普通人没有资源,无法预知风口,那就靠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再加上坚定的耐心,一定会有出路。
人首先需要成长,然后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其实就是复利效应。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学习专业技能,看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演讲......在时间的加持下,你的积累,必会收获惊喜。
别让学校成为你教育的终点。很多人毕了业,基本就停止了学习。可正如樊登所说:“只有读书才能让你跟过去的人交流,穿越时空,跟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国家的人展开思想上的交流。”蜷缩在有限知识构筑的信息茧房里,如何拥抱时代的千变万化?唯有充实了大脑,才能对未来有清晰的判断,不会盲目踩坑。我们普通人,与其总幻想走捷径发大财,不如老老实实给自己升个级。
老子看见了宇宙,庄子看见了天地,农民王二狗看见了李寡妇的性感,你看见了什么?能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眼界、认知、经历所构成的实力。这才是这世界最大的公平。

作者简介
王伟(知止),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房地产CEO。
心有八爱:写字,码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厨艺。
自幼学诗习书,饱读古今经典,以苏东坡为偶像,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作品满含蜀风雅韵,尽展云天襟怀。

代表作:《珠峰赋》《贤才赋》《英雄论》《巴渝大地赋》《西蜀记》《昆仑山赋》《长江赋》《秦岭赋》《易经与书法》《书赋》《酒赋》《茶赋》《云南赋》《温州赋》《中文赋》《千年孤独,高山仰止——纪念苏轼逝世921年》《吊东坡赋并歌》《人间逍遥是庄子》《人间有趣王小波》等。曾出版作品集《白昼之光》《明月清风》《中国当代作家精选》等,发表诗文几百万字。
诗观:思想是文章的母亲,哲学是文章的近邻,境界是文章的灵魂,张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气,有爱的力量,有温度的生命,有氧气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虚无的内心种植芳香,苟且而深情。书法观:书法,骨子里的中国艺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为书写注入生命的意义,于灵魂深处铺开时光,笔墨穿行,长河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