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八)总结
一
“我在想什么?”
你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看起来,这好像没有头绪,没有人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思维。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想什么”,它当然是一个行为。但是,现在还有另一个行为也同时发生了,就是我在问一个问题,并且等待你回答。
你的回答,对应我的问题,当然是一个“果”。而在因果链条中,“果”也可以转化为“因”,也就是你的回答也将产生一个“果”。
这个“果”就是你所回答的内容。我们再把这个“果”转化为“因”,它对应的“果”是什么?是我将对你说出,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确的。
显然,我只有两种回答,“你说对了”,或者是“你说错了”。
你随便讲一个内容,由于这个内容并不是我所想的,所以我将回答,“你说错了”。
这不是又绕回来了吗?既然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怎么可能讲出正确答案呢?
二
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怎么可能说出正确答案呢?
我们把这句话中的一个词改变一下,再说一次。
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说出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答案。
将“正确”换成了“错误”,这就是进入下一步的关键。
“绝对正确的答案”,这确实是你无法讲出的。那么,“绝对错误的答案”呢?比如,你说,“你在想,美国的巴黎卖3元一斤。”
显然,我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你讲对了,我就是在想这个”。另一种是,“你讲错了,我并没有想这个”。
正常情况下,我只会说,“你讲错了”。
三
你在思考什么是“正确答案”的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是不是“正确”答案,必须由我来判定。
可是,如果你讲出一个“绝对错误答案”时,虽然仍然由我判定“答案错误”,但是这个判定,却变成了你的主导权。
你不知道怎么让我讲出,“你说对了”。但你必然能够让我讲出,“你说错了”。
我讲出“你说错了”,这是一个行为,也就是一个可以完成的真实情况。不过,现在这个行为还无法完成,因为我必须先得到你的答案。
我们把这两点联系起来。一,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二,你猜错了,我必然会讲出“你说错了”。
你把这两点连着一起说出来,会怎么样呢?
“你在想,我的答案不是你所想的,所以你会讲,我说错了,是不是这样?”
我要怎么回答呢?我之前问问题的时候当然并不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必然会讲出,“你说错了。”
可是,你只要反问,“为什么错了?”
我必然也只能回答,“因为你的答案不是我所想的”。
你接着问,“我回答你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
我说,“你说,你的答案不是我所想的。哎,怎么你说对了?”
四
为什么会突然“对”了呢?
在最初的问题中,“我在想什么”。“想”,当然是一个行为。但是,“我在想什么”对应的可不是“想”这个行为,而是“想什么”这个内容。
你的回答,同样必然是一个“想的内容”。并且,作为对应,你的回答中“想的内容”,也必须是我之前提问时所想的内容。
但是,“你的回答”也是一个行为,并且这个行为将影响到我的想法。“我在想什么”,由于新的行为的延续,它的内容被扩展了。
因此,当你回答,“我的答案不是你所想的”,这句话是一个“预言”。它当然无法对应我之前的“想什么”。
在我听到你的回答后,我才会产生新的想法,这个新的想法正是“你的答案不是我所想的”。
因此,你的答案同时对应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中“想什么”的内容。对应前一个阶段时,它与“想什么”的内容不符,所以它是错的。对应后一个阶段时,它与“想什么”的内容一致,所以它又对了。
五
逻辑,就是根据已经产生的各种条件,让一个“预言”在某一个时刻,成为必然发生的真实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逻辑对于人们的思维都是一致的。因此,一个“预言”成为“必然”,这一个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将是人们共同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