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死个翻译官:抗日战争时期的鬼子翻译官都是从哪来的?

2020-03-17 11:20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身边往往有个翻译官,绝大部分翻译官还都是中国人。日本鬼子的翻译官成为很多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常见人物,比如《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和《地下交通站》里的白翻译。


不过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基础教育水平极低的旧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人都是文盲,专门学习日语的人恐怕更是凤毛麟角了。那么日本鬼子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大量翻译官都是从哪来的呢?


为了准备全面侵略中国,日本有些人很早就开始学习中文,甚至专门在中国建立学校来培养熟悉中文的日本人。不过这种日本人的数量很少,而且大部分会中文的日本人都要干别的勾当,不会干专职翻译。


甲午战争之后,我国台湾省和朝鲜(当时普遍使用中文)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便在这两地实行奴化教育,强制当地人学日语。到了抗战时期,这两地的不少居民都已经能使用中日双语。


除了中国台湾省和朝鲜,日俄战争后就被日本渗透并在“九一八”事变后沦陷的东北也是如此,不少东北人在全面抗战时期也能使用中日双语。因此朝鲜、中国台湾省、中国东北就成为鬼子翻译的主要来源。


除了朝鲜、中国台湾省、中国东北之外,还有一些曾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在抗战期间也当了日本的翻译官。不过随着沦陷区的扩大,朝鲜、中国台湾省、中国东北以及留学生出来的翻译官还是有些不够用。


于是日本鬼子规定沦陷区每个乡都要专门选出了两到三个人接受日语培训,挑选出来的人还有专门的“保人”,家属也要控制起来。如果接受日语培训的人逃跑或者参加抗日,“保人”和家属就要被杀掉。


这些从沦陷区选出来接受日语培训的人由中国台湾省、中国东北以及留学生负责培训,培训者就被称为“种子翻译”。据说出于恐惧心理,这些接受日语培训的人学习速度相当快,基本不到一年就能上任。


综合来讲,基本上除了少数日本人外,鬼子翻译官基本是沦陷区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不少鬼子翻译官是死心塌地地当卖国贼,也有些鬼子翻译官利用翻译为抗日做贡献,不能简单地将翻译官都视为卖国贼。


打死个翻译官:抗日战争时期的鬼子翻译官都是从哪来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