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野狐禅】第十一期 日内瓦学派和乔治布莱 立足读者意识的批评意识

日内瓦学派与乔治布莱
立足读者意识的批评意识

胡塞尔现象学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代表即为日内瓦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莱蒙发表的《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其哲学观点成型则要到1949年乔治布莱发表《人类时间研究》。
日内瓦学派没有集中的纲领和组织,只是批评家互动的团体,其批评观集中体现于1971年布莱的《批评意识》中。
“外源性与内部性”,读者 - 批评者关系
日内瓦学派概说:如何看待作品和批评


- 客体:作品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也不是作家现实经历的反映;关注纯粹意识
- 主体:批评是一种主体间还原,因此要用现象学的直观去把握。(批评也被认为是一种“次生文学”,可以借助他人作品探索的意识)
- 意向性的双重结构(胡塞尔公式)
- 矛盾:①又排斥真实的作者生平,又将自身的批评视为和“作者主体”的交流;②读者放弃自身主体性,又称为新的创作者(新主体)
乔治布莱及其批评意识:内含于读者意识的一切

阅读现象和批评意识:

(这一部分有音画不同步)
乔治布莱从作品开始自己的思考:
- 作品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被阅读的精神性存在)
- 从而它是一种意识现象(作家主题意识的凝结)悬置了现实世界的存在
- 这一作者不是真正的、历史的作者,而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幽灵”,不是创作活动的主体
- 寻找作者意识的原初和纯粹形态

- 完全感性的彻底投入 vs 理智独立的疏远
- 兼顾两者:先感性融入客体,再超出形式客体,最后集中于超验意识(理念)
- 忽略了文本的语言媒介等要素(具有神秘性,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读者 vs 评者的掩耳盗铃
- 文学与哲学在他这里没有区别了
图示总结:

图放大一点:

下期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