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肃成院遗址:寻访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

2022-06-22 10:02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玉华宫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山谷之中,北依陕北的黄土高原,南临关中八百里秦川,位置重要,环境优美。这里不仅是唐代初年帝王的避暑胜地,而且也是玄奘法师晚年生活、礼佛和翻译经书之地——


2019年7月13日,我和家人来到玉华宫景区,游览完丝路玄奘纪念馆后,经过北侧的山谷,准备离开景区时,来到“寺沟”的玉华宫遗址。在公路的东侧,有一条青砖铺砌的小路,穿过一座写有“肃成院”三字的石牌坊,向上大约200米便是玉华宫的肃成院遗址。


玉华宫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后来唐太宗扩建成为宏大的行宫,乃唐代“四大避暑行宫”之一。如今,在铜川市印台区玉华镇周围的田野里,经常发现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构件,应该就是曾经玉华宫遗址的范围,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200—300米。

1977年,铜川市中心文化馆对玉华宫遗址进行调查,将遗址划分为中区、东区、西区和北区。其中,中区、东区和西区位于玉华河的北岸,东西相连,面积广阔;北区位于北侧兰芝谷东侧的山腰上,一个叫做“寺沟”的地方,保存有唐代的石窟和建筑遗址。


这处遗址三面环山,北侧的崖壁之上,保存有大量石窟,包括佛龛和石洞。1956年,在一处石窟内,发现一件佛像的底座,左下侧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等二十字楷书铭文。

根据文字的内容判断,这些铭文应该是玄奘法师亲笔所书。同时,这里还发现一件石刻的佛足造像,乃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之际,在印度摩揭陀国波叱釐城膜拜释迦摩尼“蹈石留迹”时拓印下来,回国以后在玉华寺精心模仿雕刻而成。

由此可见,这处遗址跟玄奘法师有很大的关系。参考文献的记载,结合实地的情况,初步判断这里就是唐玄奘在玉华宫居住和圆寂的地方,当时被称为“肃成院”。


佛龛


石洞


建筑孔洞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基本摸清肃成院遗址的布局,整体建筑是一座半封闭式的院落,包括大门、门房、正殿和偏殿等单体建筑。在遗址的后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和相关的介绍文字。

据说,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翻译佛经之余,曾经在肃成院旁边开凿石窟和建造佛像。麟德元年(664)正月初九傍晚,玄奘法师前往后院的石窟礼佛,经过石窟洞口前方的小水渠时,不慎跌倒,伤及胫骨,静养数日,不见好转。二月五日夜,圆寂于此地。

如今,在肃成院遗址后方,石窟入口处的前面,确实有一条水渠的遗迹,长约40米,宽约1.2米,深约0.9米。这条水渠为排泄院内雨水之用,水渠内残留有大量的唐代遗物,很有可能就是当年绊倒唐玄奘的那一条小水渠,所以这里被称为“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


“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纪念碑


石窟前的小水渠遗迹


显庆四年(659),玄奘法师带领四大弟子和众多高僧来到玉华宫,设立译场,翻译佛经。后来四年多的时间里,玄奘法师在这里翻译了682卷佛教典籍,数量占他生平翻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玄奘还与弟子窥基在玉华宫共同翻译了唯识论一本十支,创立了佛教法相宗一派,曾在初唐时期盛极一时,并且传播至朝鲜和日本等国,在东南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这里佛音终日不绝,中外僧侣纷至沓来,成为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玄奘法师圆寂之后,遗体被送往长安城,埋葬在白鹿原墓地,五年后迁葬于兴教寺内。从此以后,玉华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成为山中的一座小寺院,范围仅限于肃成院一隅之地。历经宋、金、元、明等朝代,文人墨客常来游览和凭吊,最终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


唐代肃成院遗址:寻访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