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强在淮海战场连施三计:前两计让刘峙长叹杜聿明大怒,第三计是让邱清泉守商丘

1948年9月,曾任军统北方区区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中将处长、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中将主任的文强来到淮海战场,出任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
四十多年以后,文强在《口述自传》中承认,自己当时是有侥幸心理的:“我不去也不行,去呢,我忧心忡忡。不过你讲要准备当俘虏,我还没有想过。我们是高级司令部的人,难道还跑不掉吗?不见得当俘虏。(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文强《口述自传》)”
文强这番话,是在程潜替他饯行的酒桌上说的的——当时文强是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中将主任兼第一处处长,老蒋下令将其调往淮海,程潜在送行时提醒他:“你去了要小心啊,我们总是失败。 你这次去,要准备当俘虏。”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文强到了淮海战场不过三个月,就跟力邀他去徐州的杜聿明一起当了俘虏,和他们一起被俘的,还有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一百二十二个少将以上军官,另有二十二人投诚、八位起义,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举枪自戕,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化妆成伤兵逃掉。
在大战筹备阶段,文强并不认为蒋军必败,包括老蒋、取代陈诚出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国防部长”何应钦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刘峙是一员“福将”,如果配合一个少壮得力的干将,或许能够成功,于是决定让杜聿明做刘峙的副手。刘峙和杜聿明也口出大言:“在王耀武手里丢了济南,一定要在刘峙手里把济南收复。”
吹大气谁都会,真上了前线,别说刘峙一筹莫展,就是杜聿明也有些六神无主,先任前线指挥部副参谋长、后任代参谋长的文强,倒是给刘峙杜聿明出了三个主意,没想到这三个主意没有一个落到实处,杜聿明甚至还勃然大怒,不留情面地对文强大光其火,刘峙在调不动邱清泉和李弥之后,也只能仰天大呼“天亡我也”。

文强当然不知道负责制定淮海战役(他们称之为“徐蚌会战”)作战计划的“参谋次长”刘斐和“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都是地下党,杜聿明虽然对郭汝瑰多有怀疑,但是老蒋和杜聿明根本不信,杜聿明也只好打牙往肚里咽。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中回忆:“我心中忐忑不安,认为老蒋、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因他是军校五期毕业生,人又矮小,所以我称他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我想质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报告的这一案,觉得争亦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老蒋的宠信。”
杜聿明尚且难以改变老蒋的固执态度,文强作为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连面见老蒋的机会都很少(一般汇报军情都是参谋长舒适存),他也只能在刘峙杜聿明身边缝缝补补敲边鼓,出的主意,人家也是可听可不听。在刘峙和杜聿明眼里,文强一直是搞特务工作,战术上或有可取之处,但是战略眼光就差多了:你要是有战略眼光,就不会跟着我们混了,留在湖南或回到“那边”,不比困在徐州强百倍?
进了战犯管理所,文强(就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刘安国)肯定也有七分抱怨杜聿明:要不是你朝老蒋要人,我就跟着程颂公在湖南起义了!

文强在1948年吃的还是老蒋的饭,杜聿明每月而给发一千二百块银圆的薪水(跟参谋长舒适存一样),所以在关键时刻,还是要出一些主意的,至于那三个主意是不是很馊已经无法验证了——杜聿明就是想采纳,邱清泉李弥不给面子,也都等于白搭。
文强给刘峙和杜聿明出的第一个主意,是在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圩之后。
黄百韬被包围,刘峙很难得地赶到前线指挥部坐镇,杜聿明跟刘峙都是一头雾水:“打了两天两夜,碾庄圩为什么打不下来呢?两个最大的兵团,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全都用上了,就是打不过去。”
杜聿明和刘峙都不知道的事情,刚刚差点坐车误入解放军阵地的文强却十分清楚,李弥和邱清泉的“解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就没有全力进攻。于是文强向刘峙杜聿明建议:“要破这个阵,死打是打不过去啊。我们正面要佯攻,至少调两个师迂回到后面去打,邱清泉兵团抽两个军,李弥兵团抽一个军,迂回到后面,趁今天黑夜打过去,里外夹攻,这个阵可破。两边迂回,碾庄圩之围可以解了。”
刘峙点头,杜聿明下令,但是李弥和邱清泉不肯执行:“邱清泉很坚定地表示不能执行命令,李弥也不肯调兵。”
邱清泉说自己的兵力已经消耗得很厉害,如果再抽调两个军迂回,恐怕正面不保,一旦解放军从正面突破,徐州也将不保;李弥则表示自己只有两个军,邱清泉有六个军,他的力量比我大两倍,他为什么不抽调力量?

杜聿明的命令根本就没人听,刘峙在自己的大腿上捶了一顿,长叹一声:“天亡我也!”
文强的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我们打一个假仗,诈败后杀个回马枪!
文强的计划是当天进行夜战,假装向十五里之外的徐州撤退,解放军肯定跟进追击,他们设伏后反攻,再通知黄百韬从碾庄圩出击,这样两面夹攻,就有可能反败为胜。
杜聿明采纳了文强的建议,但是文强那点小把戏,早就被比他高明十倍的对手一眼看穿:“我们按这个计划撤退,没有料到,解放军不理我们,并没有跟进。碾庄圩没有什么炮火的声音了,糟糕了,黄百韬十几万人已经失败了!”
三国时期就已经用滥了的诈败之术,想在当代孙武面前故技重施,成功的可能性当然为零。正在杜聿明和文强进退两难之际,二十五军的军长陈士章从碾庄圩逃过来告诉他们:黄百韬自杀了。
文强两计落空,自然要给自己找个失败的借口:“这个仗没办法打了,根据收到的消息,解放军的部队超过二百万,我们这里四十多万人跟解放军打,这个仗怎么打法啊?”
杜聿明在文强两招无效之后已经憋了一肚子气,现在终于忍无可忍发火了:“唉呀,你真是,长人家的威风,不说我们自己的志气!”
文强继续唱衰:“大势已去啦。现在解放军采取包围的政策,先解决黄百韬兵团,把那里吃掉,再吃黄维,把黄维的部队也吃掉了,搞到最后来打我们。那还打什么?没办法打。敌我悬殊啊。”
参谋长舒适存借口汇报军情一去不返,副参谋长文强又在技穷之后提前念悼词,估计杜聿明一脚踢死他的心都有了。

文强连出两个主意,事实证明都很馊,杜聿明只好让他去负责接收空投物资,军队调动再也不征求他的意见,但是文强闲不住,他又给邱清泉出了一个主意:让邱清泉去固守商丘,以确保津浦铁路畅通。
在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曾被老蒋调到东北指挥,结果杜聿明去了也是照样失败,前后脚打输两大战役,在老蒋的高级将领中,也就是杜聿明能做到:决定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杜聿明在辽沈、淮海都当过实际指挥官。
杜聿明去东北期间,文强忍不住给邱清泉打电话,让邱清泉冒着大雨从前线赶回徐州。
邱清泉是黄埔二期的,文强是黄埔四期的,所以文强跟邱清泉说话很客气,出主意之前先请邱清泉吃饭:“你赶快回商丘,佯攻计划要摆开架势,收复济南那六个军不要动。你要把陇海铁路把守住,使解放军没有办法活动。请你回去封锁黄河运河,控制这条铁路,不能落到解放军手里,这是你的任务。”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听了文强的主意肯定会发笑:邱清泉最忌讳的地方就是商丘,你不知道吗?

果然邱清泉对文强的主意不屑一顾,文强的解释,现在想来也是很搞笑:“这样发脾气没有用,对你也没有好处,对我也没有好处。这是一条长蛇阵,你还要注意把重点摆在商丘,商丘的对岸就是济宁,你要把那里守住。”
据文强回忆,当年他们摆的是长蛇阵,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西起商丘,东止连云港,摆成一字长蛇阵。
黄百韬已经被打掉,文强居然想让邱清泉去商丘补缺,这个主意是好是坏,他在《口述自传》中说得很清楚:“一条长蛇变成瘫痪孤立的死蛇,动弹不得。程颂公的话应验了,我当了俘虏。”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极少提到文强,邱清泉在败逃时被击毙,文强那三个主意该如何评价,就有劳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了:文强长期在军统任职,参谋大兵团作战时就出了这么三个主意,前两个让杜聿明大发雷霆、刘峙大呼天亡我也,最后让邱清泉去守商丘,是不是有点太搞笑了?